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小失大是什麼意思啊

為小失大是什麼意思啊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15:38:47


為小失大是什麼意思啊(無後為大到底是什麼意思)1


從世界範圍來看,各主要文明均有「孝」的概念,不過「孝」在中國儒家學說體系中有特殊的地位,這是其他文明中少見的。

關于「孝道」最為人熟知的說法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語出《孟子·離婁上》,但何謂三不孝,孟子并沒有解釋。關于這句話最早的注釋出自東漢趙歧:「于禮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士,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而孟子自己卻另外羅列過五種不孝,「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财,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近代以來,有一種新解認為孟子所謂「不孝有三」中的「三」其實是虛指,具體對應的就是上述五種不孝。而這五種不孝又都是直接針對父母,沒有提到後代,「無後為大」的「後」也自然不是名詞「後代」;而是動詞「像後輩一樣對待長輩」。

然而,這隻是現代人一廂情願。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後的部分是:「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之所以不告父母,孟子自己解釋道:「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比起瞞着父母,不娶妻生子才是最大的不孝,兩害相權隻能取其輕。

趙岐認為:「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者,言不孝于禮有三,惟先祖無以承,後世無以繼,為不孝之大者。』」南宋朱熹注釋這句話時,也延續了趙岐的說法。

語言學家楊伯峻的《孟子譯注》認可了前人理解:「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沒有子孫是其中最大的一種。舜不禀告父母就娶親,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此君子以為他雖沒有禀告父母,實際上和禀告了一樣。」

實際上,孟子所講的「後」,既不是今天廣義的「後代」,更不是所謂「後輩人的責任」,而是「後嗣」(或「嗣後」),也叫「嗣子」,所謂「嗣」,就是「繼」和「續」的意思,也引伸為子孫同義語。所謂「子」,就是男孩,因而「子」也就是「嗣」,「子嗣」是一個同義複詞。

孟子發展了儒家的「孝道」觀念,第一個把「孝」的重心放在祖先宗廟而非孝順在世父母上。把「後」作為祖先的存續和宗廟祭祀的前提條件。無人來祭祖,祖廟也就自然「斷香火」了,「無後」就變成了「絕祖」,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其實并不是針對活人的。

清末被官方譽為「女教」的女性「啟蒙教科書」——《女兒經》借鑒并發展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理念,它告誡婦女們:「最不孝斷先脈」。婦女一旦有「無後」這個大不「孝」,就應該受到丈夫懲罰,成為丈夫納妾的借口,甚至有的婦女因此被「休」。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嗣子」的強調,坐實了「重男輕女」的傳統性别觀念。《禮記·射義》雲:「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所有事也。」班昭《女誡》雲:「古有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在這樣的「孝道」觀下,不僅女孩地位低下,生了女孩的母親也不光彩。

古人并不總是對的,仔細區分比硬解釋打補丁好。

原作者:史祥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