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林傑是一位唐代詩人,福建人。他是一個神童,六歲就能即興賦詩。别人當場命題,他馬上就能寫好。他還擅長書法和圍棋,堪稱多才多藝。很可惜,他十七歲就去世了,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才華就英年早逝。
古代有很多神童,或者去世很早,或者像王安石《傷仲永》中所寫的神童,最後“泯然衆人矣”,跟一般人一樣了,讓人唏噓感歎。每個人都是一棵茁壯成長的小苗,雖然每個人的智慧千差萬别,但是隻要順着規律成長,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能力,古往今來都有這樣的規律,即“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出色。
我們來看這首與七夕有關的詩。詩歌本身并沒有寫得多麼美妙,它的主要價值在于寫出了古人過七夕的真實場景。在這首詩裡,我們看不到男女愛情。它寫得很平淡,就是一幅民俗生活的畫卷,其實這才是七夕節的本來面目。
我們現在經常說七夕是情人節,其實在中國古代,更像情人節的還有兩個節日,也許它們比七夕更接近于現代意義的情人節。一個是元宵節,一個是上巳節。
現代人過情人節,通常是情侶或夫妻去約會,去逛街。各大商場都打折,各個飯館都爆滿,大家要出去玩兒,享受愛情的甜蜜。在中國古代社會,大家都非常保守,生活态度比較嚴肅,很少有約會、遊玩的機會。隻有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大家才能獲得一些自由。
比如元宵節的晚上,有燈會。我們現在還常說“鬧元宵”,說明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個熱鬧的節日。古代城市都有護城河,有城門。一般到了晚上,城門就得關起來。但元宵節晚上,城門就不關了,大家愛去哪兒玩就去哪兒玩。這個時候,很多彼此相愛的人終于見面了,可以一起出去觀燈、踏春、聊天、遊戲。
上巳節也有類似的風俗。古時候,女子都不太出門。到了上巳節,也就是農曆三月初三,她們會出來在水邊遊玩,舉行一些祈福消災的儀式,也就是驅除一些不好的東西。每到這一天,她們也會遇見相愛的人,也可以約會。
很多古詩詞描寫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比如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寫元宵節,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一段回憶:去年元宵節那天,我在街頭觀燈的時候與愛人約會,非常甜蜜。歐陽修接着寫,“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意思是,到了今年的元宵節,月還是那樣的月,燈還是那樣的燈,但去年的那個人已經不見了,于是淚水打濕了我的衣袖。大家看這種約會逛街的感覺,是不是更像今天的情人節呢?
七夕是情人節嗎?古人如何過七夕?
七夕在古代又稱乞巧節。這個節日很古老,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風俗了。有本書叫《西京雜記》,是晉代人寫的,記載了很多漢代風俗。什麼風俗呢?漢代宮女經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在這個樓上幹嗎?舉辦一種儀式,即穿針比賽。穿針有什麼樣的寓意呢?意味着相憐、相愛。針線一相連,情感就被牽動起來,你牽着我、我牽着你,就好比針牽着線、線挂着針。所以,穿針活動包含着對愛情、對幸福生活的渴望。當時這些宮女在七夕節穿針鬥巧,看誰穿針多、穿針快。
古代女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織布。有個詞叫“男耕女織”,這是中國農業社會的一個傳統,男人出門種田,女人在家織布、做衣服。穿針引線是她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心靈手巧的一種表現。古代女子在七夕節進行穿針活動,其實就是想表示:上天啊,請你賜給我更多的“巧”吧,讓我的手更靈巧一點,心思更細膩一點,讓我的家庭更和美一點!
