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17:22:08

今天我們來談談烏托邦。這涉及兩個方面的内容,一是什麼是烏托邦,二是烏托邦有什麼用處。

那麼什麼是烏托邦呢?

首先,這個名稱來自于一本書的名字。1516年,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寫成了一本名叫《烏托邦(utopia)》的書,該書還是用當時學術界通行的拉丁語寫成的。(莫爾,1982)

其次,utopia這個詞是莫爾根據古希臘語虛構出來的。該詞由兩個詞根構成,字母u是一個前綴,是“沒有或虛構”的意思(一說是eu,“好”的意思);topia源自topos,是“地方”之意,兩者合起來就表示“沒有的地方(或烏有之鄉)”或“美好的地方”。後人根據該書的内容将這個詞理解為“不存在或虛構的美好地方”,這就是該詞最初的含義。嚴複将其音譯為“烏托邦”,之後這個漢語譯名就固定下來了。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1

随着時間的推移,後人又給該詞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就不僅僅限于該詞的原意了。例如《牛津英語詞典》中列出了烏托邦四個方面的含義:(1)托馬斯·莫爾所描繪的一個想象中的島,島上有一個具備完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理想社會;(2)任何想象中的或不明确的、遙遠國家地域場所;(3)在政治、法律、風俗和生活狀态等一切方面都完美無缺地方國家場所;(4)一種不可能的理想計劃,尤指社會改革計劃。(1978)這四種含義應該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烏托邦之意了。

在談到《烏托邦》這本書時,喬·奧·赫茨勒(Joyce Oramel Hertzler)指出,“這本書有個顯著的特點,使得烏托邦這個名稱成為種種想象中理想社會的通用名稱。”“莫爾刻畫出一個完美無缺但也許是無法實現的社會。這是一個存在于某個烏有之鄉的社會。它完全沒有缺點,沒有浪費現象,也沒有我們這個時代那種混亂狀況。人們生活在完全協調、充滿幸福和美滿的世界之中。”(赫茨勒,1990,p3)這個評說将烏托邦的含義由“虛構的好地方”轉向了“理想社會”,也是一種擴大了烏托邦的之意。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2

事實上,在未使用烏托邦這個詞之前,含有烏托邦之意的想象早就存在了。早在公元前 8 世紀,詩人赫西俄德(Hesiod)在《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一書中,描寫了像神一樣生活的黃金時代的人,“人們像神靈那樣生活着,沒有内心的悲傷,沒有勞累和憂愁。他們不會可憐地衰老,手腳永遠一樣有勁;除了遠離所有的不幸,他們還享受筵宴的快樂。他們的死亡就像熟睡一樣安詳,他們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肥沃的土地自動慷慨地出産吃不完的果實。他們和平輕松地生活在富有的土地上。羊群随處可見。幸福的神靈眷愛着他們。”(赫西俄德,1991)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3

柏拉圖的《理想國》應該是一部較系統的烏托邦構想的著作,該書涉及的内容龐雜,無法在此詳述。簡要說,在該著作中,柏拉圖構造了一個理想的正義之國,該國建立的理論基礎是他的理念論。該國是由三種人組成,他們擁有各自的美德(節制、勇敢和智慧),如果他們各司其職了,那麼該國就是正義之國了。柏拉圖還從國家由三種人組成出發,進而類比人的靈魂也是由三個方面構成的,它們是:理智、激情和欲望,這三個方面也是西方的人性論(即知、情、意)的最早的三種劃分。(柏拉圖,1986)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4

許多烏托邦著作“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作了精辟的分析,對未來的美好社會作了明晰而生動的預測,并向人們指出了促使社會進步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往往被後世所采用,以推動社會的前進。”(赫茨勒,1990,p4)

烏托邦不僅僅反映了人的一種想象能力,也是人類對未來社會所做的一種構想。“烏托邦的基礎是烏托邦主義精神,即認為社會是可以改進的,而且是可以改造過來以實現一種合理的理想的。”在烏托邦構想中,人們發現了最有意義的和首要的思想是“烏托邦思想”,其含義是:“依靠某種思想或理想本身或使之體現在一定的社會改革機構中以進行社會改革的思想。”(赫茨勒,1990,p4)

哈貝馬斯曾指出,“決不能把烏托邦與幻想(illusion)等同起來。幻想建立在無根據的想象之上,是永遠無法實現的;而烏托邦卻蘊含着希望,體現了對一個與現實完全不同的未來的向往,為開辟未來提供了精神動力。烏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批判經驗現實中的不合理、反理性的東西,并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它意味着,相信現實雖然充滿缺陷,但同時也包含了克服這些缺陷的内在傾向。我們必須肯定啟蒙理性的曆史成就,相信社會進步的邏輯。許多曾經被認為是烏托邦的東西,通過人們的努力,或遲或早時會實現的,這已經被曆史所證實。”(哈貝馬斯,2000)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5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則更為形象地說,“一副不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甚至不值得一瞥,因為它遺漏了人性常常登陸的那一個國家。當人性在那兒着陸時,它留神并看到了一個更好的國家,于是開始起航。”(呂森,2010)在王爾德看來,人類規劃的藍圖中不能沒有烏托邦的位置,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也不能不包含着烏托邦的成分,正如他所言,這是人性使然。

