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5:45:33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1

一、三大軍事慘敗使蜀國大傷元氣 衆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登上漢中王的寶座時,蜀國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東西兩川,民安國富,田禾大成”,(1)且又擁有荊州這個自古以來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長,由于鎮守荊州的關羽剛愎自用,愛好虛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完全忘記了諸葛亮要他銘刻在心的“東和東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以緻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這無疑給蜀國一個沉重的打擊。“爾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這句話雖然出自反将孟達之口,但也足以說明當時蜀國慘敗之狀況。可以說,荊州的失守,關羽的敗北,讓蜀國大傷元氣,如患重病,從此再也沒有恢複到當初的強盛局面。按理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戰敗,損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生存,隻要不重蹈覆轍,還是完全有可能再恢複過來的。然而,對于蜀國來說,事情卻偏偏不是這樣!荊州失守、關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運惡性循環的開端。為了一雪荊州被奪之恥,一報關羽父子被害之仇,劉備拒聽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挑起了違反隆中決策的吳蜀夷陵之戰。可是,這次大規模的戰争,卻又以蜀國的慘敗而告終。東吳大将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餘裡,讓蜀國70多萬大軍灰飛煙滅,劉備也因羞憤緻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這次軍事上的慘敗,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國力,讓蜀國從此病入膏盲,為它的滅亡奠定了基礎。難怪諸葛亮在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餘裡必将兵敗時,仰天長歎:“漢朝氣數休矣!”本就國力薄弱的蜀國,在遭受荊州、夷陵兩次軍事慘敗之後,在諸葛亮的經心治療下,對内約束百官、修明法制、齊和人心;對外派遣使者,與東吳釋怨歸好,迅速瓦解魏、吳聯盟,減輕了來自境外的威脅,又經“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使蜀國又曾一度呈現出相對繁榮的景象。“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辦。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傲,财盈府庫。”可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戰。第一次北伐,聲勢十分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不戰而叛魏歸蜀,一時之間,關中震動,慌得魏明帝親臨長安督戰。但是,在即将乘勝前進時,諸葛亮卻錯用了“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谡。結果,被魏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并失去了北伐進軍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軍不得不退回漢中。與其說,荊州失守、夷陵戰敗讓蜀國大傷元氣的話,那麼,街亭之失對于國力剛有所恢複的蜀國來說則是緻命的一擊,它讓諸葛亮苦心經營的一點成績瞬間化為烏有。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後曾跌足長歎:“大事去矣!”因為,他知道,這對國力貧弱的蜀國來說意味着什麼。可以說,街亭之戰奏響了蜀國滅亡的哀樂!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2

二、窮兵犢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國國力耗盡 。失去荊州以後,蜀國的面積大大縮小,僅相當于魏國的五分之一、吳國的二分之一,人口也隻有魏國人口的八分之一、吳國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軍事行動的慘敗,人力、物力損失慘重。所以,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面對這種“危急存亡”的局面,諸葛亮認為,蜀國不能像魏、吳兩國那樣把守關隘,固守基業,把重點放在積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勢改變,從中取利。因為,弱小的蜀國“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于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仍然堅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後,繼其大任的姜維依然如此。這樣以來,他們就把蜀國拖人了戰争的苦海。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他們非但沒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讓蜀國的人力和物力在戰争中一點一點地消耗殆盡。“經其野,民有菜色”,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連年征戰對蜀國國力的損耗。盡管在北伐的間隙,諸葛亮也曾采用兵員輪換制和屯田制,“積草屯糧,存講陣論武,整治軍器,存恤将士”,但那畢竟隻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每次征戰在人力、物力上的損耗,反過來又影響和削弱着下一次征戰的戰鬥力,乃至戰争的結果。這樣,惡性循環,直至國力耗盡。 如果,在街亭戰敗之後,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内修政理的方針,讓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廣泛屯田,發展生産,那麼,蜀國或許還能夠重新興旺發達起來,至少不會那麼快就走向滅亡。因為,此前劉璋掌管西川大權時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劉璋暗弱無能,但由于西川遠離戰争,再加之“路有錦江之險,地連劍閣之雄。回還二百八程,縱橫三萬餘裡„„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所以,“漢川之民戶出十萬作衆,财富糧足,四面險固”,沒有一點衰亡的迹像。若不是劉璋自引劉備入川,相信西川依然會自成一國,不為它國所滅。因此,筆者認為,蜀國滅亡的原因,與其連年征戰,窮兵犢武,把國力耗盡不無關系。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3

