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論文造假主角?據新華社北京電 美國《科學》雜志近期發布調查報道指出,阿爾茨海默病領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論文涉嫌造假,威脅到主流理論“β澱粉樣蛋白沉積(Aβ)”,可能對研究方向及新藥研發産生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阿爾茨海默病論文造假主角?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據新華社北京電 美國《科學》雜志近期發布調查報道指出,阿爾茨海默病領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論文涉嫌造假,威脅到主流理論“β澱粉樣蛋白沉積(Aβ)”,可能對研究方向及新藥研發産生影響。
疑似造假
多年來,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主要基于最被認可的“假說”——β澱粉樣蛋白沉積。腦部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可能引發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神經遞質紊亂以及氧化應激等系列反應,導緻神經元受損,繼而癡呆。而阻止β澱粉樣蛋白沉積被認為是最可靠的治療策略。但幾十年來,數以百計以β澱粉樣蛋白為靶向療法的臨床試驗以失敗告終,越來越多科研人員開始懷疑該假說。
直到200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西爾萬·萊内在英國《自然》雜志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在小鼠模型中直接證明β澱粉樣蛋白的亞型Aβ*56具有神經毒性,會導緻小鼠癡呆,這相當于重新給β澱粉樣蛋白假說注入“強心針”,當時《自然》評論稱Aβ*56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頭号嫌疑人”。
這正是此次被懷疑造假的論文,發現疑點的是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神經學家馬修·施拉格。2021年,施拉格意外發現萊内的多篇論文圖像有問題,多數論文都與Aβ*56有關,包括在《自然》發表的論文。
施拉格将發現發給《科學》,随後《科學》開展了為期6個月的調查,證據強烈支持施拉格的懷疑。獨立圖像分析師和一些頂級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應《科學》要求審查了這些圖像,一緻認為萊内論文中有幾十張圖片可能存在問題。
不過,目前對于論文是否确認造假,尚未蓋棺論定。《科學》說,需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完整、未經發表的圖像和原始數據來辨别。明尼蘇達大學也在審查萊内研究的争議點,或許将耗時數年。
争議難消
《科學》稱,施拉格的發現可能威脅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主要理論,統計顯示,該論文引用數已超過2300次。據報道,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本财年已在β澱粉樣蛋白相關項目上花費了約16億美元,約占其阿爾茨海默病研究總資金的一半。
不過,記者采訪的一些神經科學專家說,這篇被質疑的論文尚不能撼動β澱粉樣蛋白假說目前的主流地位。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李延峰告訴記者,即便論文确認造假,對相關研究影響也有限。目前,學術界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緻病機理的主流結論還是β澱粉樣蛋白假說,β澱粉樣蛋白沉積依然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标志,是觸發神經變性的病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王程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科學史視角看,很多科學發現都是從假說開始的,假說不斷提出、被證實或證僞,是科學進展必不可少的自然過程。方向的轉化也是很緩慢的,特别是一些‘開腦洞’的假說,不會因為一兩個實驗有問題就輕易被否定掉。”
研發黑洞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一直是藥企研發“黑洞”,幾十年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研發主要圍繞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沉積展開。然而,近年來靶向這兩個靶點的藥物臨床試驗鮮有成功,導緻“壟斷”該領域近30年的β澱粉樣蛋白假說面臨越來越多質疑。
美國藥物研究機構和制藥廠商協會的報告顯示,1998年至2017年,共146項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臨床試驗失敗。丘志海說,很多藥物研發存在争議,主要是由于療效不明确,可能的原因包括:第一,對阿爾茨海默病理解不夠,靶點不對;第二,缺乏很好的動物模型,無法在臨床前對藥物作用進行充分試驗。
不過專家認為,在争議中前行的阿爾茨海默病新藥研發,新靶點和新希望正不斷出現,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