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季的長江旱情,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規模更大,抗旱形勢也更嚴峻。長江流域的幹旱和高溫不同尋常,鑒于保水抗旱能力,堪當重任的就是中國第一大人工水庫:三峽水庫。
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按照千年一遇的洪水頻率設計,可應對9.8萬m³/s的洪水流量;按萬年一遇的洪水頻率增加10%的校核,可應對12.4萬m³/s的洪水流量。而在每年汛期,常規流量還不到7萬m³/s,今年的情況更加特殊,旱情的發展導緻洪水期一再推遲,出現了“汛期缺水”的情況。
根據長江水文網的數據,8月17日8:00,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隻有1.19萬m³/s,出庫流量超過10000m³/s。結合汛期的水量判斷,2022年長江流域的旱情頗為罕見。
高溫和幹旱作用:長江流域究竟有多缺水?長江流域有多缺水?我們先看實際狀況,再看高溫和幹旱的發展形勢。
2022年8月以來,長江流域多條支流出現斷流,附屬湖泊(洞庭湖和洞庭湖)水位持續下降,均達到了有實測記錄以來的同期最低。自2003年以來,鄱陽湖就存在枯水期提前的趨勢,而今年直接在8月6日就進入了枯水期,“草進水退”的現象十分明顯。
位于長江腹地的湖北省,旱情也已經火燒眉毛。8月16日,全省參與抗旱的總人數達到了100萬人次,啟用了2.8萬座抗旱泵站、22.7萬套機動抗旱設備。四川、重慶、江西、安徽等省市也都出現了旱情,長江6省市的受旱耕地已超過64萬公頃,灌溉、生活用水需求增加。
從範圍上看,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的旱情覆蓋了上遊、中遊以及下遊,已演變成流域性旱情。從時間上看,本輪旱情已持續40天左右,而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未來一周旱情仍将持續,中下遊出現“夏秋連旱”的可能性較大。
長江出現旱情,直接原因就是高溫。根據高溫落區預報,長江流域仍然是全國高溫的熱點區域。
在8月16日,重慶北碚的最高氣溫達到了44℃,璧山、江津、潼南也均在43℃以上;四川的渠縣、合江、東興區均在42℃以上。以川渝為首,長江流域在16日共有28個站點的氣溫突破了曆史極值!
再根據全國平均氣溫的距平分布圖,8月12~16日,川渝一帶的平均氣溫比同期偏高了6℃以上,在地圖上呈現出大規模的“胭脂紅”。在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比同期偏高了4~6℃,全國總體上也偏高了2~4℃,逼近40℃的區域高溫逐漸成為常态。
最後根據8月16日的全國幹旱綜合監測圖來看,長江流域還是幹旱的重災區域,基本都達到了“中旱”的級别,四川、江西、湖北等地達到了“重旱”乃至“特旱”的程度,西藏也發展出了大面積的幹旱區域。
以江西省為例:據監測,江西省的重旱區域已達到19站,特旱區域達到了31站,涉及58個以上的縣市區,形勢頗為嚴峻。
反常!長江流域已進入主汛期,為何還會發生旱情?正常情況下,長江在每年的5~10月進入汛期。據統計,長江汛期集中了全年70%的徑流量,水流量最大的4個月占比可達60%以上。因此,長江的水文節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大洪水隻出現在少數幾個月,重點就是7月和8月。
這麼一比較,今年的情況确實反常!在2022年3月,三峽水庫就已經進入全面騰庫模式,提前為防洪做了準備,但長江洪水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僅大洪水沒有出現,就連降水的苗頭也不樂觀。
結合長江雨洪的分布和大氣環流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長江汛期的特點:在長江宜昌站,洪水的出現和西太副高的季節性移動相關,洪水發生的頻率與副高的緯度變化高度匹配。
長江宜昌站年最大洪峰出現次數與副高位置
據水科院專家介紹,今年長江旱情的主要原因也是大氣環流出現了異常,副熱帶高壓遲遲不消退,穩定且強勢地控制了長江流域的氣候,導緻降水量偏少,進一步加劇了長江旱情。
從降水量的分布來看,長江流域确實普遍存在缺雨的問題。全國降水距平分布圖顯示,從7月18日~8月16日,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20%~50%,局部地區偏少50%~80%。最突出的省份是台灣省,降雨量竟偏少了80%~100%。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黃河流域的降雨量則更加充沛,黃河上遊的内蒙古、陝西、甘肅以及中遊的山西等省份,降雨量普遍偏多了50%~100%,局部地區甚至偏高了200%。所以,全國存在“北澇南旱”的現象,降水分布不均,這也是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典型氣候表現。
湖泊蓄水狀态:三峽水庫蓄水量充足湖泊和水庫都是抗旱利器,但由于高溫的持續作用,南方水庫、湖泊的蓄水量與往年同期相比整體偏少。
例如:在湖北的五大湖泊中,蓄水量目前維持在18億m³左右,較曆史同期偏少了28%。而作為我國最大的水庫,三峽水庫的蓄水量又是如何呢?
