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在古代,文人墨客更是追求意境的描寫。
達到最高意境的方法往往就是隐喻的運用,因此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文人墨客對一些有特殊意境的事物都非常喜愛。
比如說“四君子”就是古代文人最熱衷的對象之一,所謂的“四君子”指代的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指的梅、蘭、竹、菊這四個花中君子。
由此可知古人對這四樣花草意象是多麼地喜愛,凡是提到君子品格都能用這四樣花來表示。
一、梅、蘭、竹、菊在古代所蘊含的意象梅、蘭、竹、菊之所以這麼受歡迎自然是有道理的,這就要提到它們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了。
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梅花代表意象的是傲骨,所以才會有“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樣的說法,所以提到梅花自然就會聯想到堅韌不屈一身傲骨的君子品格。
提到蘭花其所代表的意象就是幽;竹的意象就是堅;菊的意象就是淡。這些意象的出現是以中華文化深厚的民族精神為基石,也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于為什麼“花中四君子”是梅、蘭、竹、菊,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四種花對應的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而且這四種花在所對應的季節裡面是最符合季節特性,又最受文人墨客普遍認同。
之所以将這四種花比喻成“四君子”也是因為古代文人對時間所承載的秩序和生命所賦有的意義的一種感想感悟。
對中國人來說世間萬物都有其特殊的意義,都是生命饋贈的瑰寶,因此在中國文化中,一草一木都有能承載自己的感情。
從而就形成了花草樹木已經脫離了自然界的現實意義,多了了人們賦予的人格寄托的隐喻意象。
梅、蘭、竹、菊就是中國人托物言志的最佳表現,也是古代詩歌中文人墨客最喜愛使用的意象,它們所代表的意境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代表的品格卻是相似的,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對世俗趨炎附勢。
二、“梅花”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原因
梅花在我國境内的分布非常廣泛,最早的記載中梅花并沒有被運用到詩詞歌賦之中,而是被當作一種食物食用。
在《六家詩名物疏》中記載到“夏小正雲:正月梅杏脫桃則華,五月煮梅為豆實。”以及《尚書》中也有記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由此可見,梅花最早确實是作為一種食材被大家廣為流傳的。
在《尚書》和《禮記》中均有記載梅花之所以能夠被人們用到食物之中,是因為梅花具有調味品的功效。
所以說在先秦時期人們之所以記載梅花隻不過是看中了梅花的實用功效,并沒有任何将梅花和文學聯系起來的痕迹。
後來梅花慢慢地就進入了文人的眼中,進而引發了文人的一種審美體驗,于是梅花開始進入了文學作品之中。
梅花的文人意境也開始發展起來,不過梅花形成現在人盡皆知的傲骨風氣卻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将梅花用到文學作品之中的是《詩經》,其中有一篇詩歌寫到“終南何有,有倏有梅。”
從這時候開始“梅花”終于作為一種文學意象進入了文學領域,開始了“梅花”的“君子”之路。
梅花真正賦有象征意義是在漢代時期,因為在漢代提出了“罷黜百家”的主張,儒家學術開始成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
陰陽五行也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這時期還出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然而梅花的花瓣正好也是五瓣正好與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形成了對稱關系,所以說人們就認為梅花是符合五行學說的,便賦予了梅花“人物同構”的象征,所以說這個時候梅花開始有了象征意義。
到了魏晉時期梅花又一次轉變了身份,梅花以一個獨立的審美意象進入了文人墨客的作品之中。
在《洮胡和梅詩歌序》中就記載到“梅花之名肇于炎帝之經,著于說命之書、召雨之詩,然以滋不以象,以實不以華也……南北諸子如陰铿、何遜、蘇子卿,詩人之風流至此極矣,梅于是時,始一日以花聞天下。
及唐之李、杜,本朝之蘇、黃,崛起千載之下,而躏籍千載之上,遂主風月花草之夏盟,而梅與其間出桃李蘭慧而居客左右,蓋梅之有遭未有盛于時者也。”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梅花的整體走向,以及梅花在文學方面的發展過程,梅花先是以花聞名遐迩,接着到了隋唐時期梅花開始在文學詩歌上面占有一席之地,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極其地喜愛用梅花作詩,到了宋朝更是被文人大量地引用。
三、“蘭花”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原因蘭花在曆史上非常地受到儒家喜愛,尤其是孔子,在《孔子家語》中關于蘭花的描寫非常之多。
比如說“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自芳。”、“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等等
所以說在古代文人提到蘭花想到的都是聖潔之士,也有人将蘭花比作是“王者香”,可見蘭花在古代文人眼中的地位是多麼崇高。