下面,我們再來談一下烏托邦對人類而言都有哪些用處。

首先,烏托邦是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紐帶

從經驗來說,人們是無法割裂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聯系,即使人們在觀念上強行将它們割裂,但仍然逃脫不掉現實中這種關聯性的束縛。在談到過去、現在和未來時,弗裡德裡克·詹姆遜(Fredric R. Jameson)認為,烏托邦“能預見未來,能将過去、現在和未來完整地聯系起來。隻要我們對過去曆史進行解釋時牢牢保持着關于未來的理想,使烏托邦在我們面前栩栩如生,我們就能夠将過去把握為曆史的現在。”(劉進,2003,p27)這可能是烏托邦最為基本的作用和意義了。正如我們認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時間上本就是一個連續統,是無法人為割裂的。

其次,烏托邦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否定和批判

從烏托邦的思想根源來看,就是對現實的一種否定,否則人們就不會去構想一個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又十分美好的社會了。這種否定首先表現為對社會的不滿,這種不滿在觀念上就體現為對現實的否定和批判。

曼海姆認為,“當一種心靈狀态與它所存在的那種現實狀态不相稱時,它就是一種烏托邦心态。”也就是說,當一種思想狀态與其所存在的現實狀态不相協調或發生沖突時,這種思想狀态就是烏托邦的,曼海姆的這種說法或許是一種泛化了的烏托邦,因為有些思想狀态可能是落後于現實的,因此,他又說,“我們不應當把不符合或超越現實狀況的每一種思想狀态都看作是烏托邦的(在此意義上,‘與現實分離’)。隻有轉化為行動并部分或全部地動搖現存統治秩序的時候,它們才被看作是烏托邦的。”(曼海姆,2007,p394)

第三,烏托邦還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

或許現實的殘缺或不完美是人們産生烏托邦構想的直接經驗來源,由此人們會産生不滿,而這種不滿不僅是一種否定和批判的觀念,還會産生一種改變現狀的沖動,這種沖動就具有了一種對現實的超越性。因此曼海姆指出,“我們把所有情況下的具有超越性的理念(而不僅僅是各種願望的投射)都看做是烏托邦,它們無論如何都會對現存的曆史-社會秩序産生某種變革性的影響。”(曼海姆,2007,p423)

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是什麼意思(烏托邦是經常說到的一個詞)6

第四,烏托邦能夠引導着人們的理想

烏托邦表達了一種趨向未來的美好理想,它為人類指引了某種方向,會牽引着人們為之努力和行動,盡管它最終被實現出來的樣子與人們最初構想的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由于“烏托邦永遠是某種未來的事物,”(赫茨勒,1990,p295)因此,它才能夠始終作為人們的理想目标,激發着人們為實現它而持續努力。人類的一切構想,包括短中長期各種計劃、規劃、路線圖等,都有着烏托邦的成分,因為這些構想總有一些是無法實現出來的,也正因如此,它卻成為了引導人們向着未知前行的主觀動力。

“由于對什麼是烏托邦的具體決定總是來自于某種現存的階段,所以今天的烏托邦變成明天的現實是可能的:烏托邦常常隻是早熟的真理拉馬丁語)。”(曼海姆,2007,p416)

第五,烏托邦能夠産生一種行為的導向

烏托邦不僅給人們指示了追求的方向,還會導引人們去為之努力行動,打破和超越現實,在某種程度上還可能對現實産生較大的變革作用。“隻有那些具有超越現實取向的心态才被我們稱作烏托邦心态,而當這些烏托邦心态轉化為行動時,它們就會部分或者全部地破壞當時處于主導地位的事物的秩序。”(曼海姆,2007,p394)

簡言之,烏托邦心态會導向一種行動,而且這種行動會動搖現存秩序,并對社會産生深刻的變革,這可能就是烏托邦這種觀念真正開始起着現實作用的地方。

最後,人類離不開烏托邦這種構想

人具有超越性,而烏托邦這種對現實的超越精神正是體現了人的這種本性,因此人類不會失去或放棄烏托邦,就如不會失去超越性一樣。至少“在人類的各種事物中,總是存在着美好願望的思考。當人們的想象在現存的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它就會到那些用美好願望構想出來的地方和時代中尋求避難。”(曼海姆,2007,p421)

如果失去了烏托邦,人類就會失去精神的避難所,更有甚者,“人類就可能失去塑造曆史的意志,并且因此而失去理解曆史的能力。”(曼海姆,2007,p538)這也意味着人類将會失去超越曆史的所有可能性。

今天,我們并未讨論烏托邦的其他方面,例如烏托邦的觀念史、烏托邦的類型以及烏托邦的變種——邪惡烏托邦,我們期待以後有機會再詳述這些方面。

參考文獻:

1、莫爾,《烏托邦》,戴镏齡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1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485.

3、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神譜》,張竹明、蔣平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5頁。

4、赫茨勒,《烏托邦思想史》,張兆麟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

5、轉引自: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0-171頁。(Coleridge, Samuel, Biographia Literaria, Vol. I, edited by J. Shawcro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07.)

6、哈貝馬斯訪談錄,《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

7、約恩·呂森主編,《思考烏托邦》,張文濤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6頁。

8、曼海姆,《意識形态和烏托邦》(英漢對照),姚仁權譯,九州出版社,2007年。(本文中曼海姆的論述與該譯本不同之處均為作者根據英文版的重譯。)

9、轉引自:劉進,《弗裡德裡克·詹姆遜文化詩學研究》,巴蜀書社,2003年,第27頁。

10、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