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書協孫曉雲主席所著的《書法有法》一書,其中涉及到一個概念,那就是“轉筆”。乍看之下,覺得很淺顯。但深究起來,卻一直不思其解。
第一層認識轉筆,不就是撚管嗎?是為了聚攏筆毫所進行的一個很自然的小動作嘛!現代的書家很多人都在用啊。尤其是初學者,為了方便調鋒,經常把筆杆轉來轉去的。
寫毛筆字的人大多都有這樣的情況。
那就是一筆寫下去,毫鋒會向一個方向鋪開,筆鋒就變成扁平的了。這個時候,如果下一筆的筆畫比較細,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把筆杆轉90度左右,用較細的筆鋒入筆書寫。
這就是撚管。
當初開始學毛筆字的時候,老師說盡量減少撚管,多用手腕來調鋒。但是,一直到現在,為了圖省事,我還經常時不時得用到撚管。
所以當初我問老師,到底撚管好還是不好?老師隻說了四個字,自然就好。
反正老師也沒确定到底撚管好不好?但是我覺得沒什麼不好。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嘛。
第二層認識
但是,我繼續看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孫曉雲主席說的“轉筆”貌似并不是撚管。
這下就很有問題了。
不是孫曉雲的問題。而是我忽然發現,孫曉雲所說的“轉筆”和我理解的撚管并不是一回事。
這下問題就有點大了。
難道說古代書論中所說的“轉筆”另有别的意思。
于是,我再考慮。“轉筆”是不是就像老師說的,用手腕來調鋒達到轉筆的目的。
手腕是靈活的嘛。轉動手腕,也可以實現撚管的效果,隻是會很麻煩,但是多加練習,習慣了就好了。
就比如需要撚管的時候,轉動手腕,讓手腕轉90度左右,然後入筆書寫。但是這個姿勢非常别扭,而且使起來力量不好掌握。手懸空寫大字的時候還可以,但要寫小楷就非常費勁。
老師以前說确實有一些高手,他們用轉腕代替了撚管。這些人是極少數,而且功力應當十分深厚。
我想,他們應該都是在寫大字的時候這樣操作的吧。
誰知道呢?唉唉!
還是一知半解。
第三層認識
本着探究到底的精神,我在最近練習毛筆字的時候一直在想這個百思不得其解的“轉筆”。
唉,這個該死的“轉筆”。孫曉雲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又翻開書。
書裡收集了古代書論的片段,這些古人是這樣寫的
蔡邕:一勢為“結字”,二勢即“轉筆”。
董其昌: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
宋曹: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
盧攜:凡用筆,皆令轉動自如。
再次看後,仍然是一頭霧水。
但是,這幾天在寫毛筆字的時候,有個現象出現了。
因為腦子裡一直在想“轉筆”這個問題。在寫字的時候,就是在寫某一筆的時候,有意無意間做了類似于撚管的動作。
比如,寫一筆長橫。先搭筆,入筆,慢慢向右書寫,寫到長橫中間的時候,因為要寫細,而且線條還要有勁道,所以手不由自主地轉動了筆杆。也就是說,在書寫運動中轉動了筆杆。
這純粹是一個毫無意識的動作。也就是這幾天腦子裡想“轉筆”這個問題的時候下意識做出來的。
但是,寫出來的線條明顯比之前有勁道了許多。
難道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轉筆”嗎?
我不敢确定。也不敢确定我的這種動作是否是正确的,抑或是錯誤的。
我都不敢确定。
作為寫毛筆字的小白,一直不知道自己所寫的東西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也不知道自己的用筆到底對不對?
去年跟着老師斷斷續續練了大半年,剛入門。現在一直在臨褚遂良的《倪寬贊》。反正就那麼一直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樣。
不求寫得多好,隻為了練練心境,多一種愛好。
好了,把問題寫出來,也把自己的認識寫出來。期待高手來指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