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自從進入高三,我明顯感覺到學習有些力不從心了……”
這次給熊留言的呢,是位剛升入高三的小妹妹。
她說,高三的時間安排真的很緊,就連這篇留言,還是她利用周末做試卷的間隙抽空來留下的。
“老師說,進入總複習之後,每科都要把高一高二學過的知識從頭到尾都串一遍。而且過程中還要不停地刷題,每個月還都要進行月考……時間緊,任務重,我明顯感覺自己有點跟不上節奏,腦袋也有點漿糊了……”
“希望熊能給我點建議,我真的很想把成績再往上提一提……”
這位妹妹的留言,好像一下子把熊拉回了高三時每天趴在堆滿書的課桌上埋頭刷題的日子。
雖然很苦很累,但進入社會後再回過頭想想,那時那種純粹的心境真的非常難能可貴,也希望這位女生能好好珍惜呀~
話又說回來,高三呢,總歸是要以學習為重。
而想要讓成績走上坡路,除了要付出十足的努力和堅持以外,我們還需要明白一點:
在學習中,也需要我們養成一些有益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習慣能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率、整合碎片化信息,讓我們的頭腦更順暢地運轉~
所以今天呢,熊就要為正在讀中學或是大學的夥伴們,推薦一本幫助我們養成好的思維習慣的書。
喏,就是下面這本《不被洗腦的100個思維習慣》。
作者齋藤孝,是一位日本的教育專家、溝通大師、暢銷書作家。
他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部,現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教育學、身體論和溝通論。
在他看來,高效的學習方法應該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能讓知識高質量地輸入,二是能夠抓住知識中的核心要素,高質量地輸出。
而書中與學習有關的章節,也正是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所以今天呢,熊就從書中挑選出了有利于提升學習效率的6個思維習慣,分享給大家。
希望大家都能養成這6個習慣,然後在學習當中走上坡路噢!
習慣1:
“提問(?)”與“回答(!)”組合。
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學到的東西是碎片化的。
順着課本翻一遍,好像每個章節的每個知識點都掌握了。
但,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什麼關聯性呢?不清楚。
應該如何把知識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呢?不明白。
作者也說,有的人雖然輸入了很多知識,但是這些知識沒有關聯性,處于零散狀态,沒辦法活學活用。
他建議我們,要想系統地總結零散的信息,不妨試試“提問法”,即通過“提問(?)”與“回答(!)”将輸入的信息串聯成一條線。
舉個例子,曆史課本上“何謂工業革命?”這樣一個大問題,内部其實有非常多相互關聯的小知識點。
比如“為什麼起源于英國?”“具體有哪些變革?”“對世界的影響有多大?”等等。
于是,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出現這些小問題的地方,标記上一個“?”,之後再在課本上解答這個問題的地方,标記上一個“!”。
“?”和“!”成為了一個組合,将一個知識點串聯了起來。
而當我們能标記出3對的“?”和“!”,就可以系統地闡述工業革命了。
熊也覺得,很多時候,把知識點進行串聯比掌握更多知識點要更加重要;
既要輸入,也要讓輸入的知識有邏輯可循,這樣才能讓知識成為我們上坡路上的助力呀~
習慣2:
通過朗讀激活大腦。
從小學的時候起,老師就會要求我們,在背課文的時候要大聲讀出來。
小時候會聽話照做,但慢慢長大了,就會覺得大聲朗讀這件事情很難為情,也就慢慢懈怠了。
但作者提醒我們,朗讀對于輸入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事實證明,大聲朗讀,再聽到自己的聲音,會讓大腦記憶更為深刻。”
這可是有科學依據的噢。
在觀察大腦成像時,科學家發現人在大聲朗讀時許多神經細胞變得活躍,促進了血液流動;
這表明,朗讀具有促進大腦活躍、激活大腦的作用。
所以,下次再背書、向大腦裡輸入的時候,不妨也大聲朗讀出來吧。
這樣就相當于把知識看了一遍、說了一遍同時也聽了一遍,效率肯定很高噢!
