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年4月28日全面啟動的“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主體任務剛剛完成,有哪些“高光時刻”,又創下哪些科考新紀錄,來看盤點。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啟動以來學科覆蓋面最廣、參加科考隊員最多、采用的儀器設備最先進的标志性科考。包括5個科學主題、16個科考小組、270多名科考隊員參加。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擔任珠峰科考現場總指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擔任珠峰科考人類活動分隊長;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态學系教授樸世龍擔任珠峰科考生态系統分隊長。
科考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協同考察研究珠峰地區六大圈層的垂直變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機理,揭秘氣候變暖背景下珠峰極高海拔區環境變化規律、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特征及生态系統碳彙功能、人類對極端環境的适應特征,實現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保護創新科學方案,服務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設和第三極環境保護及綠色發展。
8830米!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2022年5月4日科考隊員在8830米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首次建成了梯度聯網的巅峰站,随後實現了數據實時傳輸,成為地球之巅的“科學燈塔”。
△總台高山攝像組拍攝:海拔8830米,正在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總台報道團隊搭建央視新聞直播畫面,全程助力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
△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尼瑪次仁借助總台央視新聞直播畫面指導科考工作
△總台高山攝像組等在8830米自動氣象站附近為科考加油
科考隊員成功測量峰頂冰雪厚度
科考隊員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成功測量了珠峰頂部的冰雪厚度,并獲得連續冰雪厚度剖面準确數據。
△用高精度雷達測量珠峰頂部的冰雪厚度
△科考登頂隊員成功完成峰頂科考任務
科考隊員成功采集峰頂冰雪樣品 進入實驗室分析階段
科考隊員首次取得海拔梯度間隔100米樣品支撐的珠峰頂部冰雪樣品。已進入實驗室分析研究階段。
△在峰頂成功采集冰雪樣品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邬光劍等在拉薩冰芯庫測量分析峰頂樣品
△晶瑩剔透的珠峰峰頂冰雪樣品
9050米!創造浮空艇原位大氣科學觀測海拔最高的世界紀錄
5月21日淩晨5點09分,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成功在珠峰科考基地升空到9050米,創造了浮空艇原位大氣科學觀測海拔最高的世界紀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隊長高晶
△“極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主要是風力較小的深夜
△浮空艇綜合觀測科考分隊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16支科考小組中人數最多的,有64名隊員
科考隊員首次采集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冰芯樣品
第一次在珠峰峰頂海拔8848.86米、7028米和6500米等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冰芯樣品,用于穩定同位素、黑碳、氣溶膠等分析。
△科考隊員在珠峰東絨布冰川 科考隊員沈雲遙攝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分析冰芯樣品
△總台記者汪成鍵爬冰卧雪,再上6500米紀錄冰芯鑽取
首次完成珠峰東絨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體檢”
第一次完成珠峰東絨布冰川全面高分辨率“體檢”,獲得14.68平方公裡高精度測量數據,以構建珠峰冰川高精度數字三維模型。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康世昌第11次到珠峰科考,在東絨布冰川科考
△央視新聞直播解讀美麗的珠峰東絨布冰川
首次大規模關注珠峰不同海拔活動的科考隊員高山生理适應數據
第一次大規模對珠峰不同海拔活動的科考隊員展開集中研究,獲得高山生理适應數據,為深度解析高原生理适應機制、改善高原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依據,有助于解開珠峰地區“臭氧與人體健康科學關系之謎”。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在大本營做科普
△北京大學的科考隊員給隊友們采集數據
△總台記者陳琴搭乘直升機在珠峰東絨布冰川上空拍攝到朱彤院士和隊友
獲取珠峰上空大氣珍貴的化學成分數據
第一次在珠峰地區釋放了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的臭氧探空氣球,探空高度最高達到39.1公裡,獲取了珠峰上空大氣裡珍貴的化學成分數據,對了解青藏高原珠峰地區大氣的演變規律非常重要。
△珠峰大氣垂直探空實驗成功展開十次實驗
首次用直升機等方式綜合觀測從拉薩到珠峰地區大氣溫室氣體濃度
第一次利用直升機航測、地基遙感、地面原位觀測等組合方式,觀測從拉薩到珠峰地區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獲得了從拉薩到珠峰地區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水平梯度分布、珠峰地區從近地面到7km高空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垂直分布等重要科學數據。
△總台記者陳昱在中科院珠峰站直播科考
△5月4日部分科考隊員在大本營留念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