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吉林網
疫情期間,老年人、兒童、孕産婦等特殊人群心理上更容易産生波動,對此,在3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42場新聞發布會上,長春市第六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碩士生導師吳波介紹了幾種有效的幹預方法。
她表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一傳染性疾病時,相比于普通人群,兒童、老年人、孕産婦這類人群要面臨着更多的挑戰,也更容易出現恐慌、焦慮、抑郁等情緒反應。
一定關注:家人是否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
緊張、害怕不安、擔憂、無助與絕望
奧密克戎有較高的傳染性,兒童雖然無法理解目前的情況,但可以通過周圍成人的行為、情緒變化而感知到危險,由此也容易産生相應的情緒反應。由于兒童的表達方式不同,8歲以下的兒童可能會出現過分糾纏親人、難以與親人分離等表現;9~12歲的兒童可能出現發脾氣或攻擊他人,過分在意父母情緒的反應。
警覺性增高
由于擔心疾病,夜晚難以入睡或者眠淺、多夢易驚醒。對于環境及周圍人表現出過度擔心,反複清潔觸碰過的東西,周圍出現打噴嚏或者咳嗽的人,便惴惴不安,擔心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擔心自己被感染,甚者會因此與周圍人發生沖突;一旦自己出現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擔心自己是否染病,因此害怕、擔心。
軀體不适
取代情緒上的不适,部分人可能出現反複的軀體不适,例如無任何原因的頭暈、頭痛、疲乏、呼吸困難、腹痛、腹瀉等。
焦慮、抑郁
特殊人群處于生理及心理的特殊狀态下,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如孕産婦,由于處于孕期,激素等急劇變化可導緻情緒不穩定,更容易出現持續煩躁、焦慮、坐立不安、抑郁等表現。對于兒童及老年人,他們處于相對弱勢的社會地位,且自我掌控性較低,因而也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
針對這類人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幹預:
提供熟悉穩定的環境,充足的飲食
熟悉穩定的環境及充足的飲食可以使個體更好地建立安全感。每個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舒适圈,因而要為特殊人群提供熟悉及穩定的環境,當條件不允許時建議給予相對安靜及舒适的環境,幫助增加舒适程度,建立充足的安全感。按照既往的節奏生活,規律作息。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但避免暴飲暴食。
鼓勵情感表達,給予适當的情感支持
鼓勵并傾聽特殊人群個體對疾病的内心感受,認可目前所表現出的恐慌、緊張、害怕、焦慮等情緒均為正常的情緒反應,不強求勇敢與堅強,積極給予支持及陪伴。适當時可以給予共情,可以向特殊人群個體表達自己對于疾病的擔心。
由家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照料
盡量由家人提供照料。但當家人因需要進行隔離等情況無法親自照顧時,盡量由熟悉的人進行照顧,幫助建立安全感。
及時調整照顧者的情緒
在疾病流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照顧者感到壓力大或恐慌、焦慮時,被照顧者也會産生相應的影響。當照顧者出現上述情緒時,應承認情緒存在的合理性,積極面對并進行調整,掌握科學的放松方法,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信息透明化,對内容進行篩選,防止誤導
及時告知目前情況,保證信息透明化,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但對于報道的信息内容應進行适當篩選避免因錯誤信息所導緻的害怕、恐慌、焦慮等情緒。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文 羅浩/攝
編輯: 梁歡歡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本文來自【中國吉林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