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

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9:22:46

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8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周家東、姚裕貴,北京大學教授吳孝松,日本大阪大學教授Kazu Suenaga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政在《自然》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并構築出全新的異維結構物質,該異維超結構由2D VS2和1D VS相互交叉排列,形成全新的2D-1D的本征異維超結構形式研究人員還基于該物質觀察到室溫面内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構的成功構築突破了對傳統物質和結構的認知,為新物質和新奇物性研究開創了新的方向,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科學家首次構築)1

科學家分析多維空間

8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周家東、姚裕貴,北京大學教授吳孝松,日本大阪大學教授Kazu Suenaga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政在《自然》上發表文章,首次提出并構築出全新的異維結構物質,該異維超結構由2D VS2和1D VS相互交叉排列,形成全新的2D-1D的本征異維超結構形式。研究人員還基于該物質觀察到室溫面内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構的成功構築突破了對傳統物質和結構的認知,為新物質和新奇物性研究開創了新的方向。

超晶格結構是由不同的母體材料按照一定的周期排列形成的一種新物質,該新結構的物質有望表現出母體所不具有的新奇物性,如鐵磁、鐵電和超導等,在電子、光電子和新型信息器件領域有着潛在的應用價值。傳統的超晶格結構主要是由相同維度物質按照一定的排列組合方式形成,如3D-3D、2D-2D及1D-1D結構等。同時,這些傳統的超晶格結構主要使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得。

據課題組介紹,有别于傳統超晶格結構的制備,該新型異維超結構的實現有三方面突破。

首先是制備方法的突破。傳統的超結構制備多使用分子束外延方法;以2D材料為母體材料的超結構的制備多為人工構築,這導緻材料界面幹淨整潔度等較難控制,無法觀察到物質的本征特性。該超結構的制備則為構築新物質提供了方向。

其次是材料認知的突破。由2D材料和1D線周期性相互交疊形成穩定的異維超結構,結構厚度可以調整,從幾十納米到幾納米都可以實現。突破傳統超結構物質隻能形成有相同維度物質或不同物質的簡單插層,推動了物質領域的發展。

最後是新奇物性的突破。由于1D VS的存在,并與2D VS2相互耦合,使得2D-1D異維超結構表現出完全不同于VS2、V5S8等物質的室溫面内反常霍爾效應。推動了不同維度物質之間的耦合,為實現新奇物性如室溫鐵磁半導體特性、高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提供可能。(溫才妃)

來源: 中國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