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句法分類

文言文句法分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20:20:15

文言文句法分類?文言文中的複句,除了使用的關聯詞語和現代漢語不同外,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差别大緻可分兩大類:聯合複句(包括并列複句、對比複句、連貫複句、進層複句、選擇複句),偏正複句(包括轉折複句、假設複句、條件複句、因果複句、目的複句),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文言文句法分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文言文句法分類(語言基礎常識文言複句)1

文言文句法分類

文言文中的複句,除了使用的關聯詞語和現代漢語不同外,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差别。大緻可分兩大類:聯合複句(包括并列複句、對比複句、連貫複句、進層複句、選擇複句),偏正複句(包括轉折複句、假設複句、條件複句、因果複句、目的複句)。

一、并列複句

幾個分句分别說明有關的幾件事、幾種情況,或者從幾個方面說明一種情況。關聯詞語常用“而”“又”“亦……亦……”“既……又……”,也有不用關聯詞語的。例:①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隆中對》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豎直左膝。《核舟記》《韻》③謂:“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俏》④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灡相如列傳》幾個分句分别表述在意義上并列的幾件事。

二、對比複句

兩個分句表示兩種事物的相對比較。可用的關聯詞有“而”“則……則……”“可……不可”“惟”,但一般不用關聯詞語。例如: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老寡助》②市人皆以赢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史記·魏公子列傳》③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分句間在意義上相對比較,位置可以互換。在意義上,有的是肯定對比,有的是否定對比。

三、連貫複句

幾個分句在時間上先後相繼,事理上先後相承,常用“而”“則”“因”“遂”“即”等關聯詞語。也有不用關聯詞語的。例如:①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墨子·公輸》②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③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促織》④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項羽本記》⑤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前出師表》⑥⑥⑥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兩個分句是連貫或承接的關系。

四、進層複句

又叫“遞進複句”,分句之間有一層進一層的關系。常用“且”“而”“尚……況”“猶……況”“非惟……抑亦”“非徒……亦”“而況”等關聯詞。例句: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②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周處》③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蔺相如列傳》④困獸猶鬥,況相國乎!《左傳·宣公十二年》⑤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揠苗助長》⑦非徒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漢書·賈誼傳》⑧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孫子兵法·計算》⑨後面的分句在表示事物的範圍、程度、數量、語氣等方面比前面的分句更進一步。

五、選擇複句

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分列幾種情況,要求從中選擇一種。常用“與其……孰如”“其……其”“非……則”“且”“抑”“甯……将”等關聯詞語,也有不用關聯詞語的。例句: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父苑負》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③非死,則徙耳。《捕蛇者說》④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教戰甯策》⑤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戰國策·蘇秦謂齊王》⑥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與妻書》⑦甯與黃鹄比翼乎,将與雞鹜争食乎?《楚辭·蔔居》⑧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兩個以上分句所述的事實不能并存,隻取其一。

六、轉折複句

後一分句的意思跟前一分句的意思相反。正句在後面的分句裡。常用的關聯詞有“然”“而”“然而”“顧”“雖”“則”等。例句:①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②至之市,而忘操之。《鄭人買履》③予分當引決,然而隐忍以行。《指志錄後序》④卿非刺客,顧說客耳。《後漢書·馬援傳》⑤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趙四·趙太後新用事》前後分句的意思截然相反,主要意思在後面的分句之中。

七、假設複句

前一分句提出假設,後一分句推論結果。常用的關聯詞有“如”“苟”“使”“向”“即”“脫”“如……則……”“藉第令”“若”“倘”等。例句:①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資治通鑒》②苟富貴,無相忘。《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③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喜雨亭記》④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⑤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湮沒,溺其人民。《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治師》⑥脫有禍,固當不辭也。《烏有先生曆險記》⑦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祭十二郎文》⑧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記·陳涉世家》⑨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⑩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前一分句是假設情況,後一分句由假設情況得出推論。

八、條件複句

前一分句提出條件,後一分句說明具備了這種條件的結果。常用的關聯詞語有“縱”“乃”“即”“則”等。例句:①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②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趙四·趙太後新用事》③即饑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報劉一丈書》④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分句之間表示條件與結果的關系。

九、因果複句

一般,偏句說明原因、理由,正句說出結果;有時,偏句說明結果,正句解釋原因。常用的關聯詞有“以”“為”“以故”“是以”“緣”“故”“以是”“因”“是故”“由是”“以此”等。也有少數不用關聯詞的。例句:①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韓昌黎文集·師說》②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③為其老,強忍,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圯上敬履》④若為河伯娶婦,以故貧。《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治邺》⑤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三國志·諸葛亮傳》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分兩種情況,或偏句說明原因、理由,正句說出結果,或偏句說明結果;正句說明原因、理由。例句:①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②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十、目的複句

前一分句叙述事實或措施,後一分句說明目的。這類偏正複句一般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後。常用的關聯詞有“以”“所以”“為”“庶”,也有少數不用關聯詞語的。例句:①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答司馬遷議事》②書于石,賀茲丘之遭也。《钴鉧潭西小丘記》③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與妻書》④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黃岡竹樓記》不用關聯詞語的例句: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史記·項羽本記》偏句說明行動,正句說明目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