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一生僅能定制一枚。”靠着這個廣告詞,河南85後夫妻創立的DR鑽戒,成功在行業裡脫穎而出。
然而在同克拉、相似顔色和淨度下,DR鑽戒要比競品售價高出數千元。以去年上半年的銷冠“FOREVER系列 簡奢款 求婚鑽戒”為例,這款戒指的成本價僅為4000元,而售價卻要1.5萬元,毛利率超過7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相關報道一出,DR鑽戒隐藏的暴利生意經,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更為人震驚的是,招股書顯示,DR背後的珠寶設計人員不足10人。
其實,DR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珠寶設計師,因為它走的是“外包生産 定制銷售”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說,DR并不從事生産加工環節,而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委托外部珠寶首飾生産商進行生産加工,雖然這讓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差了點,但卻能很好地使公司走“輕資産”的運營模式。
隻是苦了消費者和股民,一邊花高價為DR營銷買單,一邊被暴跌的DR股價拴住口袋。目前,DR母公司迪阿股份報46.76元/股,相比上市首日的165元,已累計下跌71.7%,總市值蒸發超473億元。
1 以“真愛”名義收割2000萬人
近日,DR鑽戒長期以來留給人們的高端品牌形象轟然倒塌。
新浪财經報道稱,DR鑽戒2021年上半年銷量最高的鑽戒——FOREVER系列 簡奢款,成本大概是4000元左右,但是售價卻高達1.5萬元。
不同于其他珠寶品牌,DR鑽戒走的是定制銷售路線,價格自然不低。既然消費者花高價買的是定制款,DR鑽戒背後的珠寶設計團隊肯定龐大。
然而,DR鑽戒母公司迪阿股份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21年上半年,DR鑽戒隻有9名珠寶設計人員。
就這樣一時間,DR鑽戒陷入了“低價高賣”風波,大批網友抨擊DR鑽戒為“智商稅”産品,是“靠道德綁架販賣戒指的垃圾品牌”。
DR戒指賣得貴不貴?深藍财經翻了翻它們的官網,發現DR銷售的産品大概可以分為求婚鑽戒、結婚對戒、其他飾品三類。
其中,求婚鑽戒的定價從1萬到24萬不等,價格最高的一款定價為23.7萬元。相比之下,結婚對戒的定價偏低,最高價格不到3.5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DR戒指收割的主要是求婚人群。根據迪阿股份發布的2022年半年報,上半年,求婚鑽戒是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營收占比超80%,為16.53億元,毛利率高達72.29%,高于公司整體毛利率(70.63%)和結婚對戒的毛利率(68.93%)。
所以單從兩大主要産品的毛利率來說,DR是想法設法地先讓顧客購買鑽戒。
怎樣才能如願以償呢?DR特意制定了一個“奇葩”的規則:顧客在購買DR求婚鑽戒之前,無法購買其他産品,隻有購買了求婚鑽戒,才可以購買他們家的其他産品,但無法再購買求婚鑽戒。
既然要求婚,那麼隻有男人能買DR,女人自己來了,隻能聽到兩個字:“不賣”。而且,每個男人隻能給同一個女人買,要是換人了,對不起,同樣是“不賣”。
DR為此還建立了一個所謂的“真愛系統”,即買過戒指的情侶,要簽署愛的确認書——真愛協議,随後入庫,一旦名字進入系統,将永遠無法删除,哪怕是出國了,系統也是全球聯網,照樣能查出購買記錄。
經過一系列繁瑣流程的包裝,萬千少女深陷DR營造的真愛濾鏡不能自拔。截至目前,DR品牌在多個社交平台一共斬獲了超過2000萬的DR族粉絲,顧客也大多是年輕消費者,其中35歲以下的人群為迪阿股份貢獻了近八成的收入。
橫向對比來看,DR戒指的毛利率率也可以說是一騎絕塵。2022年上半年,中國黃金、老鳳祥、周大生的毛利率分别為4.35%、7.69%、22.16%,無一例外地被迪阿股份吊打。
2 河南85後夫婦,一年花12億打廣告
DR鑽戒背後,站着一對河南85後夫妻——張國濤、盧依雯。
看完兩人早年的經曆,便能明白,DR鑽戒為何是珠寶行業裡的營銷高手。
迪阿股份的前身名叫深圳市茵賽特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由張國濤和朋友一起創立的營銷策劃公司,注冊資本隻有3萬元。
