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地域文化底蘊豐富,對親屬及長輩的叫法也各有不同,對親屬和長輩,除正常的和全國各地相同的叫法外,還有許多和其他地方不相同的叫法,體現了鄖陽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連日來,記者就鄖陽對親屬及長輩的叫法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對長輩叫法各不相同。
鄖陽區有地方将母親叫嬸
記者調查中發現,在鄖陽各地将母親叫媽媽、将父親叫爸爸是極為正常的現象,這和全國各地基本相同,而還有的則是将在單位工作或是生活在城市裡的父親叫爸爸,而在農村則多把父親叫爹。“這是農村以前的一種傳統落後思想,總是認為農民和有工作的人和城裡人相比地位低一些,所以自孩子一生下來後,如果在農村,父母又是農民,就将父親叫爹,以區分和城裡人的差别。”采訪中,一位市民這樣說。而将母親叫“媽媽”,一般是小時候叫得親切一些,而随着年齡增長,則一般叫一個單詞“媽”,還有些地方将媽叫得親切一點,也許是發音不同,叫“貓(màō)”的。
在鄖陽區有的地方,則将母親叫嬸而不是叫媽,這也較為常見。記者調查中發現,在鄖陽區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将父親叫叔,将母親叫嬸,而叫其二爹叫爹,二媽叫媽。據這戶人介紹,這種情況是由于其生下來後,二爹家将其看得很稀奇,二爹無子女,他就仿佛過繼給了二爹,于是将二爹叫爹,将二媽叫媽,自己的親生父母則改叫叔和嬸。
在鄖陽區,以前有些地方更有一種将爹叫“爺”,将“爺”叫“爹”,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很少見了。
有的地方将姑姑也叫妲兒
在鄖陽區,一般将父親的姐姐和妹妹叫姑,根據大小,往往叫大姑、二姑、三姑、小姑等,也有的叫姑姑,還有的則将姑叫妲兒,也分大小,叫大妲兒、二妲兒、小妲兒的。
母親的姐姐則自然叫姨,有大姨、小姨的稱呼,姨的孩子們則是互相以老表相稱,表姐、表妹、表哥、表弟,姑家的孩子将舅舅家的孩子稱為舅老表,而舅家的孩子則将姑家的孩子叫姑老表,姨家的孩子互相稱姨老表。母親的哥哥或弟弟,一般叫舅舅,将舅舅的配偶叫舅媽,書面語就是舅母。而母親的媽媽則一般叫婆婆,有的叫外婆,或者叫婆兒,也有的叫渭婆;母親的父親則被稱為外公、渭爺,叫法不同。
媽媽的媽媽各地叫法有多種
針對媽媽的媽媽各地怎麼叫,秦楚論壇發布了一個帖子,不少網友在論壇上跟帖。
網友“丘山王”留言稱,在鄖陽區劉洞,将媽媽的媽媽叫“渭(wei)婆”。網友“ylsyn”則稱叫“渭婆,婆婆”。網友“鄖江紅”留言稱叫“po兒”,發音為第二聲。
網友“風随心動”說,在鄖西大部分地區稱呼外婆叫“婆兒”,帶兒化音;外公叫“渭爺”。該網友并且稱,鄖西無論生活習慣、地理環境都更接近陝西,自己一直不知道weiye兩個字怎麼寫,以為是外爺兩個字然後方言念成了weiye。
網友“笑天下”稱,在房縣将媽媽的媽媽和爸爸叫“婆婆、渭爺”。網友“zhaozg”留言稱,想起兒時一放暑假就去“大渭爺、大渭婆,二渭爺、二渭婆,三渭爺、三渭婆,小渭爺、小渭婆”家住,不知不覺一個暑假都過完了。網友“巴山一民”跟帖稱,“叫婆婆,渭爺”。網友“whwn123”留言稱,叫“婆婆,渭爺”。
網友“心靈之扉”稱,應是外婆和外爺,不是什麼渭婆和渭爺,可能因為發音語速快造成聽覺的偏差。
