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上午9時,這是一個将永遠載入史冊的時刻。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衆人屏氣凝神,默默注視着發射塔架上的長征二号F火箭。
五,四,三,二,一!
随着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噴着橘紅色火焰的火箭沖天而起,将“神舟五号”航天飛船送上了太空。
作為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中搭載的唯一一名航天員楊利偉,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航天英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作為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中國人,在光輝和榮耀的背後,18年前的那段旅程可以說是無比驚險,眼隐藏着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危險。
英雄的成長經曆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遼甯省綏中縣綏中鎮。
這是一個靠近海邊的小鎮,小時候的楊利偉常常在海邊看着那些展翅高飛的海鳥,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飛上藍天該多好呀。
楊利偉小時候看過一場電影叫做《鐵道遊擊隊》,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楊利偉有了一個夢想:他想要做一名火車司機。
後來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們到部隊中去慰問演出,楊利偉參加了一個叫做《小小飛行員》的舞蹈演出。
演出結束後,小朋友們應邀前往參觀機場,在那裡,楊利偉看見了起起落落的飛機,看見了神氣的飛行員。
從那個時候開始,楊利偉又多了一個夢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飛行員。
1983年,楊利偉正在讀高三,當年6月,他得知一個令他興奮的消息,空軍招飛人員來到學校選拔飛行員。
這樣的機會他當然不會錯過,立刻就沖到了報名處報名。
飛行員選拔的要求十分嚴格,但是楊利偉依然憑借自己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的素質,通過選拔,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成為了一名準飛行員。
大學畢業後,楊利偉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空軍飛行員。
1988年,也就是他畢業的第二年,楊利偉可說是雙喜臨門:既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産黨員,又被提拔為空軍中尉軍銜。
在空軍部隊服役期間,楊利偉一直兢兢業業,他從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緻力于提升自己各方面技能和思想認識。
他展現出了極為優異的專業技術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在一次飛行訓練中遭遇了空中停車,而他憑借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
1992年的一天,楊利偉正在新疆執行飛行訓練任務,突然,飛機的一個發動機出現故障,停止運作。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楊利偉冷靜理智地做出了堪稱教科書般的應急操作。
他掌握操縱杆、緩慢收了油門,駕駛着隻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路攀升,飛機一路越過天山山脈,向機場飛去。
就在快要到達跑道時,另一個發動機也發生故障“罷工”了,他果斷放下起落架,失去動力的戰機順利降落在跑道上。
因為成功地解決了這場危機,楊利偉被記了一次三等功。
成為航天員1995年,1995年中央軍委批複從現役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盡管現役飛行員是最接近航天員的一個職業,但兩者間依然有許多不同之處。
在楊利偉之前,中國并沒有載人航天的經驗,在很多知識和經驗上都是一片空白。
所以對航天員的要求也就特别的高,當時在空軍部隊中約有1500人符合基本要求,經過幾輪篩選後,這個人數降到了60人。這一篩選過程十分嚴苛,時間跨度也比較長。
1997年4月,楊利偉在臨床醫學、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質的測試中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成為了一名預備航天員。
此後又是一輪訓練和選拔,終于在1998年1月,楊利偉成為了14名中國航天員中的一位。
這并不意味着馬上就能進入太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還在緊鑼密鼓地進展,航天員們也有更多更新的知識要學習。
2003年7月組織上又一次開展了對航天員們的評估工作,楊利偉在此次評估中被評為三級航天員,已經可以獨立完成航天任務。
而這一任務很快就到來,同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5号順利進入太空。
太空中的危機現在說“順利”,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楊利偉搭乘的神舟5号完成了太空任務,安全返回。
但實際上在這趟旅程中,楊利偉遭遇了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危險和意外。
第一個危險時刻就發生在升空後不久,在火箭升空時,人體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常人難以忍受,受過嚴苛訓練的宇航員在訓練時早已經曆過無數次。
然而,威脅着楊利偉生命的是另一種反應:共振。
這是由于火箭和飛船的劇烈抖動所導緻,人體對10赫茲(Hz)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這種頻率的振動會讓人的内髒産生共振。
随着共振不斷變化,楊利偉感覺五髒六腑都要被震碎了。
他處于忍耐的臨界點,甚至一度覺得自己就要死了,但是他隻能憑借堅定的意志咬牙忍住。
當他遭遇共振現象時,地面控制中心的人無法得知他的具體情況,隻能看到一個定格的畫面,所有人都無比擔心,直到他眨了一下眼睛人們才安下心來。
當楊利偉完成任務回到地面後,也曾經看到過當時的實時錄像,他仍能感受到當時的驚心動魄。
當時的楊利偉以為這是飛船起飛的必經過程,但其實這并不正常。
後來經過技術改進,共振的現象在“神舟六号”飛行時得到了很大改善,再往後的飛船就再也沒有這種問題。
這大概就是“前人植樹後人乘涼”吧。
不過“共振”并不是最大的困境和難題,在楊利偉遇到的所有問題中,最讓人費解的是在太空中,從船艙外傳來了類似于“敲門聲”的咚咚聲。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不少人甚至因此腦洞大開,難道是有外星人嗎?