在《猗蘭操》中也有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隐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歎曰:芝蘭當王者香草,今乃與衆草為伍。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詞于蘭。”
除了孔子喜愛蘭花以外,屈原也非常地喜愛蘭花,尤其是在其作品之中,經常有關于蘭花的描寫。
比如說“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會美人。”其中提到的美人指的就是君子之人,有品德的人,可見在屈原的眼中蘭花所代表的就是像君子一樣有高尚品德的人。
蘭花有德馨之意同時也有高潔隐士的含義,在東方朔的詩詞中寫到“明法令而修理,蘭芷幽而芳。”
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空有一腔抱負但是得不到施展的機會;在陸機的詩中也說到“蘋以春晖,蘭以秋芳,來日苦短,去日苦長。”
菊花的人格始自屈原,但是用菊花表達自己最為盛名的還是要數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從上述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蘭花雖然有些高潔的含義,但是也帶有一種孤獨的感覺,一種孤芳自賞的感覺一種時光難留的感覺,所以說蘭花在意境上是幽靜的。
可是随着蘭花在文學中的運用,蘭花所蘊含的意義也有一定的轉變,不再是單一的象征。
比如說“幽林芳意在,非是為人論”是表達了蘭花不求世人的誇贊,有着别具一格的高雅隐逸思想;“芳蘭春晖開禁苑,淑景媚蘭場……會須君子折,佩裡作芬芳。”這裡的蘭花又表達了君子之意,表示的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四、“竹子”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原因竹子最常用的意象象征就是有氣節,虛心堅韌,四季常青,因此竹子也是非常受到文人的喜愛,而且竹子還可以制作成樂器,也就是中國所特有的蕭和笛子。
在《禮記》中有記載“黃帝便伶倫氏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取竹之嶰谷,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在漢魏時期竹子之所以被人們喜愛,大部分原因是竹子的自然特征,在漢魏時期人們普遍認為竹子一節一節的體貌特征有着高潔脫俗的氣韻,也符合積極向上虛心進取的人格象征,所以說這時期還出現了“竹林七賢”。
《世說新語》中有記載“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由此記載可知,古人喜愛竹子尤其喜愛在庭院之中種植竹子,不僅可以自此表達自己的氣節,也能達到美化庭院的效果,由此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何可一日無此君?”
五、“菊花”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原因
對于菊花的運用可以說是“四君子”中最多的,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将菊花運用到文學之中的人是屈原。
在《離騷》中屈原寫到“朝飲木蘭以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九歌》中也有關于菊花的描寫“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在屈原的筆下,菊花所具有的品質就是潔身自好,與“蓮花”有着一樣的人格品質,那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也是屈原對于自己人格的一種堅守,在他的文章中菊花所代表的也就是他自己。
菊花的人格始自屈原,但是用菊花表達自己最為盛名的還是要數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讓所有人都知道了菊花的隐逸思想,也讓世人都知道了菊花與陶淵明之間有着難分難解的聯系。
菊花發展到唐朝時期其代表的意義又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在唐朝晚期時候,社會的動蕩讓唐朝的詩人對菊花有了另一種理解。
變成了一種悲涼的象征,這也和菊花的時節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系,所謂“悲秋憫懷”就是菊花在唐朝的意象。
比如說韋應物的《答長安丞裴說》所描寫的“出身忝時士,于世本無機。爰以林壑趣,遂成頑純恣。
臨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舉頭見秋山,萬事都若遺。”、再比如《秋興八首》中寫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于是菊花淡泊名利,略帶悲情的人格形象就在文人的審美中發展開來,而且菊花的運用一般也會和秋天聯系在一起。
總而言之梅、蘭、竹、菊之所以受到古代文人的喜愛,除卻其本身具有觀賞性以外。
它們身上所賦予的精神力量才是文人墨客熱衷的原因,而這種精神力量也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和形成的,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沉澱結果,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1] 《中國古典美學叢編》 胡經之 中華書局出版社
[2] 《論文人畫的淵源》 周鋒 上海大學學報
[3] 《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察》 李昌舒 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
[4] 《畫禅室随筆》 董其昌 上海遠東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