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世界上的黑土地僅有三大塊,除了我國東北黑土地(分布在我國松遼流域,面積約102萬平方千米)外,還有兩塊分布在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烏克蘭大平原的面積約為190萬平方千米,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積約為120萬平方千米。
它們和東北黑土地一樣,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溫帶,由于植被茂盛, 冬季寒冷, 大量枯枝落葉難以腐化、分解, 曆經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 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層。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農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區先後被開發成重要的糧食基地。
01
世界黑土區面臨的問題
黑土地在開發過程中也曾經受到過水土流失的嚴峻考驗。與東北黑土地有所不同,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勢平坦, 坡地較少, 土壤主要受到風的侵蝕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 由于過度毀草開荒、破壞地表植被, 水土流失嚴重, 這兩個地區相繼發生破壞性極強的“黑風暴”。1928年,“黑風暴”幾乎席卷了烏克蘭整個地區, 一些地方的土層被毀壞了5至12厘米, 最嚴重的達20多厘米。在美國, 1934年的一場“黑風暴”就卷走三億立方米黑土, 當年小麥減産51 億公斤, 舉國震驚。為保護黑土地免受侵害, 國外兩大黑土區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圍繞合理規劃土地和建立科學耕作制度等開展研究, 大舉營造農田防護林, 采取保土輪作、套種、少耕、免耕等辦法, 充分發揮耕作措施與林業措施相結合的群體防護作用, 經過40 年的治理, 已見成效。
02
我國黑土區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黑土區集中分布在我國的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境内,北起黑龍江省的嫩江、克東縣,經海倫、綏化、哈爾濱等縣市,向南沿京哈鐵路斷續延伸至吉林省四平市的南部邊界。黑土資源墾殖指數高,耕地比重大,自然肥力高,在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農業生産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黑土區的開發比國外兩大黑土區晚, 大規模開荒墾殖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東北地區人口激增, 高強度的農林開發, 造成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嚴重。近20年來, 我國已逐步加大了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東北黑土區的開墾曆史已有100-300年之久。黑土開墾後,黑土的肥力性狀發生了變化,有部分土壤向着不斷培肥熟化的方向發展,但大量的、比較普遍的則是土壤的自然肥力呈不斷下降趨勢。黑土退化主要表現在土壤侵蝕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作物養分減少并失去平衡,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動植物區系減少等。
1.黑土面積減少。據1958年開始的第一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黑土總面積約為1000萬公頃,當時黑龍江的耕地約一半以上為黑土,吉林省的黑土面積雖相對較少一些,但黑土耕地面積約占全省耕地的10%以上。據1990年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統計,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的黑土總面積為592萬公頃,比建國初期減少了約400萬公頃 。
2.黑土層變薄。自然黑土腐殖質層的厚度一般在30-70cm,深的可達100cm以上,腐殖質層小于30cm者比較少見。但在目前,由于多年的耕種和土壤侵蝕,黑土層正逐漸變薄。黑土的侵蝕主要是水蝕和風蝕。由于黑土的腐殖質含量高,土質疏松,加之毀林開荒、毀草開荒等不合理開發利用,使一些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大面積的秃山荒嶺。因水土流失,黑土層每年減少0.4-0.5cm,而每生成1厘米黑土需要200到400年的時間。一些地方的黑土層己由開墾初期的60-70cm減少到目前的20-30cm。土壤侵蝕的結果使黑土逐漸向黃土的方向演化。
3.土壤養分減少、肥力下降。在少投入多産出的思想支配下,由于采用廣種薄收的掠奪式經營,從而使土壤養分平衡失調,黑土中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肥力逐漸下降。到1990年,黑土中有機質的含量下降到3%-5%,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已經達到2%以下。據近20年定位觀測資料,黑土耕種層中有機質含量的下降速度約為每年0.01%。随着黑土中有機質含量的減少,養分貯量和保肥性能也相應下降,造成作物單産低,總産量不穩定,農作物的品質也因土壤地力的減返而下降。
4.黑土理化性狀日趨惡化。随着開墾年限的增加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減少,土壤的物理性狀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土壤容重增加,保水、保肥、通氣性能下降,土壤日趨闆結,可耕性越來越差,抗禦旱澇能功下降。
03
黑土退化的人為原因
造成黑土退化的人為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黑土的過度墾殖。由于黑土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崗平地的農産品生産己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從而轉向坡地的開發,毀林毀草種地,造成水土流失加劇,黑土層變薄,跑水、跑土、跑肥現象嚴重,溝壑增多,地力減退,糧食産量下降。
2.掠奪式經營。黑土區耕地面積大,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重用輕養,投入少,索取多,造成一部分黑土長期處于超負荷利用狀态。作物每年從黑土中帶走的大量養分得不到有效的補充,造成土壤養分平衡失調,理化性狀惡化,土壤肥力減退,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
3.土壤使用功能轉移。黑土分布區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随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相當數量的黑土耕地轉為他用,使部分黑土發生永久性退化。
4.工農業生産對土壤的污染。為追求高産,通過多施加化肥等來維系農業生産,大量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理化性質變壞,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地膜污染等;
如果黑土再得不到很好的保護,進一步退化,将直接影響我國生态環境建設;影響綠色食品産業的發展,甚至危機我國農業生産、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黑土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為了保護黑土地這一寶貴資源,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黑土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抑制黑土向退化性的方向發展。
圖片來自網絡
資料參考自網絡
長按二維碼識别關注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一本在你身邊觸手可及的地理百科類生活教育知識雜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