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發行的第一首個人成名代表作,出道即巅峰。
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駱賓王為啥要詠“鵝”?
看過我之前寫的有關駱賓王的系列的文章,你肯定會反駁:客人讓他寫的啊!
如果換個角度問:客人為啥讓駱賓王寫一首描寫鵝的詩呢?
要想解開這個疑惑,我們必須先了解鵝在唐朝的地位。
一、古人婚姻的使者
鵝作為提親的聘禮,說來話長,long long ago,有一個朝代叫周朝。
周朝時,男方向女方提親時要送一隻“大雁”作為聘禮,這種禮儀也被稱作“奠雁”。
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
——孔子《儀禮·聘禮》
用雁為摯者,取其順陰陽往來。
——孔子《儀禮·土昏禮》
周制,婚禮下達,納采用雁。
——唐 杜佑《通典·禮典》
在古人眼中大雁一生隻有一個伴侶,是最重感情的鳥類之一,象征着白頭偕老。
元好問曾寫過一首《摸魚兒·雁丘詞》,贊美大雁“生死相許”的美好品質。自金庸先生《神雕俠侶》一書面世後,這首《摸魚兒·雁丘詞》不知感動過多少癡情兒女......
周朝人送出的都是貨真價實的大雁,可惜到了唐朝,别說雁過拔毛了,就是見一眼真的大雁都很難,物以稀為貴,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如果一定要固守之前的禮節,恐怕唐朝的男人們要集體打光棍了!
既然一雁難求,那就找一個差不多的平價替代品吧,這時大唐男人們的眼光齊刷刷地落在了家鵝的身上,鵝順理成章地升級為A貨(中國的鵝本來就是由野雁馴化而來的)。
唐朝舉國上下刮起了養鵝之風,并且不是一隻兩隻的養,而是一群一群的養。
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
——唐 姚合《揚州春詞三首》
吃飯,睡覺和溜鵝,成了大唐人民的生活标配。
在這場“全民養鵝”的社會運動下,你不養幾隻鵝都不敢說自己是唐朝人。
南宋 魯宗貴(傳) 鵝圖
就連皇宮貴族之間送禮也少不了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收到了一隻24K純金打造的限量版大金鵝。唐太宗無比喜愛這隻大金鵝,經過一番仔細詢問後,才知道這是女婿松贊幹布補送的聘禮。
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那麼問題來了,唐朝結婚送鵝,養上一兩隻不就得了,幹嘛非得養那麼多鵝啊?
二、發家緻富的幫手
養鵝成風的背後隐藏着一個驚天秘密——養鵝,可以發家緻富!
難道是把鵝養大了,做成鐵鍋炖大鵝、烤鵝、鹽水鵝、蔥炒鵝腸......靠賣鵝肉成就輝煌的人生?
發家緻富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如果能躺着發财,誰還會跑去辛苦打工,這對于唐朝人來說也不例外。
當時的唐朝人除了務農經商之外,還找到了一個賺錢的捷徑——挖黃金。
在唐朝想要找到黃金(必須是合法來源),隻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帶上工具自己去挖,這種工作特别辛苦,收獲也不大,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
第二種方法就是淘金,把河床中的淤泥打撈出來,仔細淘洗出裡面的天然金沙。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唐 劉禹錫《浪淘沙》節選剛開始大家還辛辛苦苦下河去淘金,後來有人偶然發現大鵝的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金沙(因為鵝喜歡到河邊遊泳吞食砂土,來幫助消化),這一發家緻富的捷徑不胫而走,于是大家一擁而上争着去做“鏟屎官”,畢竟鏟屎要比淘洗金沙輕松便捷,無數人憑着鏟鵝屎,淘洗煉制黃金,走上了發家緻富的道路!
宋 佚名 秋渚文禽圖
從此養鵝淘金在唐朝蔚然成風,甚至在官府中還成立了專門的部門,招聘官署奴婢專門負責照顧大鵝的飲食起居!