三、不用“人謀”和“人謀”上的失策為蜀國的滅亡增添了變數。 上面已經說過,重大軍事上的慘敗和窮兵黩武是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造成軍事慘敗和窮兵黩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蜀國政治集團和主要将帥不用“人謀”和“人謀”的失策。 這裡先簡要談一下“人謀”。在整個《三國演義》中,甚至可以說,在曆朝曆代的軍事和政治鬥争中,“人謀”總是起着無法形容、無法估計的作用。“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由此可見“人謀”的重要性。而“人謀”又恰好滲透于蜀國的每一個政治、軍事、外交鬥争中,左右着它的成敗,也為蜀國的滅亡增添了變數。細讀《三國演義》可以看出,荊州的失守、夷陵的慘敗、街亭的戰敗,以及此後的連年北伐、耗盡國力,無不與主帥不用“人謀”和“人謀”的失策有着重要的關系。 先說荊州失守,與關羽的無謀,至少說沒用“人謀”不無關系。如:在關羽得了襄陽之後,随軍司馬王甫曾谏他,讓為人忠誠廉直的前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替平生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來總督荊州,可是關羽沒有聽勸,結果潘浚總督不力丢失荊州,以緻關羽事後悔恨地對王甫說:“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曰果有此事!”當然,荊州失守,與劉備、諸葛亮的沒用“人謀”有着直接的關系。就關羽的為人、能力、智謀來說,讓他獨擋一面、鎮守軍事重地——荊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應派一位能對他施加影響的智謀之士加以輔佐。然而,劉備、諸葛亮卻沒有想到這一點,他們太過于相信關羽的能力。直到從荊州來報說,東吳向關羽求婚被關羽拒絕時,諸葛亮才頓悟:“荊州危矣!”正要讓人替回關羽時,卻已傳來荊州失守的消息。可以說,任用關羽鎮守荊州,是劉備、諸葛亮在“人謀”上的失策。 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在“人謀”上可以說是一錯再錯。當“關公夜走臨沮,為吳将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的噩耗傳來時,“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于地”,從此便義氣用事,亂了方寸,不用“人謀”了。如果,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能聽信諸葛亮、趙雲等人“先公仇而後私仇,以天下為重”的良苦勸告,不去伐吳,或者去伐而後接受孫權“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将,并将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的求和條件,退兵繼續堅持“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那麼,蜀國也不緻于遭受夷陵之慘敗。 不用“人謀”或在“人謀”上的失策,在劉備死後依然時常出現。蜀國初次北伐時,作為一生行事謹慎的諸葛亮,拒聽大将魏延“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曰,可到長安。夏侯茂若知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的行軍建議,從而錯失良機,雖屢次北伐,皆無功而返。不僅如此,他還錯用馬谡而失街亭,知黃皓奸佞而留後患,明知北伐逆天時不可違而違之,等等。這些不用“人謀”或“人謀”上的失策,為蜀國的滅亡增添了許多變數。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4

四、人才的匮乏為蜀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古往今來,無論治理國家還是戰場撕殺,無不需要人才。沒有治國安邦、竭力相輔的良臣,國家恐難以興旺;沒有萬夫不擋、能征善戰的勇将,戰場恐難以取勝。因此,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基于此,筆者認為,蜀國的滅亡與其人才的匮乏也有着很大的關系。 衆所周知,在魏、蜀、吳三國申,蜀國的人才是最少的。在劉備未死之前,武不過關、張、趙、馬、黃,文不過諸葛亮、龐統和法正,而龐統和法正并沒建立什麼功業就已去世。待到劉備死後,北伐中原時,“五虎上将”僅有趙雲一人,且己年老。因此,諸葛亮在北伐用兵上,時常感到捉襟見肘,無人可用。正如他在《後出師表》中所表奏的那樣:“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臣自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傷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等,及曲長屯将七十餘人,突将無前„„散騎武騎一千餘人”,而且這些僅有的一些人才“皆數十年内,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并己随着連年征戰而死去,直至出現“蜀中無大将,廖化當先鋒”的窘況。 然而,造成蜀國人才匮乏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等蜀國政治集團不注重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蜀國對人才的培養幾乎隻字未提。盡管諸葛亮在收姜維時聲稱自己“自出茅廬以來,遍尋賢者”,但是,由于蜀國長期處于戰争狀态,老百姓哪裡會有休養生息的時候,政府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根本不太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無疑就會造成人才的匮乏。另外,不敢大膽提拔使用人才,也是蜀國缺乏人才的一個原因。在街亭失守之後,由于擔心其他人不像自己那樣盡心盡力,所以,“事無俱細,鹹決于亮”,軍中凡是二十以上的處罰都由諸葛亮親自審批。這樣以來,就讓那些想幹事、會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人不能幹事,自然也就不能在幹事的過程中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從而提拔使用人才。 缺乏人才,沒人才可用,何談治理國政,何談戰無不勝?假如在街亭之戰中,有龐統、法正那樣的智謀之士親臨戰場指揮,有關羽、張飛那樣的猛将領兵拒敵,蜀國焉能戰敗?假如“五虎上将”不死,在北伐中諸葛亮又豈能因蜀中無人可敵魏将張合而去設計殺之!因此,蜀國人才匮乏、後繼無人是其滅亡的又一原因。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5

