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3 22:16:23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初中物理探究實驗彙總,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初中物理探究實驗彙總)1

中考物理實驗探究步驟

初中物理探究實驗彙總

實驗一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常考點

1.實驗原理:________

2.實驗測量器材及作用(小車、斜面、金屬片、停表、刻度尺)

①金屬片的作用:确保小車終點始終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計時。

②停表的作用:測量物體運動的時間。

③刻度尺的作用:測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

3.在放置斜面時,斜面的傾斜程度要較小,因為斜面的傾斜程度太大會使小車滑行太快,不方便計時

4.物體運動距離的确定:在測量小車運動的距離時,要“頭對頭”或“尾對尾”測量。

5.路程s(估讀分度值下一位)和時間t的讀取。

6.小車從斜面頂端(不計摩擦)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機械能及其轉化:重力勢能減小動能增大,機械能不變。

7.小車在各階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斷:小車的速度越來越快.

8.增大小車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傾斜程度。

9.實驗數據處理。

10.多次測量的目的: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實驗二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常考點

1.實驗測量工具:停表、溫度計

2.實驗器材的組裝順序:從下到上;拆除順序:先用燈罩滅酒精燈,然後從上到下

3.溫度計的使用及讀數。

4.研究對象應選取小顆粒(粉末狀)固體

①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與固體充分接觸,但不能接觸試管壁或底;

②被加熱固體盡可能用粉末狀,這樣受熱均勻

5.采用水浴法加熱的優點

①使被加熱的物質受熱均勻;

②使被加熱的物質受熱緩慢,從而使其熔化過程放緩,便于觀察溫度變化規律。

6.使用攪拌棒的作用:使被加熱的物質受熱均勻。

7.使用石棉網的作用:使被加熱的物質受熱均勻

8.收集多組實驗數據的目的:尋找普遍規律。

9.熔化過程中内能、溫度及熱量的變化規律。

10.曲線圖的繪制及熔化時間的判斷。

11.根據表格數據或曲線圖判斷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熔點、某溫度下的狀态。

12.熔化前後曲線的傾斜程度不一樣的原因(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态下的比熱容不同)。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13 實驗結論

晶體熔化時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晶體熔化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非晶體熔化時要吸熱,物質先變軟再變稠,然後變稀溫度一直在升高。

實驗三探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常考點

1.測量儀器:停表,溫度計。

2.組裝器材的順序:從下到上;拆除順序:先滅酒精燈,然後從上到下。

3.溫度計的使用和讀數。

4.縮短加熱時間的方法:減少加熱的水的質量;用初溫較高的水;适當加大酒精燈的火焰;燒杯蓋上紙闆(減少熱量散失)帶孔的目的:燒杯内外大氣壓相同等

5.沸騰時氣泡的特點: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

6.撤去酒精燈,水未立即停止沸騰的原因:石棉網的溫度高于水的沸點,水可以繼續吸熱。

7.繪制溫度一時間圖象。

8.水的沸點的判斷:水的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後,溫度保持不變,溫度一時間曲線此時平行于時間軸,水中有大量氣泡産生,此時水的溫度就是水的沸點

9.水沸騰溫度變化的特點。

10.沸點非100℃的原因:液體沸點随大氣壓的減小(增大)而降低(升高)。

①當地大氣壓小于一個标準大氣壓時,導緻水的沸點低于100℃;

②杯口的蓋密封較嚴時,燒杯内的氣壓高于一個标準大氣壓,導緻水的沸點高于100℃。

11.燒杯口産生“白氣”原因:水蒸氣遇冷放熱液化成小水珠。

12.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與熱量之間的關系: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13.熱量相關計算。

實驗結論

液體沸騰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實驗四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常考點

