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03:35:34
道儒在《中國》

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将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系以及論道描述的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緻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将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2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3

論道

紀錄片中描述老子與孔子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孔子千裡迢迢來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向老子虛心求教,說出了自己心中對當下社會諸多現象存在的疑問,也聽到了與自己觀念截然不同的道家思想的表述,表達了自己對過去那個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王朝的向往以及想努力拯救如今即将崩塌的社會秩序,使周王朝回歸鼎盛。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與老子的道家思想相差甚遠,但二人相談甚歡,并未因為思想觀念的差别而心生疑慮,這些思想大家的宇宙觀、人生觀無不是開放而又包容的。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4

無為而治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一切遵循客觀規律,不強求,不硬變,不做過多的幹預,可以有所作為,但不要妄自作為,尊重事物發展的内在規律,頗有一些唯物主義感。老子"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抛棄形式主義,簡政放權,讓官員們自理,讓百姓自治,不做過多的幹預,遵循本質,從而達到"以無事取天下"。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老子能将自己的道家思想發揚光大并傳承下來,不所謂是一種傳奇。道家思想在那個時代非常有意義,就是放到今天也一樣意義深遠,并且有很多人始終奉為座右銘,一直追随。但是這種觀念在如今複雜的社會也許并不能簡單的拿來就用,局勢的複雜,人性的多變,注定"無為而治"必須要結合一定的"有為"。

克己複禮

孔子主張"克己複禮",即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這裡的禮不同于現在的禮,包含内容非常廣泛,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禮儀,又有德、才、秩序、規範、倫理等一些其他意義。禮樂仁政是儒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施行仁政,愛民,仁愛,規範各種禮制,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不可僭越。

孔子為了追尋心中的目标,恢複周禮,可以說開始了曲線救國。孔子先是開辦私學,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在孔子開辦私學之前,知識隻掌握在統治階級和權貴手中,下層人民是沒有機會學習。無學則不禮,為了恢複禮制,孔子言傳身教,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的人變得有"禮",以此來恢複周朝鼎盛時期的禮制分明。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5

而後孔子輔佐魯國國公治理國家,削權貴,堕三都,最終失敗而走。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6

堕三都

随後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解惑,結束了自己懷才不遇而又輝煌的一生。留下了《詩》、《書》《禮》、《易》、《樂》、《春秋》衆多典籍,他的弟子後又将孔子的言行編撰成著名的《論語》,流芳百世,一直影響着後人。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7

老子跟孔子是怎麼分開的呢(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系)8

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都出自孔子這一生。如"有教無類"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貴賤。這不就是我國當今所提倡的全民義務教育麼,可見對後世的影響意義深遠。又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一切不符合禮教的東西都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談論,更不能去做。諸如子類的還有很多很多,老子和孔子猶如兩顆明亮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開啟了中國思想的新篇章。

-END-

原創不易,求關注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