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姓氏到底有多久的曆史?》一文中,我們總結了一下,一般年齡(共祖時間)達兩千年的支系,目前會有一個占20%左右的大姓。這個大姓很可能就是2000年前那位老祖先的原始姓氏,但也不排除這是在某個更晚的時期有一個大家族再次爆發的結果。例如F155下面的不同支系(F155*、F813*、Y20928)劉姓均占據20%-25%,當屬第一種情況。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足以說明,2000年的支系姓氏統一度不超過30%,很多人祖上至少改過一次姓。
此篇繼續探讨姓氏的父系祖源與地域存在的關系。
我們選取了樣本比較多的一個地區,即江南吳語區-太湖片的漢族。去掉外來移民比較多的上海浦西老城區(經統計 這一地區遺傳構成與上海郊縣差别較大)後,還剩下2300餘例無親緣關系的男性個體。
太湖片吳語分布地區(圖):
我們統計了江南吳語-太湖片樣本中數量較多的十個姓氏的父系祖源單倍群構成(暫按大類統計)。在吳語-太湖片中占比不到5%的父系支系不參與統計,因為結果浮動性會很大。得到的結果與全國整體值、太湖片整體值進行了比較,如下:
結果:
1、在大的支系方面,例如O1a-M119,每個姓氏的比例都與太湖片整體值接近,少數姓氏例外。因為大的支系占比較高,抽樣的浮動性也就比較小。這個表明大多數姓氏的父系祖源與所在地人群的整體父系祖源有很大關聯。
2、人數越多的姓氏其父系構成與太湖片平均值相對越接近,最接近的三個姓氏正是人數最多的張、陳、王三大姓。
3、人數偏少(樣本也偏少)的姓氏的父系構成與地區平均值差異偏大一些。這個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方面,人數少的姓氏源頭也偏少,少數家族可能對整體值影響較大;另一方面,人數少的姓氏樣本也偏少,抽樣帶來的浮動性就較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