1.本實驗所用到的實驗器材有:平面鏡、量角器器、硬紙闆(光屏)、激光筆、筆、直尺

①平面鏡的作用:做光路的反射面

②量角器的作用:測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③硬紙闆的作用:顯示光的傳播路徑。

2.紙闆與平面鏡鏡的放置要求及目的:平面鏡水平放置,硬紙闆垂直在水平面上;若不垂直放置,則在紙闆上看不到反射光線。

3.本實驗應選擇在較暗的環境下進行的目的:使實實驗現象更加加明顯。

4實驗時讓光貼着紙闆入射的目的:顯示光傳播播的路徑。

5.光線位置确定:在紙闆的光線上描點,再連接并标上方向

6.人射角與反射角的識别和關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7.“三線共面”的判斷方法:将兩紙闆中任意一紙闆向後折觀察另一紙闆上面是否有反射光線,若紙闆上

沒有光線,說明三線共面。

8.驗證光路可逆的方法:将激光筆逆着反射光線射出,觀察光的傳播路徑是否重合。

9.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進行測量的目的: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實驗結論

(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實驗結論

實驗五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常考點

1.本實驗中用到的科學探究方法:觀察比較法,等效替代法

2.本實驗所用的實驗器材:薄玻璃闆、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刻刻度尺、白紙、筆、光具座、火柴

(1)用玻璃闆代替平面鏡的目的: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選擇薄玻璃闆的目的: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闆的前後表面都會成像,産生重影。

(3)選用兩支相同的蠟燭做實驗: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4)刻度尺的作用:測量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5)白紙的作用:标注鏡面、物、像的位置。

3.選擇較暗的實驗環境:使實驗現象更明顯。

4.玻璃闆要與水平面垂直放置:确保像能與蠟燭完全重合。

注意:若玻璃闆向點燃蠟燭的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總在未點燃蠟燭的上方偏高處;若玻璃闆向未點燃蠟燭的方向傾斜,則蠟燭的像總在未點燃蠟燭的下方偏低處。

5.驗證平面鏡所成像是虛像的方法:用光屏承接不到蠟燭成的像。

6.觀察像時眼睛的位置:與物體同側。

7.選擇方格紙比白紙好的原因:可以更加準确地确定像和物的位置。

8.蠟燭在玻璃闆後成像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9.多次測量的目的: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10.若測得的物體和像到玻璃闆的距離不等,可能的原因

(1)玻璃闆與桌面不垂直;

(2)後支蠟燭與前支蠟燭在玻璃闆中的像沒有完全重合;

(3)玻璃闆過厚

(4)測量長度時存在誤差等。

11.經過多次實驗,在白紙上記錄的像與物對應點的位置,接下來的操作步驟連接像與物的對應點,判判斷連線與鏡面是否垂直,分别測量兩點到鏡面的距離。或将紙沿鏡面所在的位置對折,判斷像與物兩點是否重合。

實驗結論

(1)像的大小和物體大小相等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4)平面鏡成虛像。像和物的位置。

實驗六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常考點

1.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會聚。

2.凸透鏡焦距的測量

(1)将凸透鏡正對平行光源,在另一側移動光屏,當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時,該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即為焦距。

(2)當凸透鏡所成的像為倒立、等大的實像時,物體到凸透鏡距離的一半即為焦B距

3.實驗日時要确保燭焰、凸透鏡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讓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4.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1)凸透鏡、燭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蠟燭在一倍焦距以内或蠟燭在焦點上

5.根據物距與像距(或焦距)的關系判斷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6.根據像的大小要求調整物體、凸透鏡或光屏的位置。(同向性,你靠近我遠離,像距越大像越大)

7.用紙遮住凸透鏡一部分,光屏上仍會成完整的像,但像會變暗些:因為物體各個部位發出或反射出來

的光總有一部分透過凸透鏡到另一側,成像在光屏上。

8.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加透鏡時像的變化問題

(1)加凸透鏡(遠視眼鏡):物距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換焦距小的透鏡)

(2)加凹透鏡(近視眼鏡):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換焦距大的透鏡)

9.随着蠟燭燃燒變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來越高。調節原則:始終保持在同一高度;

調節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動②将蠟燭向上移動;③将透鏡向下調節。(三點在一條直線上)