由于主營業務發展并不可觀,張國濤謀生了轉行的想法。恰巧,彼時公司坐落在深圳著名的珠寶集散地羅湖,每天來這裡的珠寶商戶絡繹不絕,有意無意地都能接觸到幾位珠寶商人。
有了地利、人和,張國濤很快決定帶領公司轉型進入珠寶鑽石行業,并把公司名稱變更為深圳市戴瑞珠寶有限公司。
但是在遍地是珠寶鑽石的深圳,戴瑞珠寶要想後來居上其實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張國濤在網上沖浪時受到網站實名認證的啟發,這才靈光一閃:要是求婚也能實名認證就好了。
于是,專屬DR的“真愛協議”誕生,同時,營銷出身的夫妻二人還借助互聯網大量鋪設廣告,給DR鑽戒策劃了一場又一場的“真愛故事”。
策劃的首要準則,是要像“杜蕾斯”一樣會蹭熱點。
以蘇炳添成為“亞洲飛人”的那段時間為例,DR鑽戒公衆号一共推送了10篇頭條文章,其中有4篇都是蘇炳添舉着DR鑽戒求婚的内容。
策劃的第二要義是,批量生産劇情類廣告,增加DR的稀缺感。
其他品牌都是叫你買買買,但DR鑽戒偏偏走的是“不賣”路線:不賣未成年人,因為擔心還未成年人沒想清楚什麼是真愛;不賣第二枚,因為DR鑽戒具有唯一性;不賣單身女性,因為隻有愛你的伴侶才能買……
買與不賣之間,DR鑽戒被冠上了“忠貞”的名義,在消費者心理的價值飙升。
策劃的第三要點,是要模仿自媒體中的“新世相”,給消費者、潛在消費群體灌輸“愛情雞湯”。
比如,DR鑽戒官方公衆号最近發布的一篇10萬 文章,裡面有一份《DR情侶吵架協議》,情侶一旦簽訂該協議,都要謹記8條協議約定。在該文章下方,不難看出,這裡宛如一個真愛集散地,受衆對DR這一套很感冒。
DR憑借營銷獲得較強的影響力,付出的代價自然是,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2018年至2021年,迪阿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别為5億元、6.74億元、7.29億元和12.18億元;2022年上半年,銷售費用為3.37億元,同比上升32.93%,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全年銷售費用有望再創新高。
3 股價暴跌,百億珠寶神話破滅
與銷售費用的走高形成鮮明對比,迪阿股份的股價節節走低。
2021年12月15日,迪阿股份在創業闆上市,發行價116.88元。上市首日,該股以162元開盤,盤中最高180元,最終收盤165.01元,雖然漲幅隻有41%,但好歹也算締造了一段珠寶行業中總市值超660億元的佳話。
隻可惜,出道即巅峰,在接下來的9個多月裡,迪阿股份幾乎一路下跌。截至今日收盤,迪阿股份股價報46.76元,總市值187億元,相較于去年底的高光時刻,股價已經跌去了71.7%,總市值蒸發超473億元。
資本市場不買單,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界不認為迪阿股份的盈利能力會持續。
一是擅長營銷的公司,有時候容易被流量反噬。2021年10月,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其通過DR“真愛系統”查詢到,多位宣傳單身人設的流量藝人疑似購買過DR鑽戒,粉絲原以為是偶像隐瞞了已婚事實,卻不曾想到,有人拿了偶像的身份信号購買了戒指。
換言之,購買DR鑽戒并無嚴格的身份審核,且“真愛系統”還能查驗别人的私人信息。此事一度引發網友聲讨,随着輿論發酵,更有網友爆料“500塊就能消除DR購買記錄”。
最近新浪财經的報道也顯示,DR購買記錄可以花800元消除。但随後,迪阿股份辟謠。
二是公司成本占比最大的并不是鑽石,而是委托加工費,既然産品基本靠外包生産,那麼産品質量有可能良莠不齊。
招股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DR戒指先後六次在質量抽檢過程中被查出用合成鑽充當天然鑽石。
4 結語
聰明的消費者,似乎已經不再願意被DR收割了。
今年上半年,迪阿股份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降,有媒體指出,這是迪阿股份首次出現如此嚴重的下滑——
營業收入20.85億元,同比下降10.1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78億元,同比下降20.6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4.9億元,同比下降30.77%。
可能大冤種也會有醒悟的那天,猶記得迪阿股份上市前夕,一位從事鑽石鑲嵌飾品定制行業的人員對媒體發出的感歎:“花高價買DR鑽戒,其實買的是營銷下的品牌溢價。”
本文源自深藍财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