我們的小學員中有不少都已經進入幼兒園學習了,所以經常就會有家長在群裡開始問老師一些關于上小學的問題。
讓孩子能夠和同齡小朋友一起享受教育的權利,毫無疑問是我們想要努力為孩子争取的未來。
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雖然年齡上隻長了一歲,但對孩子的要求可遠不不止一點:
幼兒園多偏向于保育和教育相結合,而小學則更注重孩子的正規教育,所以在時間安排、課程結構、對孩子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
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自然會讓大家感覺如臨大敵,想要趁着幼兒園課業不重的時候未雨綢缪。
今天,我們的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小小神經元CTO——吳老師,就将結合自己六年的幼兒園教師經驗,來一一解答幼小銜接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該如何幫孩子做好準備,收藏起來一定用得上哦:
指導專家
吳老師
■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育學碩士
■ 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 小小神經元CTO
幼兒園?小學?有啥不同?
既然是為上小學做準備,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哪些方面需要做準備。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了幼兒園和小學有很大的差别,現在就具體到“事件”上給大家講一講。
1、時間結構
首先,幼兒園和小學最直觀的差異就是教學活動時間不同。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們實際在上課的時間是比較少的,一般的公辦幼兒園可能一天隻有一節30~40分鐘的集體課,剩下的時間都會留給小朋友們進行自由活動。
而在小學,上課時間以及課間休息時間都是固定的,每一節課程的時長也會增加。上下學時間以及放假時間也有着嚴格的規範。
對我們孩子來說,時間規律的變化以及自由度的改變,都會讓他們感到不适應以及難以接受。那麼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為孩子建立時間表,讓孩子适應時間結構的改變。
2、學習要求
幼兒園和小學對于學習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樣的。
小朋友們在幼兒園時,每天的上課時長可能隻有30到40分鐘,學習的内容也會比較日常化、生活化,作業幾乎是沒有的。
而在小學,不僅要分好幾門學科,而且每天都有固定且密集的課程安排,放學之後還需要完成各科的作業。這對小朋友的注意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我們在為孩子培養好諸如安坐能力、專注力、自理能力等基礎後,可以試着培養一些更高階的能力,比如閱讀理解能力、回答問題的能力等。
3、能力需求
在幼兒園和小學每天要上的課程、每天要的事情都不一樣,所以對小朋友們的能力要求也就提高了不少。這些要求會非常多且細緻,這裡我們就隻給大家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比如最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兒園時,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們去廁所、去睡覺、去玩遊戲等等。
而在小學,老師們就不再做這些事情,需要孩子自己有意識在課間處理生理需求。每天需要準備什麼書、完成哪些作業,都需要孩子自己有意識地完成。
再比如學習能力上的要求不同,幼兒園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要求非常低,更多的時候是幫助孩子了解和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知識。而在小學,不僅孩子們的課業負擔會變重,老師對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要求也會更上一層樓。
還有就是對孩子泛化能力的要求。因為在幼兒園,老師非常固定,每天幾乎都是同樣的兩位老師;而在小學,由于每節課的任課老師不同,孩子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老師 适應老師的不同授課風格,這就考驗孩子能否适應不同的老師、能否跟從不同老師的指令等等。
最後還有孩子的運動能力和精細動作,幼兒園和小學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在小學,孩子需要學會握筆寫作業,這就考驗了精細動作能力;而且小學還會有體育課和體育考試,這對孩子的運動能力又有了新要求。
在了解了幼兒園和小學的差異後,家長們也就不難考慮接下來需要準備的方向了。
家長?幹預?能做什麼?
在進入小學之前,需要鍛煉提升的能力可能有很多,但最急需培養的是遵守課堂規則的能力。
因為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往往規則意識會比較薄弱,有規則的集體環境可能會導緻他們出現适應困難的情況。
而在小學,老師對孩子在遵守規則方面的要求會比較高,所以最先凸顯的問題就是不遵守課堂規則。
那麼在步入小學前,家長可以在家裡模拟小學課堂環境,讓孩子在模拟的環境中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先重點提升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上下課鈴聲的意思;
2、上課不打擾别人,不随意走動;
3、會利用課間休息時間上廁所;
4、知道上課要舉手才能說話;
5、能看懂課程表,在家可以多練習看日曆;
6、能聽集體指令,比如起立、坐下;
7、會收拾書包、文具等。
在為孩子培養好遵守規則的能力之後,緊接着家長可以偶爾給孩子做做心理建設,這樣做不僅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預期,還能讓他在面對小學時能拿出最好的狀态。
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講以後會去什麼樣的新學校,新學校有什麼好玩的内容,他應該怎麼做等。
最後,為了讓孩子能夠在陌生環境盡快穩定下來,在選擇學校時,也可以先問問孩子幼兒園玩得比較好的小夥伴的家長,盡可能在同一所小學報名。如果孩子能跟小夥伴分到一個班級,會很有幫助。
在小學入學前,還要盡可能多地帶孩子去熟悉學校的環境,能最大程度減少他們對分離和新環境的焦慮。
孩子上小學,的确是特别考驗家長的一件事情。相比幼兒園,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如果能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就把所需的能力培養到位,那麼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後,家長起碼可以放下60%的心。
提前?緩讀?入學誤區!
很多家長會在幼升小的階段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作為上學的準備。
雖然我們的孩子掌握知識的能力或者說學習能力會弱一些,想讓孩子提前學确實情有可原。
但我們依舊不推薦家長這樣做。
原因有兩點,一是不利于培養孩子在課堂學習知識的習慣,二是光提升學業能力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請你想象這樣一個場景:還有三個月就要期末考試了,可你已經提前知道了每道題的答案,請問你還會沉下心來學習嗎?你還會認真翻開書本做題嗎?
同理,當孩子已經提前學習了小學的知識,可能當下的學業能力确實是提升了,但當孩子發現課上學的東西自己都會時,就不願意專心聽老師講課,也不願意認真完成作業了。
這樣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升反降,等到未來學習一些有難度的知識時,就會無所适從。
所以比起學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看孩子手裡抓了多少,而要看他自己會不會去獲取。
除了讓孩子提前學小學的知識,還有就是“能不能上小學?該不該緩讀?”這個經久不衰的困擾。
在我們看來,這個問題和“上不上幼兒園”一樣:孩子是上小學去還是緩讀一年,取決于孩子是否具備了入學的能力。
如果孩子目前已經掌握了上小學所需的能力,或者已經掌握得八九不離十了,那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去小學試一試。
如果孩子的能力明顯不達标,也不要硬着頭皮送孩子去學校,因為上學的目的不是“和大家一樣”,而是讓孩子的能力進一步成長,如果進入的是一個并不能促使孩子成長的環境,那隻會給孩子帶來不适感、給家長帶來焦慮。
另外,各位家長一定要切記,把孩子送進小學并不意味着萬事大吉,這隻是孩子學習生涯的開始;同樣,讓孩子緩讀但不好好培養能力的話,這次遇到的問題也不會自動消失。
所以我們最需要投入精力做的是抓住2-6歲的黃金幹預期,用科學的幹預培養孩子成長所需的能力、習慣和技能,更從容地應對生活所給予的各種挑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