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時,對調物與光屏的位置光屏上還能成像原因:光路可逆。

實驗七測量物質的密度

常考點

1.實驗原理:密度公式

2.天平的使用和讀數。

3.量筒的使用用和讀數。

4.測量體積的一般和特殊方法

(1)規則的物體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相關長度計算體積。

(2)測量不規則且較大的物體體積:采用量杯,利用排水法測量。

(3)測量吸水性物體的體積:①D采用海的防水性薄膜包裹;②讓其吸足水再測量。

(4)測量易溶于水的物體體積:可采用“細沙”法。

(5)測量密度小于水的物體體積:①“針壓法”,針要細;②“助沉法”。

(6)粉末物質體積的測量:可直接用量簡測量體積。

5.實驗步驟的補充、排序、設計及改正。

6.實驗表格的補充。

7.密度的計算或表達式

(1)基本公式: 

(2)等容法測密度: (兩種物質的體積相等)

(3)等壓法測液體密度: (兩種液體産生的壓強相等)。

(4)等效替代法:使待測物體(固體)懸浮于某液體中(如鹽水測雞蛋的密度)。

(5)浮力法: (浸沒于液體中)。

用天平和量簡測量物體密度中的偏差分析

(1)由操作順序引起的誤差

①測量固體密度:先測體積、後測質量;測測量的體積為準确值,物體表面有液體附着使所測物體質量偏大,最終導緻所測密度偏大

②測量液體密度:先測測體積、後測質量;測量的體積為準确值,由于量筒内壁有殘餘液體使所測液體質量偏小,最終導緻所測密度偏小

(2)由操操作不當引引起的誤差

①沒按“左物右碼”測量物體質量,質量測量有可能值偏大,導緻所測密度偏大;

②若砝碼有缺損,會導緻所測物體質量偏大,導緻所測密度偏大;

③若砝碼有污垢,會導緻所測物體質導緻所測密度偏小;量偏小

④若測量體積時,有水花濺出體積偏小,導緻所測密度偏大會使所測物體

9實驗方案的設計、評價。

10.判斷物體是否實心。

實驗八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常考點

1.實驗使用方法: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科學推理理法。

2.讓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的目的:使小車到到達水平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控制變量法)

3.小車到達水平面後能繼續運動的原因:小車具有慣性。而最終停下來是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4.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轉化法:距離的遠近,體現速度變化的快慢)

5.實驗推理:如果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速度就不會減小,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下去。(科學推理法)

6.小車在水平面停下來的原因:受到摩擦力的原因同時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态。

7小車在是平面上鋪設的材料不同來改變小車受到的阻力。斜面不能鋪。

實驗九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常考點

1.研究對象的選擇:小車、卡片。

(1)選擇小車的原因:減小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

(2)選擇卡片和較輕卡片的原因:忽略卡片自重對實驗的的影響。

2.平衡狀态的的選擇:選擇靜止而非勻速直線運動狀态是因為靜止狀态容易觀察。

3.定滑輪的作用:減小摩擦和改變力的方向。

4.實驗平台的要求:水平且光滑,減小重力和摩擦力對實驗的影響。

5.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平衡的兩個力的大小關系:必必須保持兩個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且兩個力共線線,方向相反,分别改變兩個力的大小,觀察小車能否處于靜止狀态。

(2)探究平衡的兩個力是否在同一直線上:必須保持物體所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過扭轉一定角度研究物體的角度來判斷,看小車是否處于靜止狀态。

(3)探究平衡的兩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必須保持研究物體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用剪刀剪開小紙片,觀察紙片是否保持平衡狀态。

實驗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實驗十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常考點

1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讀數。

2.轉換法的應用:實驗中應使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運用了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出彈簧測力計示數即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動擦力的大小。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隻改變壓力的大小。

(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控制壓力的大小不變,隻改變接觸面的

(3)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關系:必粗糙程度。須控制其他因素不變,改變接觸面積大小。

4.根據實驗數據描繪摩擦力随壓力大小變化的關系圖象。

5.實驗數據分析與結論總結。

6.實驗方法的改進:實驗過程中很難保持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裝置不需要木闆做勻速直線運動

能方便、準确地測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積和所受的壓力有關,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滑動摩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實驗十一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常考點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物體的形狀

2. 選用海綿不用木闆:更有利于觀察實驗現象。

3. 物體的形狀轉換法的應用:通過被壓物體的凹陷程程度來比較壓壓力的作用效果

4.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保持受力面積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保持壓力不變,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

