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魯傳江,1970年5月出生,安徽定遠人。1998年初夏的一個夜晚,他背着兩蛇皮袋書,來到上海。
随着上海改革開放的步伐,魯傳江從豬肉攤小工做起,靠自己的雙手,逐漸有了自己的豬肉攤、成立食品公司,給多家食堂配送豬肉,其中就包括李嘉誠上海子公司的食堂。忙于工作之外,他也投身公益,接對福利院8位孤老至今。
他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外來務工青年、上海市農民工先進個人。這個愛讀書的賣肉小子甚至還被評為“上海市十大讀書明星”,他的著作《一個定遠人的詩與遠方》還被國家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收藏。他的故事是改革開放中與城市共同成長的農民工縮影。
剛來上海,小木屋裡的閑暇。
我生長在安徽定遠的一個小村子裡,家裡每人隻有一畝三分地,生活基本上入不敷出。怎麼辦?來上海闖闖!這就是我的選擇。
年輕時我販過西瓜,賣過蔬菜,來上海後我在潭子灣弄堂裡的豬肉攤做小工。稍有閑暇,我會找一些人家不要的舊報紙來看。同是老鄉的老闆娘有些不解:“你一個初中畢業生想在上海怎麼樣?讀書時這樣努力就考上大學了,早點睡覺吧,明早三點起床還要騎黃魚車去進貨!”
“揮手灑淚别故鄉/去把陌生的城市當做自家的田塊/種植一顆顆心願…”我用詩歌排遣心情,因為我憧憬未來,我想要掙錢,雖然文學造詣不高,但陪着我的兩大袋書籍給了我莫大安慰。
天道酬勤,給老鄉打工時我積累了經驗,半年不到,我也有了自己賣豬肉的攤位,還租了一間8平方米的小屋。小屋盡管隻有一張舊床,一個老式木盆,但僅有的這兩件家具與小屋就是我在上海紮下的根。
記得剛開始做生意時,每天淩晨2點起床,到十多公裡外的大場肉聯廠去批發豬肉,然後用自行車搭回來。一開始生意可說是一塌糊塗,雖然每天隻批來一片(半頭)豬肉,但到收攤時還剩下一大半放在老鄉家的冰櫃裡,沒幾天,老鄉家的冰櫃已經被我裝滿了,讓我想想辦法處理掉,但我從哪裡來錢買冰櫃呢?
就這樣,“自立門戶”1個月不到,虧了近5000元。再這麼虧下去,連吃飯也是問題了。那時我與妻子每天三餐隻吃面條,因為,吃面條不需要買菜,胃口好就多放一點水,可以吃得飽飽的。趴在木盆上看李嘉誠的《成功與逆境》與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常常能讓我暫時忘掉煩惱。
不過,先期的困境卻為之後的順利埋下了種子。隻要有時間我就會到賣得好的師傅那兒去幫忙,看看其他肉鋪是如何經營的。慢慢地,我摸到了做生意的門路,并在豬肉的質量與服務上下功夫,大約半年後,我的肉鋪終于在市口上站穩了腳跟。從書本上我知道李嘉誠的睿智,很是敬佩。我心想,不能再局限于做零售,而是看準了公司和團體的豬肉配送。幾年下來,我接下了幾家單位食堂的豬肉配送,成立了食品公司,還承接了李嘉誠的子公司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食堂的豬肉配送。這樣一來,我可以自豪地告訴大家:“我把豬肉賣給了李嘉誠!”
這些年,每天早起拿貨送貨,走在大街小巷,城市的交通和環境都發生了質的飛躍,很多規則标準都成為其他城市發展的榜樣。我的生活與夢想,也随着城市的改革開放一路歌唱。我的肉鋪從小弄堂,到龍泉食品商場再到華池路菜市場,現在已經是一間8平方米左右的小門店,冷凍櫃,送貨商務車一一俱全。
而上海這座大都市的文化氛圍,更是讓我這樣的進城務工者不斷在學習。小時候愛看連環畫,那會兒老家沒有書店,還是貨郎挑着擔子賣,我還記得,自己用半個面包換了第一本小人書。而在上海,我可以看個飽。不僅可以去圖書館,去書展,還可以在社區學校裡上網,學習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法律知識,學會做公益。2004年《新民晚報》牽頭,我接對了長甯區福利院8位孤老至今。隻要是逢年過節,福利院就會出現我的身影,我每次出現,讓他們歡笑,更想讓他們感受到陪伴的幸福。同時,我也享受着人間真善美帶來的滿足。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我被全國總工會選中,出演農民工生活及學習的宣傳片,并在日内瓦國際勞工大會上播出。越來越多的文化節與讀書節,向我們農民工敞開舞台。
新民晚報牽頭,魯傳江堅持了14年愛老助老之善舉。
到今年,我到上海整整20年,海納百川的上海接納了我,三年前,我在上海還真的安了家。“上海市優秀外來務工青年”“上海市十佳市民作家”及征文的獲獎證書,擺在了我的書房裡。我還出了自己的書《一個定遠人的詩與遠方》。去年,又被評為上海市農民工先進個人,獲此榮譽可以享積分落戶。這些機會與榮譽,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給我們農民工的關愛。
多讀書總是會有出息的,我始終記得父親給我說的這句話。如今,兒子已經長大,我時常和他說,任何時候都要腳踏實地,多看書,隻要肯幹活兒,講能力,能夠為這座城市付出,就必定會有自己的獲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