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長恨歌》究竟表現怎樣的一個主題,長期以來争論不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簡析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長恨歌》究竟表現怎樣的一個主題,長期以來争論不休。
作者通過對李楊愛情及其釀成的戰亂描寫,一方面表達了對腐敗政治的暴露和批判,借以谕上。
一方面表達了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借以化下。
全詩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谕和同情的交織,其主題應該說是雙重的。
《長恨歌》通過對唐明皇與楊貴妃,生死離别情形的描寫,熱烈歌頌了始終如一、堅貞不二的愛情,堪稱曲愛情的千古絕唱。
考察作品的主題,我們應當結合作者的政治、文學主張,并通過對作品的具體分析來探讨。
元和元年(8O6),完成新制《長恨歌》的白居易,已抱定“兼治天下”之志步入仕途。
他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頭腦中“君權決定論”的思想根深蒂固,并認為“億兆之所趨,在一人之所執”,“興廢理亂,在君上所教而已”。
(均見《策林》之二(策項),君王既有如此經天緯地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必與治下庶民的利害休戚相關,因此君王就應“敬惜其時,重慎于事,既往者且追救于弊後,将來者宜早防于事先。”
(見《策林》之二(策項)。
白居易的文學思想,是由他的政治觀點決定的。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白居易做《長恨歌》時,正任盩屋縣尉,這時方便向皇帝進谏。
他感概玄宗君王競失政于女色,于是寫了《長恨歌》。
我們知道《長恨歌》是根據民間流傳的李楊故事寫成的。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詩人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把心中對擁有億兆命運的君王,競終日視聽無度的荒唐行為的感概抒發出來。
白居易從第三者的角度,用熱烈的色調和流暢的節奏、叙述了玄宗與楊貴妃終日貪歡,不理朝政的情景,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憤,于平靜的客觀叙述中插進一段主觀色彩,很濃的抒情叙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安史之亂爆發,國家處于危亡之際。詩人揭示出造成玄宗個人悲劇,和國家災難的原因。
楊貴妃隻因“天生麗質難自棄”而被選君側的女子,最後充當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她對于玄宗這個平素信誓旦旦,而在關鍵時刻卻不能保護自己愛妃的君王,是懷有耿耿長怨的。
《長恨歌》在詩的最後,從自己的角度,情不自禁地發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由衷感歎、痛心、惋惜!
由此看來,《長恨歌》不是一首李楊愛情的頌歌,而是白居易面對玄宗緣情誤國,縱欲失政,造成綿綿長恨而發出的一曲詠歎調。
從白居易寫的《長恨歌》,看君王貪色和楊貴妃美人的悲劇,這個對于我們大家,有何感想呢?
愛情的永恒,是人間的話題,也是大家喜歡寫的東西,但也是開心和傷心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