實驗結論總結:由實驗方案對比得出的結論。

實驗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1)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5.判斷實際生活中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例子。

實驗十二探究液體内部的壓強

1. 實驗裝置的檢查和調整:檢查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調整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相等

(1)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用手壓金屬盒上的橡皮膜,觀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變化,若變化,則氣密性良好若不變化就是漏氣。

(2)調整整U形管,使其左右兩液面相平:取下軟管重新安裝。

2.轉換法的應用:根據U形壓強計中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液體内部壓強與方向的關系:控制探頭在同種液體的同一深度,改變方向,觀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2)探究液體内部壓強與深度的關系:控制探頭在同種液體,方向不變,改變探頭的深度,觀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3)探究液體内部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控控制探頭在相同深度,方向不變,改變液體密度,觀察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

(4)探究液體壓強與容器形狀是否有關的操作及結論控制其他變量均相同,隻改變容器形狀容器器形狀無關。

實驗結論:

(1)液體内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處,液體的壓強相等;

(3)在同種液體内部,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實驗十三(四)探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和阿基米德原理

命題點

1,彈簧測力計的讀數

2用稱重法計算力

3,控制變量法

①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讓同物體沒入同種液體中的體積不同)

②探究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深度的關系(讓同物體浸沒于同種液體的不同深度)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讓同一物體分别浸沒于密度不同的液體中)

4 數據、圖像分析,浮力相關計算

5 實驗時選用了不同液體進行多次實驗(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性,多次實驗更為準确

6 .測量排開的液體重力的方法:先測出空桶的的重力G1再測出桶和溢出水的總重力G2,則排開的液

體所受到的重力為為G排=G2-G1

7 利用阿基米德計算密度(見密度實驗)

8 實驗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

實驗十五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常考點

1.讓不同的小球從斜面同一高度由靜止釋放的目的控制小球到達水平面時的速度相同

2選擇同一小球進有行實驗的目的:控制小球的質量相同。

3轉換法的應用:通過水平面上的物體被推動的距離遠近來反映物體動能大小,排推動距離越遠,動能越大

4.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控制不同的物體在同一位置釋放,使質量不同的物體到達水平面時度相同。

(2)探究物體動能的大小與速度的關系:控制同物體在不同位置釋放,使同一物體在到達水平面時速度不同。

5.機械能轉化與守恒(1)小球從斜面下滑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2)小球與木塊碰撞後,最終停下來,兩物體的

能轉化為内能。

6若水平面絕對光滑,該實驗能否到達探究目的能,小球将做勻速直線運動,無法比較運動的距離。

實驗結論

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2)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

實驗十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條件

常考點

1杠杆平衡狀态的的判判斷:杠杠杆處處于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态就說其平衡,與力臂是否水平無關。

2.實驗前杠杆平衡的的調節:左左高左調,右高右調。(注意:平衡後的實驗過程中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

3.調節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方便讀出杠杆的力臂

4.選擇杠杆中點作為支點的原因:減少杠杆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5.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讀數。

6.将一端的砝碼換成彈簧測力計的好處:能直接測出拉力的大小,實驗操作更方便。

7.測量多組數據的目的:為了得出普遍的實驗規律,避免出現偶然性結論

8.彈簧測力計從豎直拉杠杆變成斜拉杠杆,測力計示數的變化:拉力力臂變小,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9分析實驗數據總結杠杆平衡條件:.

10根據杠杆平衡條件分析計算

(1)在杠杆平衡時,兩邊增減碼後杠杆是否平衡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條件:格子數*鈎碼數哪邊乘積大,杠杆就哪邊傾斜。

(2)算算力或力的大小,

(1)在杠杆平衡時,兩邊增減碼後杠杆是否平衡

以及杠杆再平衡的條件:若F≠F22,則哪

邊乘積大,杠杆就向哪邊傾斜。

(2)計算力或力臂的大小。杠杆平衡條件公式的變形應用。

實驗十七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常考點

1.實驗原理: 

2.測量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1)彈簧測力計緩慢或勻速拉動,利用用二力平

衡保證拉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2)刻度尺:測量物體及彈簧測力計移動距離(可省去)。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讀數

