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法》,出自《管子》。「七法」即七項法則:則、象、法、化、決塞、心術,以及計數。本篇主要闡述了“七法”的作用和意義。
作者認為,君主采用“七法”,就能“治民有器,為兵有數。”也就是說,“七法”是治理民衆的憑借,用兵的依據。不僅可以治理好國事,也能匡正天下的名分。他還認為,君主的權威被破壞,權力就會下移。法規被破壞,财富就會集中到上層。所以,一定要重視“七法”的作用。
本文選取《七法》經典名言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飨讀者。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主張正确卻不采納,
主張錯誤又不廢除,
有功勞卻不給賞賜,
有罪過卻不給懲罰,
像這樣能治理好百姓,
以前是從未發生過的。
點評:作者認為,即使是正确的主張被采納,錯誤的主張被廢除,依然不能治理好國事。何況是不被采納、不被廢止呢?
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
有了軍事力量、裝備,
再加上上面講的四點,
就可以治理好國家了。
點評:在作者看來,正确的主張被采納,錯誤的主張被廢除,有功必賞,有罪必誅,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軍事裝備,就能治理好國事。
不能治其民,而能強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為兵之數 ,猶之不可。
百姓不治理好卻能使軍隊強大的,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即使能治其民但卻不懂用兵之策,也不能使軍隊強大。
點評:作者認為,百姓治理不好,就不能強大軍隊。然而,百姓能治理好,但不懂用兵之策,也不能使軍隊強大。
治民有器,為兵有數,勝敵國有理,正天下有分。
治理民衆要有憑借,
用兵打仗要有謀略,
戰勝敵國要有頭腦,
匡正天下需要名分。
點評:在作者看來,治理民衆,使民衆信服,要有憑借依托。而戰勝敵國需要講究策略,匡正天下需要采取适當的辦法。
根天地之氣,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雖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嘗變也,謂之則。
根源于天地陰陽二氣,寒來暑往的協調,
水土性質以及百姓、鳥獸、草木的生長,
事物雖不多,但共同的部分卻未嘗改變,
這就是所謂的“則”。
點評:“則”就是自然法則的意思。
義也、名也、時也、似也、類也、比也、狀也,謂之象。
形狀、名稱、年代、相似、類屬、次序、狀态等,
這些就是所謂的“象”。
點評:“象”本義是陸地上的最大動物大象,此處指的是形象、景象。
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鬥斛也、角量也,謂之法
尺寸、繩墨、規矩、衡石、鬥斛、角量等,
這些就是所謂的“法”。
點評:“法”就是法度的意思,度量衡等。
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
老實、忠誠、寬厚、施舍、氣度、寬容等,
這些就是所謂的“心術”。
點評:“心術”就是人的心思、主意。
錯儀畫制,不知則不可;論材審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衆 ,不知法不可;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創立法制,不了解“則”不行;
辨材審用,不了解“象”不行;
治理民衆,不了解“法”不行;
移風易俗,不了解“化”不行;
點評:此處講的是“七法”裡“則”“象”“法”“化”的作用。“化”就是變化之意。
驅衆移民,不知決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術不可;舉事必成,不知計數不可。
調遣民衆,不了解“決塞”不行;
發布命令,不了解“心術”不行;
舉事必成,不了解“計數”不行。
點評:“決塞”就是疏通堵塞的意思。作者認為,調遣民衆就像使水倒流,所以要用“決塞”的辦法。“計數”就是具體的工具、辦法。在作者看來,不懂得“計數”,就好像不用舟楫渡過險河一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