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青
寫人性一針見血,寫生活真知灼見。
将古詩詞之美帶給全世界。
這一期是李商隐的6首詩,是我認為比較能代表李商隐風格的幾首,囊括了無題、詠史、詠物等幾個主要的方向。我們一一看來,相信會對李商隐的創作風格有一個更加形象的了解。
壹
詠史
李商隐 〔唐代〕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詠史詩一般的套路,開篇兩句點題說明地點和史事,後面4句跟上寫景與感慨,最後給結句。像李商隐這樣開篇給論點的詩句不多,但他提出的觀點足夠有力,“成由勤儉敗由奢”7個字給出來擲地有聲,後續再将論據與典故娓娓道來,成就佳篇。
翻遍史書,看遍國家之興衰,總結出一個道理:一個國家的興起少不了勤儉,而一個朝代的衰落滅亡,總是因為驕奢淫逸。哪裡需要琥珀來做枕頭,誰說隻有鑲嵌着真珠的車馬才配得上王公貴人來做?
寫完了曆史,後半首詩回歸到自己的人生遭遇。李商隐際遇坎坷,懷才不遇,所以說自己遠走千裡仍然碰不到青海的千裡馬相助,說自己勢單力孤,難以撼動象征着邪惡勢力的蜀山大蛇。最後感慨一聲明君不再,結束此篇。
“幾人曾經聽到過舜帝唱出的南風曲?後人也隻好在墓前一哭罷了。”
貳
晚晴
李商隐 〔唐代〕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這是,春暮夏初的一個傍晚,李商隐在桂林。
南方的天氣總是潮濕多雨,尤其入夏以後,就更是陰雨連綿。
這一天,久雨初晴,城中的人們久違地見到了太陽,連一向多愁善感的李商隐這時也難得振奮了一會兒,寫下這首輕快的《晚晴》。
開篇點名地點和時令。後面跟着6句都是對“晚晴”的描繪,看似純寫景,然“一切景語皆情語”,李商隐本人作為那雙隐在詩後觀察一切的眼睛,其心情如何早已通過詩中萬物展現了出來。
天意憐惜幽草,人間憐惜晚晴天。登高望遠,視線更加清明;餘晖入窗,室内明亮舒爽。鳥兒的窩巢也被太陽曬幹,傍晚回家時候的體态比之從前格外輕盈。
李商隐的私心集中在最後一句,“歸飛體更輕”,他何嘗不想輕盈的回去呢?可惜深陷黨争,注定了一生坎坷。
叁
贈荷花
李商隐 〔唐代〕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詠物詩,詠荷花。
這世間的花葉地位總是不匹配,花兒被人們珍而重之,栽在金盆裡養着;但花葉,人們就隻是任它衰敗,凋落後化為塵土,作為花兒的肥料。
但是有一種花,因為生在水面,不受人世間這些奇怪的約束,那就是荷花。綠葉荷花在池塘中是如此的映襯自然,卷舒開合,展現着大自然的和諧完美,天真意趣。
但世間美好總是難得而短暫,過了夏天,花葉逐漸凋零的時候,處處翠減紅衰,真是愁殺人。
對時間的惆怅是永恒的惆怅,對歲月的感慨是永恒的感慨。
因為無解,所以時時被歌頌着。
肆
牡丹
李商隐 〔唐代〕
錦帏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李商隐早期作品,已大概能看出後來喜用典、多雕飾的風格。
前面六句寫牡丹,用了衛夫人、越鄂君、雕玉佩、郁金裙、石家蠟燭、荀令香爐六個意象,其中四處用典,兩處雕飾。最後以巫山神女的典故收尾,說自己想要用夢中得到的彩筆,将自己心意書寫在牡丹花葉上寄給神女。整首詩沒有太多太深的内涵,但讀來精緻可喜。
伍
春雨
李商隐 〔唐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劄何由達,萬裡雲羅一雁飛。
一個愛而不得的故事。
開篇兩句,用“怅卧”、“寥落”、“意多違”三處烘托出一種蕭瑟凄涼的氣氛。
三句寫隔雨望紅樓,而加一個冷字,再次烘托氣氛。四句寫“獨自歸去”,而飄燈相随,隐隐點出“最終還是沒有見到”這一主題。
五六句寫分離之後,迢迢遠路,隻有夜夢相随。七八結句,寫寄書無處,隻好獨自怅惘,在孤雁飛過萬裡雲天,不知所終。
而心中愛情的種子,也終于随風消逝,不知所終。
陸
馬嵬
李商隐 〔唐代〕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詠史詩,題《馬嵬》,詠的是前朝玄宗楊貴妃之事。在後來文人眼中,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盛世覆滅,唐明皇和楊貴妃多多少少是要背一些責任的,因此寫起兩人的事迹多半含譏刺意。
徒勞聽聞海外更有九州,但已無心于更大的世界,也無心于長生殿裡生生世世的約定。因為他生還未蔔成,此生已行将到盡頭。
軍隊還是從前的軍隊,宵柝的制度也沒有更改過,可曾經奢華的生活一去不複返,早上在皇宮報曉的官員也不知何處。
五六句,駐馬與牽牛是久為人稱道的巧對。結句以莫愁一普通女子對比玄宗,四十年的皇帝,到頭來還比不過一個普通人家能給愛人幸福,怎能不讓人感慨良多。
一介白衣,詩書傳世。
我是空青,關注我,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