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金字塔圖?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從上家公司辭職了,你會如何總結這個辭職的原因?請認真地想想,因為你的想法代表了你内心的判斷,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歸因理論金字塔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從上家公司辭職了,你會如何總結這個辭職的原因?請認真地想想,因為你的想法代表了你内心的判斷。
我簡單羅列一下原因,看是不是你也是這樣想的。
1、公司提供的資源和支撐不夠多;
2、老闆就是個混蛋,人品很差;
3、公司管理一團亂,什麼章法也沒有;
4、這個行業沒有前途了;
5、工作壓力大,業績完成不了;
6、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心累;
7、工資太低,幾年都不漲了。
如果你有上面列舉的原因想法,無論真實原因是否如你所想,我會給你一個定義,這叫“歸因于外”。意思就是指将問題的根源歸結到外部環境或他人身上,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會第一時間推卸責任。
好,我現在來問你第二個原因,如果你在工作崗位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你又會認為這是什麼原因呢?也請認真想想,然後再看我列舉的一些回答。
1、我能力出衆;
2、我付出了足夠多的努力;
3、我有很好的人脈資源;
4、我人品不錯,别人相信;
5、我處世友好,誠實認真;
而我将這些原因稱之為“歸因于内”,意思就是在成績面前,人們看到的是個人的因素,而忽略了環境,他人對成績取得的幫助。
當然,這并不奇怪,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總是習慣于采取特定 歸因方式。區别就在于,歸因于外的人總是将失敗和錯誤的事情都歸因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比如:
“啊!這不是我的原因,是他要我這麼做的!”
歸因于内的人總是将成績和成果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比如:
“啊!這件事能做成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我誠實的品質打動了他!”。
歸因于外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者,歸因于内的永遠無法取得更大的成功,這二類人都沒有認清自己,沒有正确審視這個世界,一直陷在自身的歸因習慣當中。
為什麼會發生歸因現象,産生歸因理論呢?是因為我們作為社會的參與者,觀察者,當被人問到與自己相關的問題時,我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在本質上是意味着你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的。而從思考習慣而言,人們總是傾向于思考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然後盡快找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實現自己對這件事的因果解釋。
但是,找到了“可能原因”又如何呢?它重要嗎?它并不完全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歸因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尋找答案,而是要尋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裡還有一個特别有意思的現象,是什麼呢?就是大部分人在解釋自己行為錯誤的時候,傾向于“歸因于外”,而在解釋他人行為錯誤的原因時,又傾向于尋找他人内在原因;自己做錯了事,一定是别人的原因,别人做錯了事,一定是他自己的原因,心理學家弗裡茨.海德稱這一現象為“基本歸因錯誤”。
例如,公司裡總會有某些員工,總是習慣于将自己在公司受人不待見歸因于工作不好做,競争不公平,待遇不公平,薪水不優厚,領導偏見,認為一切都是公司的原因導緻的,但絕口不提自己的原因:能力不行,工作失誤,不肯學習,懶散。他們認為公司的行為是可控的,而自己的原因是不可控的。所以,對于喜歡積極推卸責任的員工來說,他會從“歸因理論”中汲取錯誤的結論來做出直觀判斷。
直觀判斷的依據傾向于内因或外因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們是如何認定原因是來自于自身還是來自于外部。如果一個人将原因歸因于自身,則意味着他喜歡反思自我;如果一個人将原因歸因于外部,則說明他喜歡從外部尋找原因,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導緻不同的方向,産生不同的判斷。同時不同的歸因方式也決定了一個人審視自我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它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以及我們對事物采取的應對方式。
所以,歸因理論所起到的作用,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歸因錯誤”的現象,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在遵循歸因邏輯做出判斷時,除了依據已收集的客觀信息外,還會帶上個人深厚主觀色彩!換句話說,即便收到的信息全是客觀信息,但是經過大腦後一定會有二次加工的過程,某些方面也會變得不再客觀,得出的結論也就一定會帶着某種強烈的主觀色彩。
這就要求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要急于做出尋找問題答案的行為,我們要注意盡量避開主觀因素的影響,直達問題的根本,發現問題的本原,然後再做出正确的判斷和選擇。
總之,直觀判斷力受歸因理論的影響,如果人們将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将失敗歸因于他人或環境,這本身就是一種缺乏直觀判斷力的表現,更是一種自利性的思維邏輯。同時,尋找到問題的答案固然讓人們更易心安理得,但也有可能會讓人們因錯誤的歸因下,道路越走越遠。所以,研究并正确掌握“歸因理論”是非常之必要的。
碼字不易,既然刷到了,就點個贊再走吧!
關注我,接下來更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