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30 15:10:17
預習資料: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1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将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根據課本,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 兒女:子侄輩。 (2)未若柳絮因風起 因:趁,乘。

(3)撒鹽空中差可拟 差:大體。 (4)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約定。

(5)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離開。 (6)尊君在不 不:同“否”

(7)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舍棄,丢下。

(8)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牽拉。 顧:回頭看。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D )

A.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離開/消失)

B.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誠信/真誠,誠實)

C.元方時年七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當時,那年/按時 /時光,時間)

D.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陳太丘與友期行(跟,和)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白雪紛紛何所似?譯文: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2)未若柳絮因風起。譯文: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譯文:跟别人約好一起走,卻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4)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朋友感到慚愧,從車裡下來,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4.下列對文章内容理解與分析不正确一項是( D )

A.謝太傅“欣然、大笑樂”,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輕松和諧。

B.謝道韫文學才華出衆,她以春季柳絮飄飛的暖景寫出了白雪紛紛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慚”,是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的無信與無禮。

D.陳太丘指責友人“日中不至”,可見他是辦事講誠信、正直不阿的人。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2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4.子曰:“溫故而知,可以為師矣 。”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根據課本,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高興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有:通“又”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氣,惱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檢查。

(5)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竭力心自己的心力。信:誠信。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 殆:疑惑

(8)飯疏食飲水 飯:吃。水:冷水。

(9)擇其善者而從之 善者:優點

(10)逝者如斯夫 斯:這

(11)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堅定。切:懇切。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 嗎 ) (3分)

A.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

B.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可以為師矣(當,做)

C. 可以為師矣(憑借) 仁以為己任(把)

D. 學而時習之(表順接,然後) 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但)任重而道遠(表并列,而且)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隻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

4.下列對文章内容理解與分析正确一項是( C )

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進行反省”和“幾個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經曆時說自己到七十歲時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過規矩。

C. 從“一箪食”、“一瓢飲”、“飯疏食飲水”中可看出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的思想。

D.孔子說的“博學而笃志”意思是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是子夏說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3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将複何及!

1. 用“/”給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頓。

夫 學 須 靜 也 才 須 學 也 非 學 無 以 廣 才 非 志 無 以 成 才

夫 學 須 靜 也 /才須 學 也 /非 學 無 以 廣 才/ 非 志 無 以 成 才

2.根據課本,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誡子書 誡:告誡、勸勉

(2)夫君子之行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

(3)非淡泊無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指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甘于寂靜無為的生活環境。 明:明确,堅定,使……堅定、明确

(4)非甯靜無以緻遠 緻:達到。

(5)非學無以廣才 廣才:增長才幹。

(6)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淫:放縱。 慢:懈怠。 勵:奮勉,振奮。 險:輕薄。治:修養。

(7)年與時馳 馳:消失、逝去。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C )

A.夫君子之行 途中兩狼,綴行甚遠。(操行,品德/行走)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 (時間/每天 )

C.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學無以廣才 (憑借,依靠,用來)

D.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意志/打算,企圖)

4.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甯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③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奮發向上,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④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年華随着光陰流逝,意志随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

5. 對這篇短文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D )

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說明了“淡泊”“甯靜”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強調他們是與人的志向相關的。

B.“學須靜也”的“學”已經不隻是一般的學習,而含有修養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靜” 也不隻是單純的甯靜,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說明了“淡泊”“甯靜”的重要性。

D.“悲守窮廬,将複何及”表達了君子不與外界同流合污,獨善其身的良好願望。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4

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複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狼不敢前 前:向前。 恐前後受其敵 前: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敵:攻擊、脅迫。 蓋以誘敵。敵:敵人。

意暇甚 意: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意:意圖。

一狼洞其中 洞:(名詞作動詞)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隧:(名詞作動詞)從通道 鑽洞。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樣。 弛擔持刀 弛:放松,這裡指卸下 。

止有剩骨 止:通“隻”。 一狼得骨止 止:停止。

一狼徑去 去:走開,離開。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幾何:多少 。

止增笑耳 耳:罷了。 屠自後斷其股 股:大腿。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顧:回頭看. 苫蔽:遮蓋.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假寐:假裝睡覺 狼亦黠矣 黠:狡猾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義。

(1)屠自後斷其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2)蓋以誘敵 古義:原來 今義:蓋子或覆蓋

3.把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2)兩狼之并驅如故。 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3)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但兩 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4)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見野外有一個麥場,麥場主人在上面堆着柴,覆蓋成小山似的。

(5)屠乃奔倚其下,馳擔持刀。

屠戶于是跑到(麥場),背靠柴堆,放下肉擔,拿起刀子。

(6)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離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一隻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鑽洞進去從後面攻擊屠戶。

(8)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禽獸的欺騙手段又有多少呢?隻是增添笑料罷了。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B(應為神态或肖像描寫) )(3分)

