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推動錫劇走進校園,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道德水平,生動營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濃厚社會氛圍。
錫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江陰的重要文化符号。
2010年9月,江陰市南閘中心小學與江蘇省錫劇團“聯姻”,創建江陰市第一個“小錫班”,同時也是全省第一個學校少兒錫劇班,拉開錫劇走進江陰校園的帷幕。
從此,江陰的中小學校園内,時常傳出陣陣錫韻稚聲,優美而又充滿朝氣。
至2017年,江陰市已經開設小錫班20個,舉辦全市“學校小錫班”藝術展演6屆,接受專業訓練(唱,念,做、打)的孩子累計4000餘名。江陰小錫班從南閘中心小學起始,如今已覆蓋到全市各鄉鎮街道。
用錫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7年12月,顧山實驗小學小錫班呂沁缃等21位學生表演《江姐》選段“紅梅贊、繡紅旗”,在江陰市天華文化中心小劇場,參加江陰市小錫班藝術展演。該節目在2018年3月3日參加《上海百姓戲台》節目錄制。
錫劇是江浙一帶說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端于古老的吳歌。抒情優美的錫劇,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錫劇在現代元素的沖擊下日漸式微。
在江陰,孩子們傳唱《珍珠塔》、《雙推磨》、《庵堂相會》等經典錫劇曲目,傳唱道德,傳遞真善美。
在江陰的小錫班,還創作出22個體現學生特點、反映校園生活、展示社會風貌的錫劇小品,編排10多台傳統和新編錫劇節目,錫劇藝術得到有效的傳承和推廣。
江陰推動錫劇走進校園,創新學校藝術教育課堂模式,提高學生藝術修養,運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道德水平,生動營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濃厚社會氛圍。
“不聽戲,不知道戲曲之美。”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甯表示,當代大中小學生都是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與戲曲沒有交集。但事實證明,一旦體驗過戲曲的美,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喜歡上的。
戲曲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和博大精深的中華美學精神,推進“戲曲進校園”,能夠讓學生真正感知傳統之美,發揮戲曲以文化人、寓教于樂的重要功能,引導一代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江陰成為戲曲進校園典型
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田詩钰表演《金龍與蜉蝣》選段“闖宮 ”。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著名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東亮是被叫了20年的“錫劇王子”,他在江陰雲亭實驗小學設立“周東亮工作室”,親自為學生授課。
江蘇省錫劇團、無錫錫劇院、江陰錫劇團、華西青年特色藝術團等派出50多名專業錫劇老師,常年擔任“小錫班”藝術指導。
2014年起,江陰市文化館聯合江蘇省錫劇院編發《江陰市中小學錫劇進課堂實驗教材》,創造24段用于教學的戲劇唱詞,以校園生活和德育教育為題材,如《望子成星》、《美麗的小紅傘》、《擡驢》、《珍貴的禮物》等。同時,組織優秀演員對全市音樂老師培訓,至今已連續舉辦3期,培訓700名老師。
2016年以來,江陰市錫劇團每年為全市的學校送戲50場,為江陰學子們帶去鄉音、鄉情濃厚的視聽盛宴。江陰市文化館聯合江陰電視台設立《暨陽戲台》欄目,每月錄制播出1期節目。
2017年,由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明确:2018年,争取實現全國所有大中小學每個學生每年免費欣賞一場優秀戲曲演出。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态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
當前,戲曲教育與學校文化課的碰撞、師資力量的匮乏等成為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的主要難點,江陰的探索和做法為破解“戲曲進校園”難點提供了借鑒參考。
讓錫劇在江陰校園内外生根開花
2017年12月21日,江蘇省戲曲進校園現場推進會在江陰召開,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教育廳把江陰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戲曲進校園的典型。
鎮鎮有演出隊,村村有演唱組,校校有興趣小組,家家有愛好者,是江陰市的目标。培養演員,更要培養觀衆。培養觀衆,實際上是為錫劇發展培育生态環境。孩子的精彩表演,收獲了家長群這一批“忠實粉絲”,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錫劇,為錫劇的發展培育良好的環境。
錫劇,已在江陰校園内外生根開花。江陰“小錫班” 9次走上央視大舞台,還應邀出訪韓國進行交流演出。40多名優秀苗子被省、市錫劇團定向招收,成為錫劇傳承人。
小學員們在藝術素養和傳承錫劇藝術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他們的舉手投足有闆有眼,稚嫩的面龐洋溢着沉穩和自信,演唱的經典唱段别有韻味,清脆、甜潤的童音更是給人一種優美的藝術享受。
地方戲曲是家鄉的符号,鄉愁的寄托,家國情懷最親切的吟唱。很多人往往并不是不喜歡傳統戲曲,隻是缺少走近戲曲的機會。推動戲曲進校園,就是為了給年輕人一次機會。不管他們以後走到哪裡,傳統文化都會像風筝的線,永遠牽着他們的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