4.根實點驗據判斷輪組裝方式根據n=s/h選擇對應的滑輪組和子的繞法

5.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所吊重物重力大小的關系:使用同一滑輪組,将不同數量的鈎碼提升相同高度。

(2)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力大小的關系:控制滑輪組所吊鈎碼的數量相同,改變動滑輪的數量或換用不同的動滑輪。

6.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7.有用功、總功的計算:W有=Gh W總=Fs

8.機械效率的計算。(實驗原理)

9.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體提升的高度無關。

10.若使彈簧測力計靜止時讀數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拉力F不受機械摩擦影響面變小,測得的機械效率偏高。

11.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物體的重力、動滑輪的重力、機械裝置的摩擦。

12.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使用輕質動滑輪、減小機械摩擦。

實驗十八探究斜面的的機械效率

命題點

1.實驗原理: 

2.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要沿斜面勻速向上拉動

3.拉力大于摩擦力;

4.有用功、總功和機械效率的計算

5.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機械效率與斜面傾斜程度的關系,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相同,改變斜面的傾斜程度

(2)探究機械效率與斜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物體的重力相同,改變斜面的粗糙程度

(3)探究機械效率與物重的關系,控制斜面的傾斜程度與粗糙程度相同,改變物體的重力

6.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1)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斜面越光滑,機械效率越高.(2)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斜面越傾斜,機械效率越高.(3)斜面的機被效率與物體的重力無關。

實驗十九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能力

常考點

1溫度計的使用和讀數

2.物質的選取:選選擇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3.實驗器材的組裝順序:自下而上

4.選擇相同的熱源:保證相同時間内釋放的熱量相同加熱時間越長,物體吸收熱量越多

5.轉換法的應用

(1)通過觀察相同加熱時間内溫度變化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吸熱能力:溫度變化越快,吸熱能力越弱。

(2)判斷升高相同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來判斷吸熱能力的強弱:加熱時間越長,吸熱能力越強。

6.實驗數據分析。(水的比熱容最大)

7.比熱容的應用。用比熱容的知識解釋沿海與内陸城市晝夜溫差的區别、修修建人工湖調節氣候、減減緩熱島效應、海陸風與山谷風的形成等生活現象。

實驗二十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規律

命題點

1.畫電路圖和連接實物電路

2.連接電路過程中開關要斷開,滑動變阻器接到最大阻值處;

3.實驗過程中閉合開關,1若電流表出現指針反偏,說明電流表表正負接線柱接反了;2若指針正方向偏轉過小,則電流表量程選取過大:3若指針正方向偏轉過大,指到右邊沒有刻度的地方,說明電流表量程選取過小4電流表量程選取時可用“試觸法

4.會正确讀電流表示數;

5.能分析并處理電路故障;

6實驗過程中應選用不同規格的燈池,這樣可以确保實驗結論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7實驗結論1 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2并聯電路幹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路之和。

實驗二十一探究串、并聯電路電壓的規規律

命題點

1.畫電路圖或連接實物圖

2.電壓表的使用和讀數

3.電壓表異常判斷

①電壓表指針反偏,說明電壓表正負接線柱接反;

②電壓表指針正向偏轉過小,說明量程選擇過大

③電壓表指針正向偏轉到達右邊沒有刻度處,說明量程選擇過小;

4.電路故障分析(有電壓無電流斷路,有電流無電壓短路)

5.換用不同燈泡多次測量的目的:保證得出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6.實驗結論:串聯電路中電源兩端電壓等于各用電器兩端電壓之和:并聯電路各支路電壓相等

實驗二十二探究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

常考點

1.實驗研究的方法:控控制變量法、轉轉換法。

2.電路連接:連接電路時開關斷開。

3.電流表的使用和讀數。

4.電阻大小的判斷方法一轉換法的應用: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導體中電流的大小,即電流表示數燈泡的亮度來判斷導體電阻的大小。轉換法的應用,導燈泡的亮暗來反應。

5.準确比較時,導體的電阻大小要用電流表進行。

6.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導體電阻與導體材料的關系,選取橫截面積、長度均相同的不同種材料制成的導體。