五、後主劉禅的昏庸無能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劉備雖然有夷陵之敗的曆史,有“人謀”上的失策,有義氣用事的教訓,但作為“世之枭雄”,他有恢複漢室的雄心壯志,有招攬人才的本領,有識人善任、廣納雅言的胸懷。所以,劉備在世之曰,蜀國兵精糧足、國旺民富。可是,劉備死後,其子劉禅卻百無能事。當得知魏國起五路大軍攻打蜀國時,他驚惶失措,不

知該如何是好,直到親臨相府拜見諸葛亮後,才氣定神閑。雖然劉備臨終遺诏與他,要他“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但他還是不如劉備那樣信任諸葛亮。在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時,他聽信謠言,下诏招回諸葛亮,讓諸葛亮功敗垂成,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他不理朝政,諸葛亮在前方打仗總有後顧之憂。既操勞軍事又操勞國事,即使是鐵人又豈能長久! 在諸葛亮死後,整曰隻“溺于酒色,信任中貴黃皓,不理國事,隻圖歡樂”,連諸葛亮尚不太信任的劉禅,又豈能信任“繼武侯之事、任大職重”的姜維。姜維雖九次北伐,卻無寸功,最後為避殺身之禍,又不得不到沓中屯田。在這種情況下,“賢人漸退,小人曰進”,“入其朝,不聞直言”。直到魏國發兵來伐,他仍無半點憂國憂民之心。非但不急招姜維等出兵拒敵,反而聽信一巫師之言坐以待斃;那邊姜維仍在與敵人激戰,扼守要道,這邊他已出城納降。有如此昏庸無能的帝王,蜀國豈能不滅亡!正如司馬昭所言:“雖使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蜀國滅亡的外因 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諸因素發展變化國力削弱的結果。但是,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又無不與其外部環境有着或多或少的關系。在筆者看來,蜀國滅亡的外因無非是孫、劉聯盟的有名無實和魏國實力的雄厚。