婦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餘無能,鹹隸司農。
——《唐六典·刑部都官》
五嶺内富州、賓州、澄州、涪縣,江溪河皆産金。居人多養鵝鴨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兩或半兩,有經日不獲一星者,其金夜明……
——劉恂《嶺表錄異》
鵝真是個好寶貝,它不僅能幫着讨老婆,還能發家緻富,甚至有時候還能用它改善一下夥食。
唐代是詩歌繁榮鼎盛的時代,也是家鵝最得寵的時代。養鵝不僅成為唐朝成功人士的标配,還深受許多文人的喜愛。
駱賓王家裡也曾經是一個養鵝大戶,鵝并沒有使駱家發财緻富,卻讓駱賓王寫出了一首流傳千載的《詠鵝》,也算是鵝對駱家的一大貢獻吧。
三、看家護院的門神
鵝的攻擊性極強,神擋啄神,佛擋咬佛,堪稱家禽界的扛把子,有些地方還用鵝代替狗,看家護院。
小時候在鄉村長大的小夥伴們一定知道,狗可以惹,鵝千萬不能惹......
“鵝”字的本義有勇猛、獨立之意。
《康熙字典》說:“長脰(dòu)善鳴,峩(峨)首似傲,故曰鵝。”“鵝”字是會意兼形聲。“我”本義為“執戈之人”,既是勇猛的人,也是标志性的人、大人。“鵝”即表示“執戈之鳥”,即勇猛的、守衛的大鳥。
鵝自帶武器,幫你看家護院,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丢作業了。
大家都聽說過鬥雞,鬥牛,其實魏晉時士族們還有鬥鵝的活動。
為什麼鵝具有這麼強的戰鬥力(攻擊性)呢?除了鵝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之外,還和它的眼球構造有關,據說在鵝的眼裡,所有生物看起來都比自己小,所以天不怕地不怕,跟平頭哥蜜獾有一拼。
四、文學中鵝的意象
“鵝”進入詩文成為一個固定的意象,主要歸功于王羲之。
王羲之非常喜歡鵝,他認為養鵝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從鵝的動作中領悟書法的道理。
宋末元初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據《晉書·王羲之傳》等多種古籍記載,會稽有一個老太太養了一隻鵝,這隻鵝叫聲非常好聽。王羲之知道後,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悅,就帶着一幫親朋好友,駕着馬車,組團去欣賞這隻聞名會稽的大鵝。由于出行動靜太大,連養鵝的老太太都知道王羲之要來家裡看鵝。這可愁壞了老太太,拿什麼招待王羲之呢?幹脆就拿這隻鵝招待王羲之吧。等王羲之到來時,這隻鵝早就被殺掉煮熟了,王羲之為此感歎惋惜了好幾天。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為了拿到偶像王羲之的墨寶,策劃了一個十分周密的方案:他養了一群很好的鵝,故意放出消息,說自己的鵝如何如何好。王羲之知道了,就乘船去觀看,一見傾心,想把這些鵝全部買走。可道士不幹,說如果王羲之願意幫他抄寫一份《黃庭經》,就打算把這群鵝全部送給他。王羲之本來并不輕易替人抄經,看在這群鵝的份上,還是欣然提筆。之後就把這些鵝裝在籠子裡,非常快活地帶回了家。
王羲之愛鵝,被載入史冊,廣為流傳,“鵝”即成為一個文人的共同意象。
後人曾經把鵝稱為“右軍”,後世詩人寫到鵝,大都離不開王羲之“黃庭換鵝”的典故。
清 陳洪绶 《羲之愛鵝圖》
唐代詩人李白把“黃庭換鵝”的故事寫成了詩歌:
右軍本清真,潇灑出風塵。
山陰遇羽客,愛此好鵝賓。
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
書罷籠鵝去,何曾别主人。
——唐 李白《王右軍》
杜甫善書法,也很愛鵝,也寫過一首有關鵝的詩:
房相西亭鵝一群,
眠沙泛浦白于雲。
鳳凰池上應回首,
為報籠随王右軍。
——唐 杜甫《得房公池鵝》
鵝的身份看似普通,然而它在文人墨客眼中卻有着非凡的意義:
鵝羽毛潔白,無一雜毛,正如人品,不可玷污。
鵝昂首挺立,不與人媚,正如人格,獨立自由。
鵝悠遊水上,姿态優雅,正如隐士,潇灑不俗。
鵝體大鳴亢,勇猛頑強,正如君子,大勇無懼。
鵝正是文人雅士所追慕的人格象征,因此,聽其鳴,觀其态,賞其色,得其神,怎不令人歡喜羨慕?
鵝去掉右邊的“鳥”,不就是“我”麼,鵝的品格不就是人的品格麼?
封面圖片:宋末元初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文章圖片: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