(2)探究導體電阻與導體長度的關系,選取同種材料制成的橫截面積相同,長度不同的導體。

(3)探究導體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積的關系,選取同種材料制成的長度相同,橫截面積不同的導體。

7.實驗步驟的補充和設計。

8用用兩根相同的電阻絲探究導體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

①通過兩根電阻絲的串聯相當于改變電阻絲的長度

②通過兩根電阻絲的并聯相當于改變電阻絲的橫截面積

9.實驗結論:導體電阻的大小取決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和溫度

實驗二十三探究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

常考點

1.畫電路圖或補充實物電路圖。

2連接或改接實物圖:電壓表并聯在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待測電阻兩端滑動變阻器接人上一下

3.電流表、電壓表讀數。

4.控制變量法的應用:控控制電壓不變,探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的關系。

5.電路故障判斷

故障類型

①短路:電路被短路部分有電流通過(電流表有示數)被短路兩點之間沒有電壓(電壓表無示數)②斷路:電路斷路部分沒有電流通過(電流表無示數)斷路兩點之間有電壓,斷路同側導線兩點無電壓電路故障分析思路

①認真審題,判斷電路各元件連接方式,明确電流表、電壓表測量的元件,各開關控制的元件。②根據故障現象分析有無電流,得出電路是短路還是斷路。③根據電表示數變化分析找出故障位置。★利用電流表、電壓表判斷電路故障★(1)電流表示數正常而電壓表無示數“電流表示數正常”表明電流表所在電路為通路,“電壓表無示數”表明無電流通過電壓表。

故障原因可能是:①電壓表損壞;②電壓表接觸不良;③與電壓表并聯的用電器短路。(一定不是斷路)(2)電壓表有示數而電流表無示數或(電壓表示數增加,電流表幾乎為零;電壓表示數為電源電壓,電流表為零)“電壓表有示數”表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電流表無示數”說明沒有或幾乎沒有電流流過電流表。故障原因可能是:①電流表短路;②和電壓表并聯的用電器斷路;(一定不是電路短路)(3)電流表電壓表均無示數“兩表均無示數”表明無電流通過兩表,除了兩表同時短路外,可能是幹路斷路導緻無電流。

6.滑動變阻器的作用:保護電路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電流與電壓的關系)使電阻兩端電壓保持不變(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

7.更換阻值較大或較小電阻後,滑片移動方向的判斷:更換阻值較大(或較小)電阻後,電路中的總電阻變大(變小),電路中的電流變小(變大),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變小(變大),電阻兩端的電壓變大(變小),為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應減小(增大)電路中的電流,增大(減小)滑動變阻器接人電路的電阻,來确定滑片的移動方向。

8.移動滑片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避免偶然誤差,得出普遍規律。

9.圖象、表格數據分析。(有電壓無電流斷路,有電流無電壓短路)

10.歐姆定律的相關計算

11.電功率的相關計算。

12.實驗注意事項:實驗前開關斷開,滑動變阻器滑片在最大處等。

13.不能用小燈泡替換定值電阻原因:燈絲的電阻随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實驗結論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在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實驗二十四“伏安法”測測電阻

常考點

1.實驗原理:R=U/I

2.電路圖。

3.連接實物圖:①開關斷開;②電流表、電壓表量程選擇;③電流表、電壓表接法;④滑動變阻器接法。

4.閉合開關前,将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調至最大:保護電路。

5.滑動變阻器的作用:①調節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6.電壓表、電流表的讀數。

7.實驗步驟的補充。

8.電路故障分析。

9.動态電路分析。

10.實驗數據或實驗l-U的圖象分析,實驗數據記錄表的設計。

11電阻值的計算或待測電阻表達式。

12.溫度對小燈泡電阻的影響:小燈泡的電阻随着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電阻不是定值不用多次測量。

13.多次測量的目的:減小誤差。

14.測電阻的特殊方法。

實驗二十五探究電流熱效應的影響因因素

命題點

1.被加熱的液體通常選用比熱容小的物質,且為同種物質且質量、初溫均相同

2.轉換法:電阻絲産生電熱通過用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或溫度計的示數反映

3.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①探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控制電阻絲阻值和時間相同,改變通過電熱絲的電流大小

