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3時21分,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過後,晝短夜長,涼意漸濃,天高雲淡,露冷風清,凫(fú)雁高去,桂蕊飄香。
秋分日這一天還是“中國農民豐收節”,當“銀棉金稻千重秀”的豐收盛況與“清風吹空月舒波”的詩意圖景相融,正應了那句:人生充滿勞作,然而人詩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9月23日3時21分,迎“秋分”節氣。
古人認為,一年四季變換,寒暑交替,是因為天地間有着陰陽二氣。秋分這一天,正是陰陽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剛好過了一半。過了秋分,就不打雷了,小蟲子也鑽進了泥土,開始築自己冬眠的窩。天地改由太陰星君月神掌管。所以秋分之夜,要祭月。
秋分之夜,在院子裡月光最好的地方,供上香案,案上擺上瓜果和月餅。月餅形式多樣,口味不一。
祭品擺好之後,在香爐裡點好香,對月跪拜。“羞花閉月”,是人們對美貌女子的形容。所以女孩子在拜月之時,都希望有一片雲彩會從月亮的面前飄過,證明自己的美麗。但是月亮不能躲在雲層裡太久,太久了,上了年紀的人就會驚慌,認為是天狗吃了月亮,不祥。他們會拿了銅鑼邊走邊使勁地敲打,來驚吓天狗,讓它吐出來。
拜月之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開始分吃月餅。家中幾人,就把月餅切成幾份,要是有人遠在外地,未能趕回,也要給他留上一份。邊吃月餅邊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後羿的靈藥,身子輕了,慢慢地飛了起來……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孩子們對月宮裡多愁寂寞的嫦娥沒有太多興趣,倒是對那隻搗藥的玉兔十分喜歡。因為他們手裡都有一隻照玉兔的樣子,用泥做成的“兔兒爺”。“兔兒爺”,長着兩隻長耳朵,粉白的臉,戴着金盔,身披戰袍,左手拿着盛藥的臼,右手拿着搗藥的杵,背上插着小旗,胯下騎着老虎,威風凜凜。
故事講到深夜,大人們終于要睡了。可是祭品卻不能收回,要一直擺放在院子裡,直到月亮消失。然而這是危險的,因為四周潛伏着許多的頑童,他們就等着大人們睡去,好偷去桌上的月餅。于是,皎皎月光下,孩子們毫無睡意,拎着“兔兒燈”,在一家一家的門前遊蕩着。一不小心,就聽到大聲的呼喊與雜沓的腳步——又是哪一個得手了。
這一晚,大部分孩子都有收獲。他們會帶着自己的戰利品喜悅地進入夢鄉。事實上,第二天一早,媽媽就會按照月餅上不同的記号,笑容可掬地送還。
在母親送還月餅的同時,對方會回贈桂花糕、桂花栗子,或者桂花糖芋艿。秋分桂花開。《清嘉錄》上說:秋分節開者曰早桂,寒露節開者曰晚桂。人們喜歡桂花的味道,幾乎在秋分時的每一種食品中,都摻進了桂花。據說桂花的種子,就來自月宮那棵五百丈高的桂樹。所以人們用摘得“桂冠”,表示赢得了第一;用“折桂”比喻考試得中。林黛玉聽說賈寶玉要上學了,就笑道:“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
秋分食桂花,又是一種含蓄的祝福。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驚蟄時候聽過的轟隆春雷,到了秋分時聲鳴漸歇,鮮少聽到了。
二候蟄蟲坯戶
秋分時節,寒涼來襲,蟄蟲們也開始給自己的洞穴“添磚加瓦”,把洞穴壘得再結實些,洞口開得再小些,以抵禦寒氣入侵。
三候水始涸
秋季降水減少,夏雨遺存的積水逐漸幹涸,故而河流舒緩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氣之美,常在于水之靜美,而水之靜美,又常給人歲月悠悠時光不老之感。
暑退秋澄氣轉涼
日光夜色兩均長
纖雲四卷天無河
清風吹空月舒波
月皎空山靜
天清一雁聞
桂樹婆娑影
天香滿世聞
秋分習俗
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大煞風景,後來就将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立蛋
“秋分到,蛋兒俏”,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做起“立蛋”試驗。其實每天都可以玩,隻不過據說秋分這天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态,豎起雞蛋的遊戲更容易成功。
食秋菜
秋分時候民間還有食秋菜的傳統,秋菜為一種野生苋菜,也被稱為“秋碧蒿”。秋菜可與魚肉同煮,味道鮮美且營養。
慶秋收
“一年辛勤在于秋,糧不入屋不算收”,秋分日,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時候,瓜果飄香,稻谷歸倉,處處鋪開秋收畫卷,一派熱鬧的豐收圖景。“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豐收,就是光陰給每一位辛勞者最好的回饋。
自上而下分别為刺梨、芝麻、藜麥
動圖來自/《看見美麗中國》團隊
運動養生
秋燥時節,宜多吃滋潤之物。石榴、秋梨、蓮藕、蘋果、柿子等都是潤肺生津的時令蔬果,可以适當多食。另外,這個時節的螃蟹肉肥味美,可以品食,但不可貪多。
秋分時節涼氣漸濃,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添衣。登高、散步、秋遊等活動也可以安排起來,别辜負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
圖/除标注外,均來自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