習慣3:
輸入時要适當地複習回顧。
在學習中,不知大家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不擅長的題目,即使看了參考答案,再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忘記解題方法,做不出來。
這時,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抽離出來,複盤一下自己的做法和想法,給自己設定一個複習時間,并複習2-3次。
第1次,将自己會和不會的題目進行分類;
第2次,針對不會的題目,看完參考答案後回顧,留出複習時間,進行第二次嘗試;
第3次,從第二次嘗試中再次篩選出自己不會的題目進行第三次嘗試。
當然,或許大家會說,就算這樣複習了3次,第4次還是解不出來該怎麼辦?
作者的回答是,那就在輸入之後,不停地設定回顧時間進行複習,直到解開為止。
要知道,第七次記憶,往往才是記憶的高峰期;
所以,無需着急與氣餒,反複回顧,就是走上坡路的秘訣~
習慣4:
按照重要性将信息分為三種顔色。
無論什麼科目,在進入複習階段的時候,我們都總是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要記的東西太多了,實在應付不過來!”
課本上出現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想記進腦子裡。
可就像是揀了芝麻丢了西瓜,記了這段又忘了那段,搞得自己實在精疲力竭。
但事實上,作者提醒我們,出現在課本中的知識,一定是有重要性的區分的;
根據重要性排序進行輸入,才能讓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
此外,作者還建議我們,在把書中知識的按照重要性區分好後,可以用三種不同的顔色标記出來。
最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内容,用紅線标記;
客觀重要的部分,用藍線标記;
課本以外的擴展的部分,用綠線标記。
簡言之,紅色是“極其重要”,藍色是“較為重要”,綠色是“了解即可”。
按照“紅—藍—綠”的方式進行依次記憶,就能輕松完成輸入咯。
習慣5:
兩人一組,交替輸出。
講完了輸入的方法,接下來我們講講輸出~
作者向我們分享說,在他自己初中的時候,經常和朋友一起學習。
比如在考試之前,他會和朋友一起約好去誰家,一起複習完某一章節後,一個人先用1-2分鐘時間進行複述,另一個人作為聽衆看着課本進行檢查,然後再調換角色,交替重複。
作者說,有夥伴就可以産生緊張感,更容易進入狀态。
“如果大家也有要好的夥伴的話,也可以兩人一組用‘交替輸出’的方式一起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人組成搭檔一起學習的時候,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作為檢查的一方,應該盡量給予正面的評價。
“非常好。”
“基本都掌握啦!”
“隻要再記一下這裡就可以了。”
相互稱贊很容易讓彼此都産生成就感,可以推動我們進步。
而且熊想,兩個人一起學習,也在無形之間形成了一種比賽,激發勝負欲的同時,還能讓我們産生适當的緊張感,幫助我們更好地輸入和輸出。
習慣6:
輕跳運動,釋放壓力。
作為過來人,熊太清楚大部分學生在考前沖刺階段會有的狀态了。
從早晨吃過早飯開始,就端坐在書桌前埋頭學習;
中間短暫吃個午晚飯,再繼續學習到深夜,直到困得不行了才去入睡。
雖然理解大家想要取得好成績、走上坡路的想法和決心。
但還是要提醒大家,這樣可不行喔!
就像作者說的,大腦的高效工作離不開身心的調節,越是在壓力大的時候,就越是要進行适當的運動,使我們的大腦保持靈活運轉。
那,應該用什麼樣的運動,既節省時間,又能起到釋放壓力的效果嘞?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嘗試一下“輕跳”這個動作。
在效率降低,或已經連續坐了兩三個小時的時候,站起身來,在原地做像跳繩那樣蹦跳。
跳躍能使進入大腦的氧氣量變多,哪怕隻是跳10下,也可以讓狀态顯著變好。
總之啊,想要在學習上走上坡路,就要勞逸結合,既要努力學習,也要偶爾放松身心。
好的身體狀态是走上坡路的基本,這最重要的一點,可千萬别忽略噢~
“世上沒有捷徑,
通向成功的路都需要翻山越嶺。”
雖然熊在文章開頭
展示的是一位高三女生的留言
但,學習這件事
應該是每位大朋友小朋友都要面對的吧
職場中向前輩請教問題是學習
發展一門興趣愛好是學習
讀一本書也是學習
希望大家都能養成好的思維習慣
點個「在看」
咱們一起活到老,學到老噢
各位,晚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