②探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控制通過電阻絲的電流和時間相同,選擇兩個不同阻值電阻

③探究電熱與時間的關系:控制電阻絲阻值和通過電阻絲的電流相同,改變通電時間

4.焦耳定律的計算及電流熱效應的應用

5.實驗結論:

導體産生的電熱與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有關①在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通過電阻的電流越大,産生的熱量越多;②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電阻越大,産生的熱量越多;③在電阻和通過電阻的電流相同的情況下,通電時間越長,産生的熱量越多

實驗二十六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常考點

1.實驗原理:P=UI

2畫電路圖

3實驗器材的選取(重在考查滑動動變阻阻器的選取

4.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5.連接電路時注意事項:①開關斷開;(2)電壓表、電流表使用規則;③滑動變阻器的接法。

6.閉合開關前,将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處。

7.滑動變阻器的作用:①調節小燈泡兩端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8.實驗操作步驟的補充和設計,測量時眼睛要觀察電壓表。

9.滑動變阻器的調節當電壓表的實數小于額定電壓時,減小滑動變阻器的電阻小燈泡才可以正常發光。

10.實驗數據或U-圖象的分析。

11.電路故障分析,閉合開關後小燈泡不亮,不一定是小燈泡斷路還可能是由于滑動變阻器連最大阻值,導緻電路中入了的電流很小,小燈泡無法發光。

12.電功率的計算。額定功率的計算不能求平均值。

13.小燈泡電阻的計算。

14燈泡的亮度與實際功率的關系

15.實驗誤差的分析。

16多次測量的目的:研究小燈泡實際電率與電壓的關系,以及實際功率越大小燈泡越亮。

17燈泡的電流和電壓不成正比的原因:燈絲的電阻随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實驗二十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的因素

命題點

1.電磁鐵磁性強明的判斷(轉接法):通過比較電磁鐵吸引鐵釘的數目多少來反映磁性的強弱

2.控制變量法的應用:(1)控制制線圈匝數不變,比較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即選擇一個電磁鐵進行實驗,且理解實驗中選用滑動變阻器的目的(2)控制電流不變,比較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的關系要選擇匝數不同的電磁鐵串聯進行實驗

3.電磁鐵N、S極的判斷

4.實驗結論:線周匝數一定時,通人電流越大,電磁鐵的磁性越強: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匝數越多的線圈電磁鐵的磁性越強

實驗二十八探究在什麼情況下磁可以生電

常考點

1.實驗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

2.靈敏電流計不需要正進負出的原因:零刻度在正中間,向左向右都可以偏轉。

3.産生感應電流的條件:①電路必須閉合;②導體必須做切磁感線運動。

4.“切割”"磁感線的認識:導線運動方向與磁感線方向有夾角

5.影響感應電流大小的因素:①磁場的強弱;②切制磁感線運動的快慢。

6.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①磁感線的方向;②導體的運動方向。

7.安培定則的應用判斷電源的正負極電流或導體棒受力方向。

8.轉換法的應用:觀察電流計的指針是否偏轉判斷電路中是否産生感應電流。

9.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磁場方方向的關系控制導體運運動方向不變,改變磁場方向。

(2)探究感應電流方向與導體運動方向的關系:控制磁場方向不變,改變導體運動方向。

(3)探究感應電流大與磁場強弱體切制磁感線運運動的速的關系:控制導磁場強弱度不變改變蹄形磁鐵的磁場的強弱。

(4)探究感應電流大小與導的關系:控制磁場不變體切磁感線運動快假動的速度大改變導體制割磁感線運動的速度大小。

10.實驗現象分析及處理方法

(1)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電流計不偏轉的原因:沒有感應電流産生或産生的感應電流很小

(2)要使電流計偏轉明顯可采取的措施:換磁性更強的磁鐵、加快導體切割磁感線的速度、增加磁場強度等。

11.本實驗與“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實驗裝置的不同點本實驗将機能轉化為電能,電路不需電源

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實驗将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電路需要電源

12.電磁應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發電機、動圈式話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