蜀國最終怎麼滅亡的(蜀國真正滅亡的原因)6

六、孫、劉聯盟的有名無實讓蜀國孤立無援 如果說蜀國沒有外援,那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孫、劉聯盟一直維持到蜀國滅亡。那麼,為什麼還要說蜀國孤立無援呢?因為,孫、劉聯盟是建立在以維護各自利益基礎上的,一旦無損自身利益,或者與自身利益不大,就“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從而使這種聯盟失去了它的真實性。 《三國演義》中寫道,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荊州,想一舉消滅劉備、孫權,統一江南。劉備兵敗當陽,退守夏口,隻仰仗劉表之子劉琦的一點兵力,可以說,形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就建議劉備聯吳抗曹。此時的孫權,鑒于曹操勢大,在魯肅等人的勸說下,也想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于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兩家就建立了聯盟。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兩家之間沒有利害沖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建議劉備先取荊州作為立足之地,然後取西川建立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繼而再統一中原。所以,劉備的第一個軍事目标就是先拿下荊州。而東吳孫權也對荊襄虎視眈眈,早就想據為己有。于是,荊州就成了兩家矛盾沖突的焦點。隻不過,在赤壁戰前,這個矛盾沖突被與曹操的矛盾沖突所取代,暫時擱置在一邊。“赤壁大戰之後,北方戰事趨緩,孫、劉兩家開始為荊州不斷扯皮。魯肅一讨荊州,劉備推之于劉琦;二讨荊州,劉備又推之于借;三讨荊州,劉備痛哭,魯肅又空手而回。雖然如此,隻因魯肅和諸葛亮都清楚,荊州是孫、劉聯盟的基礎,失去這個基礎,孫、劉聯盟就會蕩然無存。因此,在魯肅和諸葛亮兩人的努力下,兩家并沒有因此而交惡,也就是說,雖各懷戒心,孫、劉聯盟并沒破裂。但它的真實性己不複存在。 《中庸》雲:“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孫、劉聯盟的建立主要歸功于魯肅和諸葛亮,在魯肅病死,諸葛亮又離開荊州後,終于出現了“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局面。關羽和陸遜都不懂荊州之于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他們便以關羽被殺、荊州失守為代價,撕裂了孫、劉聯盟,揭掉了孫、劉聯盟虛僞的面紗。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外交策略也被徹底破壞。 此後,盡管在諸葛亮的努力下,孫、劉聯盟得以恢複,但是彼此之間的合作再也難以回到當初。諸葛亮幾次出兵北伐,約吳國共同伐魏,吳國皆從自身利益來考慮不欲出兵,即使礙于兩家聯盟之面出兵,也是不盡力攻打,以緻于蜀國北伐,基本上是單兵作戰。比如:東吳黃龍元年,後主劉禅依諸葛亮之言,“令太尉陳震,将名馬、玉帶、金

珠、寶貝,入吳作賀”,并求孫權“遣陸遜興師伐魏”。可是,陸遜卻說:“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既與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由此可見東吳結盟的真實目的,以及孫、劉之間的誠信度。正如司馬懿所言:“孔明嘗思報夷陵之仇,非不欲吞吳也,隻恐中原乘虛攻彼,故暫與東吳結盟。陸遜亦知其意,故假作興兵之勢以應之,實是坐觀成敗耳。”這種聯盟,有名無實,讓魏國隻防蜀而不防吳,從而增加了諸葛亮北伐的難度,減少了成功的幾率。假如,孫、劉聯盟牢不可破、固若金湯,同時出兵伐魏,并力攻曹,司馬懿哪怕有天大的本領,恐怕也難以首尾相顧。所以說,孫、劉聯盟的不實,成了蜀國滅亡的外部因素。

七、魏國的強大也是蜀國滅亡的原因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綜合實力最為雄厚,其疆域廣闊,人口衆多。據史料顯示,其國土面積最大,占據中原,擁有司、豫、究、青、徐、涼、雍、翼、并、荊、揚等州。其中涼州戊己校尉守護西域;幽州的邊境達到遼東;南部諸州基本上是依秦嶺、淮河分别與蜀、吳相連。其人口最多,是蜀國的8倍,擁有66萬餘戶,440餘萬人。在占有國土面積和人口優勢的情況下,在經濟上,魏國從曹操時便開始采用屯田制,大力發展經濟,以充實府庫,保證了戰時物資的充足。在軍事上,魏國擁有雄兵百萬、戰将千員,雖屢屢遭受蜀、吳兩國的侵擾,但它的根本戰略還是“分命大将據守險要,養精蓄銳”,以期吳、蜀兩國自相殘害,從中取利,從而在軍事上保存了實力。在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上,魏國先後發布“唯才是舉令”,選拔那些不齒于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比如曹操“興設學校,延禮文士”,重用那些罵過他的人。政治、軍事、經濟、人才等方面的得力措施,讓魏國雄據北方,坐扼中原,幅員遼闊,民富國強,人才輩出,十分興旺發達,從而為消滅蜀、吳,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準備了充足的條件。自古以來,實力雄厚者,都是最終的赢家。魏強而蜀弱,魏國滅掉蜀國也是自然之理。因此,蜀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也緣于魏強而已弱。 總之,蜀國在軍事上的慘敗讓其大傷元氣,連年窮兵黩武又使其國力耗盡,“人謀”的失策導緻錯誤接二連三,影響深遠,人才的匮乏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根源,再加上孫、劉聯盟的有名無實,魏國實力的強大,最終導緻了蜀國的滅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