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當你睡着

當你睡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6 13:04:03

每晚鄒林關上台燈時都能聽到熟睡的舍友均勻的呼吸聲,這時他總喜歡瞥一眼透進簾隙的夜色,心想,在這偌大城市晚睡的一定不隻自己一個人。

的确,焦慮的、麻木的、興奮的、幸福的......在無數緊掩的窗簾後是無數在黑暗中睜着的眼睛。

據《2019年中國青年睡眠晚睡白皮書》顯示

在15~35歲的被調查者中,“知晚而不睡”以及“不到深夜不想睡”的比例高達70.2%。在近日面向山西省各高校開展的關于熬夜的調查中,多達83.72%的被調查者經常熬夜,其中又有55.81%的被調查者是“主動選擇熬夜”的。

鄒林也是主動熬夜者中的一員,對他來說,淩晨2點以前入睡都不能算是晚睡。“時間不夠用就熬夜了。”

#數字時代的快樂與迷惘

當你睡着(當一切入睡)1

熬夜的原因多種多樣,約1/3的被調查者因任務太重或身邊人太吵等客觀原因被迫熬夜;而在因主觀原因熬夜的被調查者中,最多的是因拖延而熬夜的被調查者,占被調查者的55.56%。

許多因拖延而熬夜的受訪者反饋,娛樂是緻使他們拖延的重要因素。

這并不令人驚訝,在被稱為“娛樂世代”的今天,為娛樂推遲學習、工作或犧牲睡眠已是常态,而手機、TIM等電子産品則被認為是導緻青年人因娛樂而熬夜的最重要兇手。大數據精心計算的用戶愛好、碎片化的娛樂信息、吸引眼球的噱頭和标題等等,無不像巨大陷阱将使用者拉入熬夜深淵。

當代年輕人早睡實錄

小朱:

每晚打開手機,視頻軟件推薦的短視頻總是恰合我的興趣,感覺隻是刷了十幾秒視頻,時間卻已是淩晨。

有時,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握着手機,坐在桌前,想到白天上課又會犯困,我下定決心一定早睡,但夜晚“無眠”不約而至.

嚴喃:

每晚,躺在床上,打開新更的電視劇,常感歎:“好無聊啊。”但沒有睡意又不想做任何事,還是任電視劇一集集播放;有時,會将朋友圈、微博、小說軟件依次打開,甚至打開某寶漫無目的地刷主頁推薦。

可做完這些,“無聊”還是沒有走開,隻覺空閑時間連成一片,打發不盡。曾熱愛的專業課、課外書籍,甚至影視、購物,都不再能喚醒我的熱情。

她們都不是個例,據《2019年中國青年睡眠狀況白皮書》,“熬夜黨”睡前使用的APP中,通訊聊天類以62.7%的占比位列第一,其次,視頻服務和綜合資訊類APP比例也分别達到52.5%和48.9%。而據某寶的一組用戶調查數據,每晚23:00到次日05:00平均有2283.2萬人仍在購物消費。這些數據固然不完全代表着數字時代熬夜者的迷惘與無奈,卻也為人們敲響警鐘。

#彷徨與成長

當你睡着(當一切入睡)2

臨床心理學認為,“拖延”還與焦慮、不自信等情緒有較高相關性,而這一詞語使用頻率的飙升,背後是整個時代的焦躁不安。

沙藝:

我理解這種心态,因為我常常也因喜歡夜晚獨處而熬夜。從高中開始,每個獨處的夜晚都讓我“不舍入睡”。“很困,也不知道該幹什麼,但去睡覺感覺可惜。”

某天,偶然看到卡爾霍恩的老鼠烏托邦實驗 ,忽然覺得自己也像一隻因生存空間被擠壓而麻木的老鼠,被忙碌的時代實驗着。白天,和無數處境相同者一樣,焦慮而行色匆匆;夜晚,貪婪又無所适從地享受獨處的時間。

有段時間,她嘗試在夜晚追回小時的音樂夢,但學業壓力會在這時立刻撲上來,催她去學習功課。于是對功課的反感變得格外強烈,拖延因之産生;與此同時,對自身軟弱的憤怒、愛而不得的失落也爆發出來,讓難得的獨處時間不再美妙。許多這樣的夜晚,她瞪着雙眼跟自己賭氣,睡眠消失得無影無蹤。

若甯:

因“想太多”失去了睡眠。大二以前,我都覺得自己是個每天至少需要10小時睡眠的小孩兒,但大二開始,找工作的壓力、戀愛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好像忽然同時到來,讓自命“佛系”的我也不得不熬夜:“隻想過簡單的小日子好像也很難。”