首先要強調一點,人類科技發展至今并未發現外星生命,普遍流傳于民間的許多“外星人”事件和故事并未得到最終确認,所以這一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麼當時楊利偉聽到的敲門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準确地說這是一種不明狀況的敲擊聲。據楊利偉自己描述:
這個聲音是突然出現的,并不是一直響,而是一陣一陣的,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毫無規律,說不準什麼時候就響幾聲。既不是外面傳進來的聲音,也不是飛船裡面的聲音,仿佛誰在外面敲飛船的船體。很難準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當當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頭錘子敲鐵桶,咚咚……咚咚……
這實在是太過離譜了,因此在第一次聽到這種聲音的時候,楊利偉也吓了一跳,随後每當這種聲音響起,他就會留意一下,想要找到其中的線索,但是并未有所發現。
楊利偉也曾經仔細辨别過聲音來源,但是這聲音聽起來既不像船艙外的聲音,也不是飛船内部的聲音。
整體感覺好像在飛船外部有誰在敲打船體,這種聲音并不清脆,也不刺耳,就像用木頭錘子敲打鐵桶一樣。
楊利偉擔心這是飛船出現了什麼故障,所以曾仔仔細細地檢查過,但是飛船運行一直保持正常狀态。
這是中國航天員第一次上太空,楊利偉生怕出現什麼意外,或者是有什麼問題是自己沒有留意到的,所以每次聽見這種不明敲擊聲的時候,他都會趴到舷窗那裡四處找尋,想要看看有沒有線索,但最終他一無所獲。
在回到地面後,楊利偉向上級報告了這一現象。
人們當然要調查研究這個神秘聲音到底從何而來,首先要做的是,确認這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
技術人員根據楊利偉的描述,用各種方法模拟這種敲擊聲,然後再将之錄下來放給楊利偉聽。楊利偉嘗試過許多次,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他記憶中的那種聲音。
此後持續一年多,楊利偉都和研究人員一起想要找尋這種聲音的來源,但也沒有結果。
後來,我國又發射了“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楊利偉作為中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人,将自己所有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告訴後輩,當然他也提到了這種聲音。
他告訴航天員們,如果聽見了類似的聲音千萬不要慌張,也不用害怕,這應該是一種正常現象。
楊利偉是在2003年飛上了太空,距現在已經過去了18年,在此期間,中國不但有别的航天員飛上太空,而且還建立起了空間站。
載人航天的項目計劃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國探索太空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大。
那麼,當年楊利偉遇到的這個問題,現在能否解釋了呢?
