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道教嗎?為何作為一個中國本土的宗教,卻有那麼多人對它不了解,不認可?是因為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和道教不争不搶的心态,造成了現在這種中國本土宗教遭忽視的現象?還是民衆的崇洋媚外,無視中國文化的原因?
今天小編不以宣傳道教為目的,意在宣傳中國本土文化為己任,和大家詳細的講講道教知識體系,文章可能有點長,可是保證看完這篇文章的人,對道教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都會對中國本土文化抱有一個積極的心态,以後與别人談到道教文化時,你都可以義正言辭的和他講,什麼才是道教!
什麼是道教:
先來說說現在道教的兩大主要派别,即全真派與正一派。
1、全真派:全真道也稱全真教和全真派,是道教的最重要的宗派,始終代表着全球道教主流,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
傳宗嗣太上老君遺教,秉東華帝君演教,承正陽帝君鐘離權和純陽帝君呂洞賓二祖傳教,開宗于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老莊之真為宗旨,摒棄了前代迷信的色彩從更高的地方向老莊回歸,并逐漸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雖提倡“三教合一”但從未敢離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2、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現今叫“正一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别。道教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道教”。
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子為道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于洛陽上清宮。
據道書記載,始于龍漢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說法度人,傳至世間,開宗演教于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與崆峒問道,闡揚理論于道祖老子(約前570—前400)函關授經和西行傳教,活躍民間于漢末建立太平道的張角(活動于約168—184年)和組織五鬥米道的張修(活動于約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為鼻祖、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道祖。
正一派崇尚自然無為,故可以不住觀不出家,戒律也不繁瑣,隻有“四不吃”以及齋日吃齋等。正一派以符箓為主,驅邪治病,在民間聲望顯着。正一道士中相當一部分有家室,不住宮觀,吃葷飲酒,不守戒規。此外還有許多民間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台灣一貫道、韓國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東南亞德教等。
當下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當教、闾山教及香港、台灣的民間道教派别。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标,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道教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國民性格、倫理道德、思維方式、民風民俗、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當代要論古人語彙中的黃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實如此,難有他論。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她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進科技發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愛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深深紮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遵道貴德。故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自然經》中說:「德者,得于道果」《太平經》說:「能夠『成濟衆生,令成極道』的就是『德』」《道德經》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則告訴我們具有「道德」的人,是遵循自然的本性而行事,不去追求世俗之所得與失,為他人做了許多善事,卻不要求别人給以宣揚,表面上什麽也沒有得到,其實這種行為已蘊含着高尚之「德」。
這種具有「道德」之人,為世間所付出的犧牲與奉獻,完全是出自無為的,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即使做了許多好事善事,也像沒有做過一樣,這種行為反而會使人們在心目中所崇拜。與此相反,不具有「道德」之人,他一旦做了一點好事善事,就大事宣揚,其實這種人是别有用心,未能達到一種純真的境界。可見太上(老子)早在幾千年之前就得出了這一結論,真不愧是一位成「道」者。「道」和「德」表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卻是把有品德高尚的人稱為「有道之士」。所以,道教以「長生之本,唯善為基」作為積功累德的方法,以「德為道之基」作為修道成仙的準則,以「濟世利人」思想作為應世之舉。
從而,在以「道」與「德」為基礎上,規範出一整套系統的倫理道德體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内容:要求信衆忠君愛國、孝敬父母、敬教慈幼、恪守禮法;提倡濟貧救苦、隐惡揚善、崇實尚儉、苦己利人、公平和諧;鼓勵信衆做到忍讓謙和、和順仁信、安貧守拙、愛财有道、憐孤恤寡等等。道教的這些倫理道德規範,不僅制約調節着道教徒的言行,也在一般人民群衆中産生了深刻的思想影響,有的已經成為人們奉行的日常行為規範。
道教信仰的「神仙」中,有許多都是為社會和人類造福建功,道德高尚的人格神。如:以降妖除魔為特點的天師(張陵);被尊為藥王的孫思貌;奉為海神的媽祖;保一方平安而聞名的城隍祖師;以「赤誠忠良」而見長的關羽(關聖帝君);在水利工程上有卓越貢獻的李冰(川主神);以及我們全真龍門派的祖師邱處機,不遠萬裡向成吉思汗宣傳道教的「貴生」思想,使成吉思汗下令勿濫殺無辜,從而救百萬黎民于水火之中,因此,邱祖被稱為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全真龍門派由此在北方興盛。這些道教神仙為民族、為人類建立了社會功勳和高尚的品格,深受人們供奉和信仰,其主要是他們能為百姓安甯、人民幸福和身體健康及所求所思之事,做出好事和功行,這種「功德神仙」正是道教教化世人之典範,也是道教向人們展示「道」的人格體現。
福生無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