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裡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聽
朗讀者:巨野縣人民檢察院 賈穎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裡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注釋
1、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縣)人。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結為摯友。其詞風格與辛詞相似。
2、挑燈:把燈芯挑亮。看劍:抽出寶劍來細看。劉斧《青鎖高議》卷三載高言《幹友人詩》:“男兒慷慨平生事,時複挑燈把劍看。”
3、夢回:夢裡遇見,說明下面描寫的戰場場景,不過是作者舊夢重溫。吹角連營:各個軍營裡接連不斷地響起号角聲。角,軍中樂器,長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銅制成,外加彩繪.名目畫角。始僅直吹,後用以橫吹。其聲哀厲高亢,聞之使人振奮。
4、八百裡:牛名。《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裡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脔便去。”韓愈《元和聖德詩》:“萬牛脔炙,萬甕行酒。”蘇轼《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裡,豪氣一洗儒生酸。”《雲谿友議》卷下《雜嘲戲》條載李日新《題仙娥驿》詩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陳䵮䭔饠古䭃頭。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盤數脔紫光毬。”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賞給部下。麾下,部下。麾,軍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5、五十弦:原指瑟,此處泛指各種樂器。《史記·封禅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李商隐《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翻:演奏。塞外聲:指悲壯粗犷的戰歌
6、沙場:戰場。秋:古代點兵用武,多在秋天。點兵:檢閱軍隊。
7、“馬作”句: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良馬名,一種烈性快馬。《相馬經》:“馬白額入口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世語》:“劉備屯樊城,劉表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8、“弓如”句:《南史·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裡,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鸱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霹靂,本是疾雷聲,此處比喻弓弦響聲之大。
9、了卻:了結,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統一國家的大業,此特指恢複中原事。
10、赢得:博得。身後:死後。可憐:可惜。
譯文
醉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到軍營的号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複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賞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複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軍形象。全詞在結構上打破成規,前九句為一意,末一句另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寫得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種藝術手法體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獨創精神。
此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隻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内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為什麼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後,為什麼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麼不幹别的,偏偏抽出寶劍,映着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隻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麼樣的“說明”也難以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籁俱寂之時,思潮洶湧,無法入睡,隻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後,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着了。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着一個軍營,響起一片号角聲。這号角聲,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将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裡”、“夢裡”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闆;可是在這裡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将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鬥情緒。“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将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鬥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将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賀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将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幹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将,狼狽潰退;将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鬥;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将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後名”,當為“壯”也。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産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裡的将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歎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複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淩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遊《隴頭水》詩句),便隻能在不眠之夜吃酒,隻能在“醉裡挑燈看劍”,隻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沒有誰“可憐”他。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歎,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隻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鬥準備、戰鬥進行、戰鬥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裡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淩空直上。而當翺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歎,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産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複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絕不是一般隻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好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後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處,可以參看。
審核:劉念嶺
編輯制作:任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