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樓市終于出現了拐點向下。
即便北上廣深依然強勢上漲,但二線往下的城市已經大部分跌幅都超過了8%。
房價跌幅不算大,從2021年最高點11228元/平米跌到5月9188元/平米。
但是成交量的跌幅就很驚人了,從2021年最高點21571萬平方米跌到5月9181萬平方米,降幅達57%。
“量價齊跌”,且跌量>跌價,顯示樓市下行的勢能很大,小幅降價還不能促進成交。
而今天有一則消息開始刷屏:
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發言:從短期來看市場已經觸底,但是恢複是一個緩慢和溫和的過程,這是我表達的對市場的主要觀點。
不少大V轉發,并進行鼓吹,幾乎明天就能回到地産造富的年代。
如果相信數據和市場規律的話,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樓市遠遠沒有觸底?
房價收入比超出合理區間
房價收入比,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是居民購房能力的指數。
國際通行的說法是,房價收入比在3-6倍之間為合理區間。
按照這個邏輯來算我們最新房價收入比,采用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 一季度各省人均收入
- 5月份各省新商品住宅銷售均價
- 每個家庭2.62人
- 城市家庭居住92.17平米。
收入比=住房價格/家庭年收入=(家庭居住面積*住宅均價)/(人均年收入*家庭人數)
結論:全國房價收入比8.4,北京最高21.5,内蒙最低5.6。
除湖南和内蒙古以外,所有省份的房價都在非合理區間。
在建庫存達到5年以上中國經濟發展快,城鎮化推進得好,從這個角度說我們購房剛需比它國居民更旺,的确是有道理。
但是,随着近30年的房地産開發,商品住宅的供應量已經跟上來了。
我們用新建用新品住宅的庫存來看供應情況:
在建庫存(月)=在建住宅面積/1-5月均銷售面積
結論:全國在建商品住宅庫存達66個月。
在建的庫存夠賣5年,我們不僅不會供不應求,相反,庫存壓力還會抑制價格上漲。
城鎮化進入減速期
2006年城鎮化率43.9%,2021年達到64.72%,比上年提高了0.83個百分點,增速已明顯減緩,結束了20年的高速推進。
發達國家可以達到了80%,也就是說,留給我們的城鎮化空間隻有15.28%。
缺少大量手持賠償金的農民到城裡買房,瘋狂的地産時代注定已經過去了。
結語:
房價超過收入太多這是普通居民的現狀,在三四線城市尚能承受,若是在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動折要花掉一個家庭15-20年的總收入,這門檻太高。
既然有5年的在建的商品住宅庫存,既然居民的收入(尤其是一二線城市)趕不上房價,要想消化庫存,降價是唯一的大道。
即便房産再度金融化,又再度迎來炒房熱,但今時也不同于往日:
房産的價格已經很高了,内外部經濟環境不确定因素增加,這意味着炒房的投入更高,收益可能更小,但風險一定更大。
那炒房能成氣候嗎?
您對于後市的房價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留言一起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