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遊嶽陽樓記表現情感的句子

遊嶽陽樓記表現情感的句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4:35:44

遊嶽陽樓記表現情感的句子(文誠心聲行堪世範)1

範仲淹

《嶽陽樓記》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傳世名作,令人百讀不厭,曆久彌香。文章寫于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禦史梁堅彈劾滕子京"處理戎事,用度不節",滕子京因而由環慶路(今甘肅環縣、慶陽縣一帶)都部署兼慶州(慶陽縣)知州貶為嶽州(嶽陽縣)知州。過了兩年,重修嶽陽樓。時範仲淹也因改革遭貶鄧州。滕子京與範仲淹同年考取進士,政治見解一緻,兩人關系友好,往來密切,且又都宦海失意。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後,約請範仲淹"作文以記之"。于是,就誕生了這篇使人千古傳誦、蕩氣回腸的《嶽陽樓記》。

文章名為"記", 但寫法卻有不同。記嶽陽樓重修很簡略,對樓的沿革根本沒提,主要通過樓的所在形勝說到登樓人的不同心情,最後歸結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懷,從而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趣、懷抱和胸襟。所有叙說和描寫都為此二語張目,最後沉澱出這擲地有聲的肺腑之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品格,正是我們華夏民族精英的人生境界。

文章開篇叙述事情的緣起。"慶曆四年春"起筆點明時間,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谪守",暗寓對仕途坎坷的感慨,為後文抒情鋪墊。一個"越"字,既點明時間推移,也暗含時間之短,然後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如此才俊,卻遭"谪守",無褒貶語而褒貶自見。接着一個"乃"字聯結上下,說明因果,引出重修嶽陽樓和作"記"之事,言簡意明,含而不露。這一段是全文的引言。

第二段,概括叙述嶽陽"勝狀",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觀賞時的情緒變化。嶽陽古稱巴陵,位于洞庭湖與長江彙合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沖。嶽陽樓在今湖南嶽陽市,下臨洞庭湖。登樓遠望,洞庭勝景,盡收眼底。文章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範圍。"銜遠山,吞長江",僅六字,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壯闊;"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概說變化。緊接着用"前人之述備矣"作結,意思是不必作更多的描繪。然後宕開一筆,用一個"然"字轉到寫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北通""南極"說明位置重要,所以"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想到這些"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差别,開出下面兩段。這一段,略寫,是過渡。

第三和第四兩段并行,緊承上文"得無異乎"的"異"字。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湧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這是一個引發議論的詞,表明乃是虛拟,而這種虛拟又是對無數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作者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叙。淫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霏霏"、"怒号"、"排空"狀寫環境惡劣程度。這種惡劣的環境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嶽藏形,也使商旅不能趕路,到了傍晚,暮色沉沉,漆黑一片,再加"虎嘯猿啼",此際"登樓","滿目蕭然",怎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生"去國懷鄉"之思、"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這一段寫"覽物"而悲,景暗,心暗,乾坤暗。

第四段用"至若"領起,與"若夫"呼應,緊縮了兩段的時空距離。下面的描寫,展現了一幅春光明媚,萬類自由生長的歡愉畫面。文章從湖面的平靜寫起,魚歡鳥翔,蘭芷飄香,皓月、漁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和景明、水天一色的良辰美景,盎然着生機和活力。此時"登樓",則"心曠神怡",頓生豪情滿懷,"寵辱皆忘",喜不自禁。這一段寫"覽物"而喜,景明,心明,日月明。

這兩段詳寫,句式、節奏大體一緻。作者選取典型的景物,抓住其特征,運用具有質感的語言,進行生動的描繪,情融景中。不過,其中也有變奏。"而或"一句,不僅語言形式有所不同,意境也遞進一層。

第五段是全文的重心,借"古仁人之心"抒自己懷抱。文章以"嗟夫"振起,在列舉了上述悲喜兩種情感境界後,突然筆調一轉,唱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己悲喜雖然也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則人生一以貫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孔子所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論語·裡仁》)。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渝,"進亦憂,退亦憂"。作者就此拟出一問一答,"然則何時而樂耶?"假古聖立言,作出了響徹雲霄的回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曲終奏雅,作文明志。"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高歌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

自古以來,為樓寫記多難脫俗,一篇《嶽陽樓記》卻如春風拂面。不足四百字的短文,叙事、寫景、論理融為一爐,交相輝映,了無痕迹。叙事,扼要清晰;寫景,變幻莫測;論理,警策世人。嶽陽樓的幾落幾起,洞庭湖的波息波興,與人世間的宦海風濤、人生旅途何其相似。範仲淹雖身處逆境,卻心懷天下,他登臨巍巍嶽陽樓,放眼粼粼洞庭湖,吟唱出橫亘古今的絕響,"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的結構層次非常清楚。首尾兩段,簡單交待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和時間。正文部分,寫景書懷。先略寫洞庭的波瀾壯闊,萬千氣象,用"前人之述備矣"戛然收住,轉入寫洞庭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然後緊緊圍繞"遷客騷人""覽物之情"的"異",用兩段筆墨,寫其悲喜。這一悲一喜之"異",形"異"而實"同",都是随物悲喜,因己憂樂。情感因外界條件不同而不同,心境随個人境遇變化而變化。由此翻出"古仁人之心"真正的"異":先憂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自己的政治懷抱。《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嶽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将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隻是翻出後文憂樂一段正論。"

《嶽陽樓記》的語言骈散結合,含蓄婉轉。文章字面突出一個"異"字,精神卻貫穿一個"憂"字。滕子京這樣兩年就可以使自己治理的地區"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之英才,卻"谪守"巴陵郡,朝廷的用人制度不堪憂嗎?範仲淹同樣也是"處江湖之遠"的"遷客",他所說的"古仁人之心","進亦憂,退亦憂",正是他夫子自道。

據史料記載,滕子京函請範仲淹作記,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并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但《嶽陽樓記》卻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将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擴大了文章的境界。滕子京被貶嶽州後,"憤郁頗見辭色",别人慶賀嶽陽樓将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隻待憑欄大恸數場。"可見他的情緒極為低落。範仲淹借作記表達懷抱,也有與滕子京共勉之意,鼓勵滕子京要"不以己悲"而心憂天下,這才是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文章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骈偶短句,辭采華茂,節奏和諧,句式齊整而又富有變化,有些句子還押韻,讀起來音韻铿锵,具有音樂的美感。

遊嶽陽樓記表現情感的句子(文誠心聲行堪世範)2

範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嶽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範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這一誓言。例如,天聖七年(1029),30歲的範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谏的秘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勸止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後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後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後正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範仲淹也因此被貶。景祐三年(1036),範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範仲淹宦海沉浮幾十年,數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變。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殓,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這就是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