為何會有詭異的“敲門”聲有很多人就這件事提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在向地球文明傳達一些信息。
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飛船出現了某種不為人知的故障,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有太空垃圾撞上了飛船。
工作人員也沒有放棄研究這種聲音的來源。
其實這種狀況并非隻有楊利偉遇見過,其他國家的宇航員也曾經在不同時期聽到過類似奇怪的聲音。
1969年5月,美國的阿波羅10号正在執行航空任務,三位宇航員同時聽到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嘯叫聲,這種聲音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
後來,阿波羅11号的宇航員和卡西尼号探測器都曾經記錄下了太空中某種奇怪的聲音,還為此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外星人的敲門聲”。
在楊利偉進入太空後,中國又進行過幾次載人航天任務,其中有兩次執行任務的宇航員,也表示曾聽到過類似的聲音。
不過由于在此之前楊利偉曾經告訴過他們可能遭遇這種情況,所以航天員們也早已有了心理準備,不會覺得過于恐慌。
那麼在太空中傳來的這些聲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目前關于這些聲音的來源主要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看法是,飛船在進入太空後,由于飛行時會遇到劇烈變化的外部溫度,所以船體會出現收縮或者膨脹,而這種收縮或者膨脹就會導緻飛船外殼發出一些聲音。
另一種看法也與溫度有關,不過是與飛船艙室内部溫度變化有關,人們認為當飛船内部産生溫度變化時,艙内艙外的壓力差距也會産生變化,這種壓力差就有可能讓艙體内壁的材料輕微變形并且發出聽起來像敲門的聲音。
“月宮一号”的總設計師劉紅就傾向于第二種解釋。
她提到,在2013年10月19日到2014年1月23日系統的啟動實驗期間,實驗人員就在艙内聽到了與上面描述類似的咚、咚敲擊聲。
終于在13年後的2016年,最後經過分析,大家發現是艙體内壁材料在艙内壓力變化時發生微小變形所産生的聲音。
月宮一号是密閉艙室,艙室内的溫度為了适宜人生活,是在21-25 ℃之間變化的。在溫度變化的過程中,氣壓也會随之變化。
這樣一來,艙室内外的氣壓差就會跟着變化,艙體内壁的材料就會發生形變,從而發出咚咚的響聲, 聽上去類似外面有木頭錘子敲在艙門上面的感覺。
劉紅總設計師表示,我方實驗人員在與俄羅斯同行交流中獲得的信息也證實了這一點。在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在做BIOS-3系統實驗時,也聽到了類似的聲音,後來确定了是壓力變化導緻的變形所發出的聲音。
事實上,出現這樣的聲音,不僅不用擔心艙室的安全問題,反倒還從側面說明了艙室的氣密性很高。
說起來由于溫度變化而讓物體變形甚至産生聲音,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
可能很多人都曾經聽到過,家裡的家具會在某些時候發出輕微的“咔啦”的聲音,特别是一些老式實木家具,這種現象就是由于周圍環境的溫度變化所導緻。
航天飛船,幾乎是人類最高科技水平的體現,雖然不能說是已經完美無缺,但是在設計艙體時是考慮了溫度變化的因素的,在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上還是很可靠的。
“航天英雄”楊利偉真正在太空中待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就在這短短的20多個小時内,他遭遇了數次危險。
比如在楊利偉踏上回程時,飛船的船艙與大氣層發生了巨大的摩擦,産生的巨大熱量舷窗外面燒得通紅。緊接着飛船外的防燒蝕層開始脫落,而後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窗外可是1600-1800℃的高溫啊!
楊利偉事後回憶道:“就看着它一格一格的裂,我說不行,舷窗裂了,這還得了嗎,一千多度的溫度要進來,确實是很緊張,真是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楊利偉膽戰心驚,但仍然配合預定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操作步驟。
就在即将降落時,楊利偉還被有棱角的麥克風劃傷了臉部,在當時他出艙的照片上,依然能看見他嘴角的血迹。
不過好在最終還是有驚無險的降落了,全國人民都為此感到無比高興與自豪。
回顧楊利偉的經曆,我們便能發現,要成為一名航天員需要經過重重考驗。
雖然這是一項看起來十分光榮的工作,但是每一個航天員們都要經曆無數艱辛的訓練和學習,在太空中更是要面對許多未知的狀況與恐懼。
楊利偉把自己航天的所有細節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後來者,他所經曆的困難和危險對整個航天事業都是寶貴的經驗,航天工程師們也在方方面面都做出了改進。
後來楊利偉沒能再次進入太空,但是他時至今日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着,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航天事業中,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無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航天英雄!
-完-
參考資料新京報:《一口氣讀完楊利偉的<太空一日>,“驚心動魄”》
果殼網-劉紅:《楊利偉在太空聽到的“敲擊聲”,原因也許找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