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戴起鬥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間地頭;晚上,在廚房搭起直播間,通過直播把深山農産品推介到大都市 ……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大山深處,一對" 90 後"夫妻的日常。
這對夫妻均畢業于同濟大學,丈夫叫柯嘉華,妻子叫周晰。兩人回到家鄉南靖一起過起大家向往的田園生活,從事生态種植。
春日裡,大山深處的空氣中混着泥土味、青草味和花香,甚是惬意。每天,立志當新型職業農民的夫妻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剛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對于"同濟大學畢業生回鄉種地"這件事情很不看好。
如今,這對小夫妻卻成了令大家都羨慕的"神仙俠侶"。
高校結緣 相知相愛
柯嘉華于 2009 年考上同濟大學,就讀交通運輸專業。2010 年,他在校園内組建名為"築夢農莊"的農業社團,在校區一片土地上和社員一起耕種,種出來的菜給老師們吃。沒想到這為他畢業後的創業選擇埋下了伏筆。
柯嘉華自己喜歡做種植,"同時也覺得特别有價值"。2013 年畢業後,他堅持農業項目創業的夢想,在同濟大學校園内 60 畝生态園的孵化基地創業,在上海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公司"濟農嘉園"。
回憶起校園的創業故事,令柯嘉華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始創業資金也不是特别充足,我騎着人力三輪車在同濟大學的校園給老師們送菜。老師們特别喜歡這個蔬菜,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大學期間,我的選修課需要調查一些大學生創業者的案例,我通過同社團的同學了解到他的項目,便深入了解了他和他的項目。"出生于 1991 年的周晰是山西太原人,在同濟大學就讀期間與柯嘉華相識,在接觸中發現雙方都對開創性的事情很感興趣,總覺得應該堅持為社會做一些事情。
就這樣,兩人互生好感,相知相愛。
周晰畢業後,選擇到法國深造兩年。兩人雖天各一方,雖過着異地戀的日子,但周晰一直參與柯嘉華的項目,彼此感情越發牢固。
周晰回國後,與柯嘉華步入婚姻殿堂。
回鄉創業 擁抱大山
"當時家裡人挺震驚的,認為好不容易從這個大山村考到上海,畢業之後選擇農業,最後沒在大城市又回到農村,就是不理解。"談及抉擇農業項目和回鄉創業,柯嘉華說家人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接受。柯嘉華說,在去年疫情下回到老家住的時間更久,越來越覺得大山裡的生态環境,于是他決定回家鄉南靖縣創業,周晰夫唱婦随,放棄大都市的優越條件和發展前景,和丈夫一起來到大山深處,開啟他們的生态農業種植之路。
自小在農村長大的柯嘉華,一直有一個建造"開心農場"的夢想。他認為,大都市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他喜歡的狀态,而農業是一門無窮無盡的實驗課題,值得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我是學市場營銷的,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個橋梁,把好的産品推薦給需要它的人。"
深山逐夢 樂在其中
回家鄉創業,夫妻倆每天披着朝霞趕路,伴着黃昏日落歸家,種植四季水果、有機蔬菜。同時,在推廣生态農業的過程中,柯嘉華和周晰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一聽到‘不用農藥化肥種不出來的’‘果蔬不長得光鮮亮麗沒有人收購’等‘肺腑之言’,我們首先的感受就是農民很苦,不光是身體上辛苦,而且經常是付出和收獲不對等。我們的方法就是,從我們自己做起,做出來給大家看。"
要種出優質的農産品,就得學習、實踐和探索。打開柯嘉華和周晰的手機相冊,照片和視頻幾乎全是土壤、泉水、作物和家禽。"每一隻雞、每一棵菜都是我的家人。"不同作物、動物的生長狀态,周晰都一一拍照記錄,以便了解它們的生長習性和特征。經過他們夫妻倆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生态種植行列中來,200 餘畝土地愈發充滿生機和活力。
"現在有 30 多種蔬菜向大城市輸送,供不應求。"柯嘉華說,通過視頻直播方式,把大山裡面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夠吃到這個安全放心的蔬菜。
柯嘉華和周晰都認為,雖是跨界,一個學建築,一個學營銷,但他們架起了一座橋,把大山生态農産品輸送到大都市,讓更多人能夠吃到這優質的食物,樂在其中。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大有作為。"柯嘉華表示,通過生态種植和養殖,鄉村整個産業能夠活起來,讓村民增收。同時,他勉勵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能夠參與進來。
高校開設"種地課"
成果展示令人心動
3 月 21 日,130 餘名上海交通大學 2020 級本科生,在闵行校區農業與生物學院教學實踐基地,認領了自己的"責任田",拿起鋤頭躬身耕地。
新生下地種田?不少網友腦補出熱議話題"海洋生物系研究生被媽媽叫去挑海鮮""計算機專業給鄰居修電腦"裡的段子,但這堂課的"含農量"可謂滿分 ↓↓↓
趣味農業課成為
最受歡迎的公共課之一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黨委副書記鄭浩介紹,此前學校已有《走進神秘的番茄世界》公共課和"葡萄與葡萄酒文化"社團,可同學們的認知隻停留在課堂。
經過調研,學院依托園藝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兩個學科,将公共課和社團結合起來,把同學們帶進田間地頭,打造出從種植到生産加工的全鍊條勞動體驗。
其中,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趙淩俠開設的精品通選課《走進神秘的番茄世界》,是全校最受歡迎的公共課之一。
而交大"葡萄與葡萄酒文化"社團是最受全校學生歡迎的社團之一,任課老師宋士任開設的講座課程常常一座難求。
教室裡的課程結束後,在每個班級班長的帶領下,學生們來到農業與生物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各自認領了一塊"責任田"。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這塊"責任田"都将"包給"學生們打理,這次完成田地清理後,後續還将挖溝起壟和土壤改良,之後才能适合種植。鄭浩說:"學院要求大一新生全部參與,這些過程都将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考核中。"
據悉,本次勞動教育課程開始于春分,結束于秋分,所有系列課程将于秋分日開展豐收節展覽。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天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學生不僅可以制作各類農副産品,還可以嘗試釀酒等工藝。學校也将結合課程特色、勞動教育成果打造别具一格的酒瓶、食品包裝袋、logo 等,形成最終展示産品。
多所高校開"種地課"
上海交大校團委介紹,這種貫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勞動教育模式,既有助于學生樹立勞動觀念,也有助于領悟勞動内涵,是一堂生動的勞動教育"大思政課"。
3 月 8 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勞動教育理論課也正式開課,課程分為理論課、實踐課兩部分。其中,實踐課程将搭建起貫穿本碩的特色實踐體系。
而 2020 年底,四川農業大學的作物生産實踐課率先迎來收獲的日子。"前期播種複合肥、鉀肥和種子的配比,中期補加多少尿素,上海青要撒播,小白菜要穴播 …… "這是老師在課上教的知識,下圖則是同學們用收獲的蘿蔔腌成的蘿蔔幹。
這樣的課程,你心動了嗎?
來源: 中國新聞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