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轉眼又到了清明時節
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是行清墓祭與踏青春遊的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由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弘揚孝道、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祭祀節日。
清明·含義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個節氣。
在公曆4月5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 度,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比黑夜長。
“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此時大地柳暗花明,萬物生長。
在二十四節氣之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隻有清明。
“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标志。
“節日”則是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或紀念意義的日子。
兩者雖隻一字之差,但區别還是很大的。
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華:桐始華的“桐”,指的是白桐(泡桐)
而青桐(梧桐)的花期通常是在仲夏,并非陽春。在古代詩文之中,與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為顯赫,所以清明風也被稱為梨花風,“梨花風起正清明”。
二候田鼠化為駕(rú):從字面的意思看,“田鼠化為駕”是老鼠變成了鹌鹑那樣的鳥兒。
清明時節,人們發現田裡的老鼠少了,那它們到哪兒去了呢?哦,可能是變成了顔色、個頭都與老鼠差不多的鹌鹑。但真實的情況是:随着天氣快速回暖,老鼠躲到地下“避暑”去了。
三候虹始見:彩虹是陽光照在雨後飄浮在天空中的小水滴上,被分解成七色光,即光的色散現象。
這種絢麗的氣象景觀多與雷雨相伴,而古人以為祥瑞,往往會對彩虹進行穿鑿附會的解讀。
清明·節日文化
清明節在曆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内涵,全國各地的習俗存在差異,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内容。
掃墓時間并不局限于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後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
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後,最後向祖先行跪拜禮。
踏青春遊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 青。”清明時節同時也是個生機勃發的時日,人們告别蟄伏的戶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陽光外出踏青。
蕩秋千
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遊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後來蕩秋千不限于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遊戲。
放風筝
在我國古代,放風筝不僅是一項遊藝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人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筝時,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筝上,等風筝放高時,剪斷風筝線,讓風筝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氣、疾病都讓風筝帶走了。這種習俗,在我國民間又叫“放斷鹞”。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柳樹得春氣之先,每年冬春轉換之際,當田野還是一片蕭條時,總是它最先吐出新綠。每到清明,不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戶人家還要将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吃芥菜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吃青團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取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制作團子。
清明·詩詞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唐)劉長卿《清明後登城眺望》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寒食》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隻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宋)黃庭堅《清明》好風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複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唐)白居易《清明夜》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在這個春雨紛紛的時節低頭追思故人擡頭邁向春天
朗讀:韓博
朗讀:韓 博
海報設計:肖冰苒
編輯:文卓異
責編:王 營
審核:陳麗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