除此之外,古人在七夕節還可能表達别的願望。晉代有本書叫《風土記》,裡面也記載了七夕節的一些風俗。這天晚上,大家把庭院打掃得幹幹淨淨、清清爽爽,然後露天擺上酒席,上面有各種水果、酒肉。大家對着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方向灑香粉,因為兩顆星今晚要相會。還有很多人晚上不睡覺,要守夜。為什麼守夜呢?因為心裡懷着願望。有人說,如果看到天上的銀河出現白色的氣和五顔六色的光,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如果能見到這樣的景象,人們會趕緊磕頭拜倒在地,祈福祈壽,求富求貴。但是隻能求一個願望,不能太貪心。
直到今天,全國各地的七夕節還保留了一些祈福風俗。例如在七夕當天會吃一些特定的食物,都帶着“巧”字,比如巧果、巧酥之類,表示我想祈求更多的“巧”,想獲得更多的幸福。歸根結底,“乞巧”的意思就是希望願望能夠實現。有人希望愛情甜蜜,有人祈禱生活美滿,有人渴望心靈手巧,有人夢想升官發财,都會在七夕這天表達出來。
懂得了七夕節的性質和風俗,我們回頭再來看林傑的《乞巧》,就完全能夠理解了。這首詩寫得很簡單,語言上沒有什麼難度。
第一句寫“七夕今宵看碧霄”。“宵”和“霄”同音,形成一種節奏感。他說在今天七夕這個晚上啊,我們一起擡頭看夜空。為什麼要看夜空呢?因為今天是“牽牛織女渡河橋”的日子,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良辰吉日。神仙在聚會,人間在幹什麼呢?第三句寫“家家乞巧望秋月”。在月亮之下,人們擺上各種各樣的食品物品,舉辦各種各樣的儀式,去祈求心靈手巧,祈求幸福生活。其中一個活動,詩人用最後一句把它單獨拈出來了,即“穿盡紅絲幾萬條”。“穿盡紅絲”就是穿針遊戲;“幾萬條”,形成一幅非常壯觀的畫面:滿城的人都在舉辦同一個儀式,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啊!
《乞巧》這首詩的内容很簡單,“乞巧”的風俗卻意義非凡。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節日風俗。一到春節,大家都要放鞭炮;一到元宵,就要一起觀燈;一到端午,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一到七夕節,都要一起穿針引線;一到中秋,就要賞月、吃月餅。整個中華民族,在一些特定時節舉辦共同的活動,仿佛在提醒大家:我們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所以才會一起過一些同樣的節日!傳統節日風俗培養了大家的文化認同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這一點很重要。
每個人的生活千差萬别,需要各自獨立、自由的空間。但是也不能太散,太散的話,彼此之間會覺得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我們之間就沒什麼關系。在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形成這樣一種感受:我跟對門鄰居沒什麼聯系,見面都不認識,關系變得很冷漠。但是在古代社會不一樣。你想想,每到端午的時候,整個村子的人都去賽龍舟了,你本來跟他不熟,但聚在一起劃船,大家立刻就熟悉起來了。每到七夕的時候,大家一起賞月、吃東西,舉辦穿針引線的比賽,很快大家也熟悉了。
最近幾年,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可能也是考慮到了節日對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太容易讓大家變得彼此冷漠,會忘了自己原來跟周圍很多陌生人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都有一些共同的傳統。隻有當我們進入到共同的傳統中,大家一起去做同一件事情,才能從内心深處認識到原來我們生活在有如此悠久的曆史、有如此獨特文化傳統的國家。這是最根本的“愛國主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每一年在許多節日裡都會舉辦“奧運會”,因為節日精神跟奧運精神有着相似之處。奧運會之所以要舉辦,根本目的是為了消除人類之間的民族隔閡、文化隔膜,讓大家都遵照同樣的規矩、遵循同樣的程序,同場競技,公平競争。比賽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展現人類的文明意識和團結精神。
同樣的道理,傳統節日裡的很多遊戲、比賽,比如穿針、賽龍舟之類,也都能夠起到團結人心的作用。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那麼古代佳節的主題可以說是“同一個家族,同一個夢想”,“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夢想”“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夢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