一個輾轉無眠的夜晚,在淩晨起身,聽着舍友平靜的呼吸聲,感慨道:“當一個小孩兒因為壓力向熬夜低頭的時候,她就已經長大了。”

#被放棄的身體健康

當你睡着(當一切入睡)3

“夜”一直被認為是危害青年人身體健康的元兇之一,但很多青年人知其不善而猶為之。

一方面,一些青年人沒有真正感受到熬夜帶來的健康危害,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掩蓋這些危害,如近年火爆的“朋克養生”一詞所形容,他們不改變生活習慣而隻熱衷于以食物及化妝品補救;

另一方面,如熱度瘋狂增長的“996”、“斜杠青年”等話題所讨論,潛在的競争壓力讓許多青年人不斷壓縮睡眠時間。

樂于“朋克養生”的小朱會在傍晚為自己削好一個用于熬夜時潤肺的梨,她用“過度補償”一詞解釋自己熬夜到惡心幹嘔卻仍不願入睡的原因,她說:“白天的時間都被安排滿了,想在晚上把時間搶回來。”

剛上大一的惠惠已經習慣淩晨1點以後睡覺了,“文科類專業,不提前打算沒有出路。”除了學習生活、證書獎項,本該安排在大二、大三的科研實踐、考研保研等也被早早提上日程,既填滿她的白天也侵蝕她的睡眠。最近,她能感受到身體變差,但她仍打算繼續熬夜。“現在辛苦一點,以後輕松一點,權衡利弊後還是會熬夜的。”

#微妙的關系裂痕

當你睡着(當一切入睡)4

熬夜換取更高質量的未來還是不熬夜更高質量地換取未來?這是極好的哲學辯題,但熬夜與不熬夜的兩個群體真正相處時并沒有那麼浪漫。

在拒絕熬夜的被調查者中,有85.71%的人認為熬夜有損身體健康,57.14%認為熬夜影響第二天效率,對他們來說,不熬夜是對身體健康和次日效率的保障。同時,有71.43%拒絕熬夜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被熬夜者打擾,但隻有16.67%常熬夜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熬夜打擾他人。

此外,78.57%不熬夜的被調查者認為他人熬夜與自制力差、過度娛樂、拖延等不良習慣有關,而在熬夜原因中同樣位居前列的“渴求獨處的空間”“希望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壓力緩沖”等原因卻幾乎被忽略。兩個群體間的分歧導緻他們的關系産生裂痕。

何晶的舍友是快高考時搬到她們宿舍的,每晚熄燈後,那個女孩都會坐在床上借着走廊的應急燈光看書,翻書聲讓同宿舍其它女孩難以入睡。後來,經一番協商,那個女孩搬出了宿舍。“當時想着,她一個人學習把其它人的學習都耽誤了。”何晶說。這之後,她們和那個女孩再沒什麼交集,直到畢業聚餐時那個女孩擁抱了她們宿舍的每個人并向她們一一道歉。兩年過去了,何晶對那個女孩的态度是仍不責怪也不原諒,“還是覺得她做得不對。”

其實,與其去想到底如何避免關系裂痕的産生,不如像何晶那樣,雙方進行合理的溝通去解決所造成的困擾。雖然有時解決方法不盡如人意,但從長遠的角度去想,它未必是個錯誤的選擇。

#孤獨與前行

當你睡着(當一切入睡)5

莫敏是個美術生,已經大三的她還常懷念美術校考前熬夜時“疲憊而幸福”的日子。“忘掉功利目的,被自己所愛包圍。”她說隻有在深夜,她才能抛棄“趕考者”身份找回自己想要的“虔誠追夢者”狀态,那不是努力,而是一場屬于她自己的“愛與守護之戰”。

“會繼續走下去。”沙藝說。她回想過去從沒勇氣追尋自己喜歡的東西,他人口中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過一生的條條框框一直禁锢着她,某個與自己賭氣的夜晚她決定做出改變:“從用晚上的空閑時間發展愛好不再有負罪感開始。”

懷着幸福、開心的心情熬夜的鄒林認為,熬夜不是自制力差或無意識的表現,而是冷靜思考後做出的選擇,是他不會放棄的東西。“有時偏激地認為,熬夜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他笑了笑,“每天隻有那兩個小時我是真正的自己。”夜深人靜,收起旁人眼中愛笑男孩的笑容,聆聽内心、擁抱自己,與白天的煩心事和解,重新找回面對紛擾世界的勇氣。

他說,雨果的一首詩令他印象深刻:

當一切入睡,我常興奮地獨醒,仰望繁星密布的星空……我總相信……天空專為我一人張燈結彩!

來源:中青校媒(山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