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安石詩兩首全文

王安石詩兩首全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6 10:45:26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采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甯複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王安石詩兩首全文(每日一詩王安石桃源行)1

據說李白在黃鶴樓見到了崔颢的題詩,自歎不如,便擱筆不作黃鶴樓詩,然而後人有不以為然者,以為詩題雖同而詩意無限,不能因已有佳作在前而放棄了自己的嘗試。誠然,文學史上也不乏同一題目而名作叠出的例子。自晉末的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并詩》之後,曆代文人墨客歌詠桃源之事的篇什便層出不窮,其中最著名的有王維的《桃源行》、韓愈的《桃源圖》和王安石的這首《桃源行》,它們雖然都取材于桃源故事,但以各自特有的筆法表現了不同的藝術情趣和創作特色。以三詩參讀,不僅可以體會他們不同的風格,甚至可以窺見盛唐、中唐以及北宋詩風的演變。

王維的《桃源行》純是叙事,從“漁人逐水愛山春”寫漁人初入桃源,一直說到回鄉後“不辨仙源何處尋”,将一篇《桃花源記》原原本本地鋪叙出來。自然流暢,全用本色語。韓愈的《桃源圖》則流麗雄肆,音調高朗,表現了他“橫空盤硬語”的手段和才情橫溢的筆力,但叙述本事一段,基本上也還是按着記中所寫一一鋪陳。王安石的詩最晚出,他要力去陳言,自創新格,因而在陶淵明原作的基礎上,憑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創造。

開頭四句意在點出桃花源的來曆。望夷宮是秦國宮名,趙高就在此殺死了秦二世胡亥。詩以趙高的指鹿為馬說明秦時的朝政昏暗,大權旁落,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築長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宋人曾慥《高齋詩話》中以為:指鹿為馬是秦二世事,而長城之役是始皇事,認為荊公“用事失照管”;而李壁卻不以為然,他說:“據公詩意,概言秦事,實探禍亂之始末而互著之,如詩話所言,亦幾狹矣。”(《王荊文公詩箋注》)李壁的意見是可取的,詩畢竟不同于曆史教科書。這兩句旨在說明嬴秦之暴虐無道,引出下面桃源避世的叙述來。“避時”兩句本于淵明《桃花源詩》:“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绮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商山翁就是指秦末漢初隐居于商山的所謂“四皓”——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和夏黃公。

“此來”四句描寫桃花源中與世隔絕、平靜安逸、沒有等級、沒有壓迫的社會生活。“此來種桃經幾春”一句将近千年的滄桑之變一筆帶過,可見其遠離塵嚣的超凡脫俗;“采花食實枝為薪”表現了桃源中人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與陶淵明詩中所謂的“相命肆農耕”、“菽稷随時藝”雖不盡吻合,但更見其歸真返璞、純任自然的情趣。因而下面兩句直接道出了作者的理想社會:“雖有父子無君臣”,雖然也基于《桃花源詩》中“秋熟靡王稅”的話,但單刀直入,揭示得如此鮮明,是他勝過前人之處。所以清人金德瑛評王維、韓愈、王安石的桃源詩時說:“荊公雲‘雖有父子無君臣’,‘天下紛紛經幾秦’,皆前所未道,大抵後人須精刻過前人,然後可以争勝。”(《冷廬雜識》引)可見他以此為荊公的獨造,也正是全詩的精彩處。

“漁郎”以下四句寫漁人誤入桃源及與桃源中人彼此感歎人世變幻的情景。“迷遠近”本于《桃花源記》中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描述;“因相問”則出于《桃花源記》中“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諸語。“世上”、“山中”二句寫彼此的感喟,也是從記中所說“不知秦、漢,無論魏、晉”而來。這一段概括了陶淵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見作者精煉詞句,濃縮詩意的本領。

最後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歎天下紛擾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詩拟桃源中人口吻,因西漢建都長安,故“長安戰塵”雲雲,顯指西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以及其後的戰亂頻仍,分合聚散,戰火不熄。因而于春風中回首往事,令人泣下沾巾,感歎虞舜那樣賢明的君主已不可複得了。“天下紛紛經幾秦”一句,不僅有感于改朝換代的滄桑之變,而且隐含曆代的君主統治都與殘酷短命的嬴秦相類似的意思,與開頭的“望夷宮中”二句遙相呼應,反映出作者緻君于堯舜的高遠理想,故全詩的意義也就越出了歌詠桃花源的範圍,而富有強烈的現實精神了。

桃花源的故事是一個充滿了幻想的文學創作,它常常與虛無缥缈的神仙世界聯系在一起,這在陶淵明、王維、韓愈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如陶淵明詩的結尾處雲:“奇蹤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複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嚣外?願言蹑清風,高舉尋吾契。”顯然給桃源蒙上了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這無疑是受當時玄學風氣與遊仙詩的影響。故“桃源仙境”便成了人們習用的常語。王維詩說:“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也分明以桃源為仙境。至韓愈則說:“神仙有無何眇茫,桃源之說誠荒唐。”直以桃源為神仙居處。而這種神秘氣息在王安石的筆下卻大大減少,甚至将漁人出桃源後迷路忘返的細節也略去不書(王維、韓愈詩中均有),因而此詩讀來更具真實感,充分地反映了詩人對亂世的厭惡與對淳樸平等社會的向往。

在表現方法上,王安石的這首詩明顯地帶有宋人詩的特點,與晉唐人的作品格調不同。他的叙述本事,往往用議論出之,從整體上去把握而不作細節的描繪。如寫秦時綱紀紊亂、民不聊生的景象就說“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記桃源中人的平等相待、怡然自樂,就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感歎白雲蒼狗、盛世不再則說:“重華一去甯複得,天下紛紛經幾秦?”都從大處落墨,以警拔的議論出之,這正是此詩的獨創之處,也體現了宋人以議論為詩的特點。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評韓愈等的《桃源圖》說:“凡一題數首,觀各人命意歸宿,下筆章法。辋川隻叙本事,層層逐叙夾寫,此隻是衍題;介甫純以議論驚空,絕不實寫。”已指出了這一特點。但是王安石的議論并不空泛枯燥,如他寫秦代政治的黑暗就以“鹿為馬”三字逗出;寫江山易主、戰亂頻仍,即在“長安吹戰塵”的叙述中體現。

這首詩的構思布局也頗具匠心。陶淵明、王維的作品都以漁人入山,然後引出桃源中人避亂隐居的故事;韓愈的詩則是先寫桃源圖之始末,再折入桃源的描述。而這首詩卻從秦人避難起勢,純以詠桃源為主幹,而漁人之誤入,隻是作為一個穿插,因而能脫去前人蹊徑,别樹一格,故金德瑛評詠桃源諸詩雲:“王荊公則單刀直入,不複層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後,故以變化争勝。”說明了此詩在運思謀篇上突過了前人。

#教育聽我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