網友“wei701”稱自己是花果人,将媽媽的父親叫“渭爺”,将媽媽的媽媽叫“渭婆”,該網友還一直以為“渭”是“未”。網友“相思紅豆”稱,地域不同,稱呼有别。
調查中,記者發現,根據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就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但都大同小異。
“渭爺”“渭婆”的來曆
記者從網上搜索關于“渭爺”、“渭婆”的來曆發現,有民俗專家介紹幾種常見叫法背後的一些故事。該民俗專家稱,渭河流域的人都把舅家稱為“渭家”,把外婆叫“渭婆”,這其實是有典故可循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内遭受排擠和迫害,流亡秦國,他的姐夫秦穆公以至親禮遇收留了他。後來,晉國政治穩定,重耳要回國即位。他的外甥、後來的秦康公,非常隆重地将舅舅送到渭陽。後世便用“渭陽之情”來表達甥舅之間的深厚情意,用“渭陽”指代舅舅,舅舅家就是“渭(陽)家”。于是,外婆自然就被稱為“渭婆”,外公也就被稱為“渭爺”了。
該民俗專家稱,“其實,‘外婆’、‘姥姥’這兩個詞早在古代就出現過了。要說方言,其實最初都可以稱之為方言,隻是最後變成約定俗成的東西,它就不是方言了。”該民俗專家舉例稱,像人們常叫的“爸媽”,古代叫父母,父母是正規的叫法沒錯,但是後來爸媽被廣泛認可之後,就合情合理地跟“父母”兩個字一樣成了“正規”叫法。
《鄖縣志》列舉鄖陽區方言對親屬的叫法
據2014年12月由崇文書局出版的《鄖縣志》在《方言》一節中親屬稱謂記載,親屬稱謂可分直系親屬、旁系親屬和個體稱謂。
直系親屬以父親脈系為基礎,以“我”為中心,上下各推四輩,共九輩,史稱九族。直系親屬稱謂,即九族關系稱謂。
鄖縣(今鄖陽區)方言稱謂叫老祖太爺,普通話為(下同)高祖父,老祖太為高祖母,老太爺為曾祖父,老太太(奶)為曾祖母,爺爺為祖父,奶奶為祖母,姑奶奶為姑祖母,爹(伯、大)為父親(爸爸),媽為母親(媽媽),大爹、二爹、爹娃兒或小爹為叔父,大媽、二媽、小媽為叔母,妲兒、姑姑為姑母,哥哥為兄,嫂嫂兒、嫂子為嫂,他、娃子他爹、當家的為丈夫,媳婦、内當家的、老婆兒為妻,兄弟為弟弟,兄弟媳婦為弟媳。
方言姐姐普通話也為姐姐,妹妹普通話也為妹妹,兒子為子,兒媳婦為兒媳,女娃子、姑娘為女子,孫娃子為孫,孫子媳婦為孫媳,孫女子為孫女,重孫娃子為曾孫,重孫子媳婦為曾孫媳,重孫女子為曾孫女,重重孫娃子為玄孫,重重孫娃子媳婦為玄孫媳,重重孫女兒為玄孫女。
旁系親屬以女性為基礎,以“我”為中心,上下稱謂一般不超過三輩。
鄖縣方言所稱外(wei)爺,普通話為外祖父,鄖縣方言所稱婆兒、外(wei)婆,普通話為外祖母,老姑太爺為姑祖父,表爺為表祖父,表奶奶為表祖母,舅舅為舅父,舅母(mo)為舅媽。
據記載,鄖縣(今鄖陽區)方言對一般人或親屬的稱謂中存在有大量集體稱謂。諸如,所有的男孩兒都稱兒娃子,所有的女孩兒都稱女娃(合音nüǎ)子;所有成人已婚男性統稱男将,所有成人已婚女性統稱女将;所有的上輩統稱長輩或老輩子;所有的下輩統稱晚輩;同輩男性女性統稱姊妹。根據年齡大小不同有固定稱謂,所有與祖父年齡相當的稱爺爺奶奶或某姓爺爺、某姓奶奶。如李爺爺、王爺爺、王奶奶等;所有的小偷統稱賊(zei)娃(wā)子或三隻手,所有的莽漢、癡呆、傻子都可稱二球,所有的懶人都可稱懶漢或黃鳝或懶婆娘,所有超過結婚年齡而未婚的男性可稱光棍漢、光春漢兒,超過婚齡而未結婚的女性可稱老女娃(nüā)子、老姑娘等等。
(來自《十堰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