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多稱呼父親為“大大”(dádá)
在我們沛縣西北農村一帶,人們有稱呼父親為“大大”(dádá)的習慣,尤其60、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自小是這樣叫的。但現在的90後也多叫父親為“爸爸”了,極少聽到小孩叫父親為“大大”的叫法了。為什麼會出現“大大”這個叫法呢?
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地方語言“大”極具這代表性。在我國整個西北地區,甚至陝西周邊的山西、河南等地區的人,都習慣把父親叫作“大”,明顯是受了雅言的影響。據學者從曆史資料中考證,“大”這個叫法形成時間非常早,大約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個叫法跟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有關。先人是從山西洪洞縣老鸹窩大槐樹下辦理手續後遷移來的,叫法自然也就沿襲了下來。
追溯到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元末戰亂之後,曆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争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複農業生産、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于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移民的後人,年齡稍大點的還叫父親為“大大”。
對于把父親叫“大”的原因,陝西民間認為,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禮教文化非常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比如,周禮文化,秦漢禮教文化,都是從這片土地上發祥和壯大,繼而傳播出去。
古人對世界萬物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萬物中,認為自然最大,天和地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同樣也很大。同時,古人非常重視倫理綱常、等級關系、禮教制度,像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這個倫理關系,在國家層面,君王象征權威,因此,以君王為最大。
在家庭層面,父親是權威的象征,也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家庭所有成員的吃喝拉撒,都得依靠父親來供給,因此,在家庭中父親為最大。
有國才有家,家庭是組建國家的最基本單位,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倫理綱常,要明白長幼尊卑的規矩,并要以身作則。父親作為家庭的長者,其他成員一定要敬重,所以,人們習慣成自然,把父親稱為“大”,代表對長幼卑尊的認可。
後來,随着各地區口音上的差異,“大”的讀音叫着叫着,變成了二聲,也順口了許多,最終被固定下來。
“大”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裡,如同一個伸展雙臂、叉開雙腿站立的人。實際上,在《康熙字典》裡,“大”的含義有這樣一層:年輩較長者。這層意思能說明“大”這個稱呼并不是無中生有,有一定曆史淵源。
随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文化層次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人多認為叫“大大”顯得很土,一些老年人也習慣讓孫子輩喊“大大”為“爸爸”了,再過50年後,我預感老家叫父親為“大大”的叫法會慢慢消失,也許隻能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了。(沛縣訾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