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曹琴默是《甄嬛傳》前半部分最精彩的人物之一。
這個人物被塑造得很有層次,也很立體,她是從底層崛起的草根,是一個母親,還是一個有野心且靠自己獨立打拼的事業型女性。
論心機城府,她和甄嬛不相上下,算計起甄嬛來,遊刃有餘。
分享最經典的兩個劇情。
第一個是在溫宜周歲禮上,抓阄讓甄嬛跳驚鴻舞,一箭雙雕,不管甄嬛會不會跳,她都是獲利者。走一步棋,進退都得好處,足見曹琴默心思缜密。
第二個是曹琴默用果郡王挑撥離間皇帝和甄嬛。
前情提要是,皇帝和果郡王剛打完獵回來,和曹琴默、甄嬛一起品果郡王進獻的好茶。
甄嬛純屬為了哄皇上開心,開口就問,聽聞皇上和果郡王在園中射獵中了好彩頭,怎麼不見果郡王了。
一旁的曹琴默順手拾起話柄,開始埋雷,她說:“想必一定聽說妹妹貌若天仙,趕緊走開避嫌去了。”
這話聽起來是誇甄嬛美貌,但真正的目的是“避嫌”,古代對妃嫔和親王之間的禮數要求衆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妃嫔見到王爺要避嫌。
這讓人想到啥,當初皇帝以果郡王的名義接近甄嬛,甄嬛可沒有避嫌喔!
在這裡,殺機已經暗藏了。
但我們的嬛嬛毫無察覺,以為真的是在誇她美貌,說“姐姐擡舉臣妾了……王爺怕受驚所以躲開了”。
甄嬛說這句話時,皇帝已經明顯不開心了,表情凝重且不爽,因為皇帝已經意識到曹琴默說的那一點。
曹琴默瞅準時機,開始發力:“臣妾聽聞,皇上當日初見莞貴人,為怕妹妹生疏了,便假借十七爺之名,與妹妹品箫彈琴,這才成就今日姻緣,當真是一段佳話呢。”
這段話滴水不漏,句句都是反話正說,精妙的措辭,簡直沒誰了。
“為怕妹妹生疏,便假借十七爺之名”,從皇帝角度來看,曹琴默這話說的很客觀,因為當時皇帝接觸甄嬛用果郡王的名義,就是擔心甄嬛知道他是皇帝而拘謹恐懼,從而沒有了那種互撩的情趣,從這可見曹琴默對皇帝性情的揣摩很精準。
但這話經不住事後細想,因為皇帝本來就多疑,曹琴默如今作為旁觀者這樣一說,皇帝就會想:怕跟我生疏,跟果郡王就不生疏了?
而後面那句“這才成就今日姻緣,當真是一段佳話呢”,這話是在挑釁皇帝,潛台詞是:要不是靠果郡王,你能撩妹成功麼?
如果剛才皇帝不開心還是因為嫌棄甄嬛不懂避嫌,不守禮數,那這會兒就開始疑心甄嬛對他是否真心了。
曹琴默看皇帝陰冷的臉,知道她的敲打已經奏效,于是又補上了緻命一刀,落實了皇帝對甄嬛的疑心。
她說:“……這十七爺還是皇上與莞妹妹的媒人呢,應該好好一謝……”潛台詞是說:皇上,你撩妹成功,就是多虧了果郡王。
“何況這位大妹風流倜傥,朝中多少官宦家的小姐,都傾心不已,日夜求得親近……想必妹妹在閨閣之中,也聽聞過十七爺的盛名吧。”這是從甄嬛的角度做實,皇帝能撩到甄嬛就是因為甄嬛本來就對果郡王仰慕已久。
聽完這話,皇帝心裡肯定氣炸了,我堂堂一國之君,搞定一個女人竟然還要靠别的男人?!
不得不說,曹琴默的演員把細節演得很好,她說話全程都是在看着皇帝,觀察皇帝的反應,就說明她這番話的目标聽衆是皇帝,而不是甄嬛。
甄嬛這時才意識到曹琴默給她挖了一個這麼大的坑,可是她這時的反擊是無效的,她說自己沒聽說過果郡王,咬死不承認。
從皇帝看甄嬛說話時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壓根就不相信甄嬛的說辭。
甄嬛以為皇帝隻是不開心她仰慕果郡王的風采,便試圖轉移話題,趕緊說好話哄皇帝開心,但馬屁拍在了馬蹄子上。
甄嬛這句話說的是相當失敗的,她雖然誇皇帝文采風流,但還是間接承認了皇帝撩妹需要靠頂替别的男人的魅力和風采,其次皇帝壓根就不把曹琴默放在眼裡,她問皇帝當日也是否如此費盡心機接近曹琴默,有嘲諷皇帝之嫌。
果不其然,這話就掉地上了,皇帝完全不理會她,于是冷場了。
看到挑撥離間已經成功,曹琴默就撤退,回去帶娃了。
但皇帝冷冷地眼光兇狠地盯着甄嬛,開始了對甄嬛的盤問。
他故意讓甄嬛用長相思談古琴曲《山居吟》,選這首曲子皇帝是故意的,《山居吟》是表達山林隐士超塵脫俗、淡然無争的曲子,因此也需要彈奏者的心境清雅從容,他就是要測試甄嬛是否在說謊。
甄嬛心裡能不害怕麼,于是琴弦斷了。
甄嬛趕緊解釋說自己琴藝不行,但皇帝看得清楚,說她心有旁骛。
甄嬛一看情勢不好,便立即滑跪認錯求饒,畢竟任何時候,在領導面前主動認錯都是自保的一種好方法。雖然事情做錯了,但認錯及時就能落個态度不錯的好印象。
于是皇帝直奔主題,問甄嬛:“你是何時對我有感情的?”