實時在線數據顯示,三峽水庫目前(8月17日)的水位維持在147.21m左右。考慮到下遊的旱情,從8月16日開始,長委發布調度令并加大了水庫的下洩流量,出庫與入庫的速度相差不大。
根據《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的規定,汛期防洪限制水位被設定為145m,原則上這是水位控制的底線,但實際的調度更加靈活:根據上遊來水情況的不同,可設置–0.1~ 1.5m的浮動範圍。具體來說,實際的控制水位應在144.9m~146.5m的範圍内。
我們按照最低水位144.9m來計算,目前水位為147.2m,理論上最大可提供2.3m的調度空間,對應的水量較為充足,調水能力較強。
可以做如下粗略推算:在175m的正常水位下,三峽水庫的總庫容達393億m³;而在145m的限制水位下,相應庫容為171.5億m³,中間騰出的庫容為221.5億m³。按照2.3m的水位空間計算,騰出的庫容可達16.98億m³。
實際的水量遠小于這一數字,原因何在?
首先,三峽水庫的形狀比較特殊,全長600多公裡,包含了支流的彙入。庫型屬于峽谷型水庫,剖面自下而上呈“V”字形,水面逐漸變寬。随着單位水位的消落,減少的庫容會越來越少,例如:從171~175m,平均每米對應庫容為9.8億m³;從145~155m,每米庫容則降為5.65億m³。
其次,三峽水庫的調度需考慮各方需求,不大可能出現144.9m的超低水位。根據長委的調度指令:未來5天,三峽水庫将為中下遊補充約5億m³的水量。到8月21日,水庫水位按照不低于146m的标準控制,也就是說,本次調度的水位空間隻有1m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的水位雖在不斷逼近汛限水位,但并不會遏制三峽電站的運行。因為隻要水位在135m以上,三峽兩岸的發電機就不會停止運轉。當然,由于水頭不斷降低,發電的勢能減小,效益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峽水庫:為何要放水又要保水?作為我國的世界級工程,三峽水庫真正做到了“一庫多用”,發揮了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生态等多項效益。但在當下最緊迫的供水方面,三峽水庫還不能放開下洩。
三峽大壩在湖北宜昌将長江分為壩前與壩後兩片水域,在調度時需要兼顧兩者的用水需求,目的是達到供水平衡。劃定145m的控制水位,其實就是綜合考量後的平衡結果。
因此,即便三峽水庫庫容充足,也不能長期敞洩,一方面要兼顧發電效率(水位不能過低),另一方面要考慮上遊航運、供水的保證率。前文已提到,本次的長江旱情屬于流域性的旱災,除了中下遊以外,上遊的四川、重慶也有用水的需求,因此放水的同時也要“保水”。
總之,目前三峽水庫蓄水情況良好,出庫流量正處于有序的調度之中,未來的形勢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