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高手的秘籍不外乎是利用人性中的貪婪和弱點,以先滿足對方的核心需求,來實現自身名利最大化。首先是認識到人性本貪,承認人性中那個“我”的基本特征是“貪”。
其次要順其人欲,對“自然我”順其自然,對“當然我”順其當然,而“超然我”無我無欲,不是理學的“滅人欲”。順其人欲先得善解人欲——知其思維方式。
第三要投其所好,誘之以利,脅之以害,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貪欲偏好,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核心需求也不一江湖樣,而且“所好”的邊際效應遞減。
第四是為我所用,人性的貪婪是客觀存在,你無法無力改變,隻能利用人性的弱點為我所用,天理人欲皆可為我生存所用。
人性貪婪是客觀實在,順應人欲隻是尊重客觀實在,投其所好僅僅是手段,為我所用才是目的。人之“所好”也是三我一體結構:自然我好生存 當然我好名利 超然我好平衡。
求名求利之“所好”是人性的弱點和缺陷,而這恰恰是為我所用的機會。這就是那個杜撰的蘇綽“用貪反貪”定律。
這就好比用名利之餌來釣人,如組合運用“名 利 情”和“權 錢 色”作餌,無人可以抵擋,無人不上鈎。
雖然這種下三濫的做法不地道,可在名利場中,誰不在用名利釣人?誰又不被名利所釣?名利人之間都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所謂“利用”無非是誘之以“利”,而後“用”之。
滿足他人的需求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标,為滿足自己需求就得先滿足别人的需求。江湖上所謂寬容、吃虧、低調、裝傻…不過是投其所好,讓更多的人為我所用而已。
人性本貪是對“當然我”基本判斷,順其人欲是針對人性整體和方略層面而言的,投其所好則屬于具體和技術層面。
佛為普度衆生也要投其所好,否則就不需有八萬四千法門。“所好”相當于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核心利益 核心需求,也是其最貪最懼什麼?重要優先什麼?内在不平衡什麼?
隻要識别和弄清其“所好”,就可判斷和預計他在一定環境下的行為。知道一群人的“所好”,就可利用這種取向和需求來設計規則,以實現管理目标和社會治理。
“所好”即人心,無非好生存、好名利,投其名利所好,為我生存所用。如何平衡生存與名利的關系,既是個人的基本問題,也是治國理政、長治久安的關鍵。
筆者将上述歸納為“人性本貪 順其人欲 投其所好 為我所用”。這十六字四句話,屬縱橫家的把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過人在江湖,既要學老子孔子,更要會孫子鬼谷子。
老子教人如何成為聖人,孔子教人如何做個君子,而孫子教你如何戰勝敵人,鬼谷子教你如何對付小人。
做人學道儒釋,做事學鬼谷子。不但順其自然,也要順其當然。章太炎說“儒家不兼縱橫,則不能取富貴。”這也是名利人如何适應名利場的問題。
參閱:一般平衡論--三我一體人性理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