皇帝這樣問,就意味着曹琴默挑撥離間成功。
甄嬛也意識到曹琴默是如何給她挖的坑,但好在甄嬛聰明,費了好大的力氣,小心翼翼地從坑裡爬了出來。
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解開皇帝心裡的這個心結——果郡王。
第一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曹琴默用“皇帝假借果郡王的名義”暗示甄嬛不懂避嫌,于是甄嬛就說我喜歡的是皇帝你這個人,跟名分和稱呼無關,這一招就從根源上撇清了名分的問題。而且進一步拍馬屁,我不管你是誰,反正你吸引我的就是你的才華,後來你對我好,我就感恩戴德。
哄男人,甄嬛絕對是高手,任何時候,都不忘記拍馬屁。畢竟誰不想聽好話呢?
第二招,卑微地示弱。
甄嬛都用上“您”了,她之所以要說對皇帝動心是他幫她解餘氏之困之時,用意就在于擡高皇帝的面子,也給自己找到退路:我喜歡您就是因為您高高在上,能救我于水火,我對您是愛慕且敬仰,因為您是君子。
皇帝聽完這些自然開心了,畢竟大直男都希望做女人心目中那個踩着七彩祥雲的英雄呢。
更重要的是,甄嬛這樣一番話,滿足了皇帝作為領導對下屬的絕對掌控欲,且從根源上打消了皇帝的顧慮,讓皇帝确信他撩妹成功就是靠自己的才華和優秀。呵,男人~
所以,我說曹琴默和甄嬛的宮鬥能力不相上下。
但每次曹琴默和甄嬛過招,又會讓我覺得甄嬛比她高級很多,以緻最後她死在甄嬛手上。
後來我細細思考之後,總結出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兩人的奮鬥目标或者說奮鬥方向有着本質的不同。
雖然兩人一樣聰明,但甄嬛從小就飽讀詩書,且家境家教都是上乘,屬于從小就見過世面的女孩子,在認知層面,肯定就更開闊。
草根出身的曹琴默,雖然聰明,格局和認知都有很明顯的局限性。最明顯的就是槿夕對她的那句評價:“放不下榮華富貴的人,就永遠成不了大氣候。”
這一點是曹琴默最大的短闆,根源就是因為她和甄嬛有着完全不同的奮鬥方向:甄嬛本就是上位者,她的奮鬥目标是晉升成為最高階的統治者;而曹琴默是從草根爬起來的,她的奮鬥目标就是榮華富貴。
因此,相比甄嬛,曹琴默就是典型的有戰術沒戰略,小聰明很多,過于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導緻自己在險要的環節行差踏錯,搭上了卿卿性命。
第二,最終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因素,不是能力,而是性格。
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恰恰,曹琴默的性格就是好處就要占盡,做事就要做絕的性格,這也是她能同時得罪那麼多人的利益而不自知的原因。
她卻忘了自省:憑什麼就你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憑什麼所有的好事都讓你占盡,你是上帝的VIP麼?
而且,曹琴默跟華妃一樣,擅長逞口舌之利,喜歡在言語上占盡便宜。
她沒事找事諷刺甄嬛遲遲不懷孕。
結果,被甄嬛找到機會反擊,挑撥她和她老闆華妃的關系。
這簡直就是為了自己一時口舌之快,置自己于不利之地,得不償失。
一個人一定要懂得積口德,因為這是獲取好人緣的關鍵,曹琴默這種锱铢必較的說話風格,早就敗盡了好人緣。
如果說早期,她依托華妃這個好平台,躲在其身後發揮自己的能力,是一種共赢,容錯率也很高,畢竟有華妃在前面頂鍋。
那麼沒有了華妃的她,就失去了護身符,不僅喪失了資源和優勢,加上她的性格短闆,是肯定走不長遠的。
名利場上的角逐就綜合能力的搏鬥,時移勢易,她這明顯的性格短闆肯定就成了緻命的關鍵。
第三,有能力沒文化,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在皇帝那裡毫無存在感。
一個女人如此精于算計,若沒有氣質或者其他的優良品性來調節的話,就會給人狡猾刻薄且無趣的感覺。
曹琴默的審美能力跟安陵容不相上下,幾乎都是小家子氣,難登大雅之堂的狀态。
在後宮這個名利場,像曹琴默這種有能力沒文化的女人,雖然看起來很能幹,卻一點都不可愛,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完全無法在大老闆那裡博得感情分。
哪怕最後皇帝想殺她時,也隻是一轉念地顧及她是溫宜的生母,可見在皇帝眼裡她就是個生孩子的工具,毫無情份可言,也是悲哀至極。
曾經我也是一個“唯能力論”者,在職場在家庭皆是。然而随着年紀漸長,閱曆增多,我開始領悟:一個人活着,不管到多大的年紀,是要有一些可愛之處的。
這種可愛,是一種溫和,一種眼界,一種性情,明白所有的事不必做盡,所有的話不必說透,看破不說破,知人不評人,裝一點糊塗,留一方餘地,保持一種宛轉的處事姿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