A.“兩狼之并驅如故”生動地刻畫了狼的貪婪本質。

B.“目似瞑,意暇甚”通過動作描寫揭示狼的狡詐。

C.“暴起”、“斷其股”生動地刻畫了屠戶的機智勇敢。

D.“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間接贊揚了屠戶的機智勇敢。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C )(3分)

A.“兩狼之并驅如故”體現出狼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傳神地刻畫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戶發現了狼的詭計,于是化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

D.本文結局說明了像狼這樣的狡猾的惡人終将失敗的道理。

6.選出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 C )(3分)

A.《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寫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志”是記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多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轉視”“斷”等動詞表現了屠戶勇敢機智的鬥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節生動曲折,語言簡練傳神,主要通過心理描寫刻畫了屠戶和狼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啟發。

D.最後一段以議論為主,點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諷刺的味道。

7.對選文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D )

A.通過一個屠夫戰勝兩狼的故事,告訴人們:狼是貪婪、狡猾、兇殘而又愚蠢的東西,隻能徹底消滅,否則危害人類的生存。

B.通過一個屠夫戰勝兩狼的故事,歌頌了屠夫丢掉幻想,當機立斷,機智勇敢,除惡務盡的敢于鬥争、善于鬥争的精神。

C.通過一個屠夫戰勝兩狼的故事,證明了對狼一樣的壞人,可以作必要的讓步,但它們得寸進尺,就隻能堅決鬥争,戰而勝之。

D.通過一個屠夫戰勝兩狼的故事,揭示出狼的兇殘、狡猾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誡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必須敢于鬥争,善于鬥争,才能取得勝利。

8.下列對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C )(3分)

A.文章叙述了屠戶和狼相鬥的故事,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緊張曲折。

B.“屠懼,投以骨”表明屠戶剛開始心存幻想,對狼遷就退讓。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畫出屠戶殺狼時的暴怒。

D.結尾議論諷喻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管怎樣狡詐,終究是要失敗的。

試題分析:抓住各選項内容要點,閱讀全文,搜尋與選項内容相關的語句理解判斷正誤。C句的“暴”不是“暴怒”的意思,是“突然”“猛的”的意思。

考點: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選出分析錯誤的一項( B ) (3分)

A.“綴行甚遠”“并驅如故”等表現了狼的貪婪和兇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徑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現了狼的狡詐。

B.全文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議論,寫屠戶與狼相鬥的故事,故事情節的展開為:遇狼——禦狼——懼狼——殺狼。後一部分為記叙,點明故事的主題。

C.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協讓步,必須敢于鬥争,善于鬥争,才能取得勝利。

D.“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點明了文章中心,說明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10.選出對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項(D )(3分)

A.文章主要告訴我們,對待狼一樣的惡勢力,我們先作讓步,如果其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就應該勇敢地進行鬥争。

B.文章的基本情節依次是:遇狼——禦狼——懼狼——殺狼。

C.“投以骨”和“複投之”表現了屠戶對狼的憐憫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現了狼的狡猾。

11.對這篇文章的中心歸納正确的一項是( D )(3分)

A.說明對于狼那樣的壞人,可以作必要的讓步,如果他們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那就必須把他們消滅掉。

B.說明狼是一種貪得無厭、狡猾殘忍的動物,我們必須堅決消滅它,否則它将危害人類。

C.說明對于狼那樣的攔路打劫的壞蛋,不能給他們财物,隻能把他們消滅掉。

D.說明對于像狼那樣的敵人,不應該有絲毫畏懼,而要敢于鬥争,善于鬥争,從而戰勝他們。

根據文章中“屠夫與狼”之間的故事來歸納文章的中心即可。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5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1.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D)(3分)ABC這件事(代詞) D的(助詞)

A. 國人道之 B. 聞之于宋君

C.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被宋君聽到)。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多得到一個人使用,不是從井裡挖出一個人。

3.對本文的寓言說法有誤的一項( D)(3分)

A.不要輕信流言蜚語。

B.一家之言,經再三轉述,往往會喪失原義。

C.對于别人的話,要注意實地調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謊言。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題型(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6

杞人憂天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C均是擔憂)(3分)(A你/如 B 于是/趁 D通“釋”,解除,消除 / 丢下)

A.若屈伸呼吸 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B.因往曉之 未若柳絮因風起

C.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

D.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四處都塞滿了土塊,沒有地方沒有土塊的。

(2)奈何憂其壞?

為什麼要擔心大地崩塌呢?

3.對本文的寓言說法有誤的一項( D )(3分)(D無中生有)

A.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隻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曉之者”指出了杞人的無根據地瞎擔心。

B. 杞國的那個人擔心“天地崩墜”的原因是:古代人對于宇宙空間缺乏科學認識而形成的一種恐懼心理,随着人們對天體的認識逐漸深入,就不會再有“天地崩墜”的想法。

C. “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緻相同。

D. “天崩地墜”說明當時曾經發生過了巨大的自然災害,如大地震、海嘯、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災難,所以杞人才會“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

4.這則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2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