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筆膚談》中有言:
“達權者,通達權變也。家計既立,則凡軍中之事,備之周密,已不敗矣。
然欲取勝,猶須見微知著,随機轉移,以通達夫權變,而不可膠弦襲轍也。”
意思是說,一個人隻有懂得通權達變,不拘泥于陳規,才能做到在低谷時見微知著,養精蓄銳,造就強大。
顯然,養精蓄銳既是一種積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從容應變的策略。
有一種格局叫:養精蓄銳。
養精,即保養精氣神,蓄銳,則是積蓄銳氣。
養精蓄銳不是讓你養尊處優,而是要你做到蟄伏隐忍,蓄力并進,伺機而動。
1:弱者逞強,強者示弱
建安年間,曹操手下有一名官員叫楊修。
同時,受到曹操征辟的,還有司馬懿。
實際上,楊修和司馬懿,兩人在才情上難分伯仲,但在為人處世上,雙方之間卻是大有不同之處。
楊修恃才傲慢,走到哪裡都想要賣弄一下自己的學識。
看到塞北進貢給曹操的一盒酥,因為意會到了曹操寫上的“一口酥”即是“一人一口”的意思時,楊修便非常率性地吃了起來。
他以為自己的灑脫率性,是一種真性情的表現,殊不知在三國混戰之際,這樣的性情卻是極為危險的。
最終,楊修的下場便是被生性多疑的曹操處死。
相反,向來習慣了藏鋒守拙的司馬懿,因為個性隐忍,為人低調,而且從不張揚,以至于能夠順利地“通過”曹操三番五次的考驗。
其中就有曆史著名的曹操“三馬拱槽”之夢,從而滋生對司馬懿的猜忌,以及在後來的談話之間,見到了司馬懿具有“狼顧之相”而将其視為心腹之患。
可是,即便如此,司馬懿自始至終都選擇鞏固後方,老實本分,甚至不惜裝傻充愣來打消對自己的顧慮。
誠然,當發覺自身的資源、能力、人脈,甚至是才華都不足以支撐起自己的野心時,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強者示弱。
楊修喜歡“弱者逞強”,自以為是,正是自身自負又自傲地“逞強”個性,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反之,司馬懿一生低調隐忍,韬光隐晦,才能在暗處積聚實力,糊塗做人,以待發展宏圖大志,最終成功地輔佐了曹魏三代帝王。
做人,就是應該做到既有野心,又懂得分寸,忍常人所不能忍。
當他人在鋒芒畢露,光芒萬丈的時候,自己還能做到隐忍地等待時機。
正如《菜根譚》裡講到的那樣: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
顯然,真正有格局的人,從來不怕示弱示軟,他們隻擔心自己胡亂地逞強。
示弱,并非真的懦弱,而是強者主動選擇的一種智慧,一種格局。
2:養成養精蓄銳之術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做人做事,不管在人生哪種階段裡,都需要讓自己有憂患意識,有充分的精神準備,才能讓自己慢慢地積攢雄厚的實力。
然後,才能在突然事件降臨的時候,做到從容應付,不至于陷入困境當中,變得手忙腳亂,束手無策。
古代明太祖朱元璋便是善于運用養精蓄銳之術的人,在攻下徽州時,他的屬下老儒生朱升告訴朱元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聽到了,也聽進去了,于是,他便展開了自己養精蓄銳的計劃。
首先,為了保存實力,于是精心地鞏固後方,統一指揮。其次,大力發展生産,設立營田使,屯田養兵。
最後,朱元璋審時度勢,避實就虛,堅定目标,養精蓄銳,從長計議,最終成功南征北伐,實現統一的目标。
實際上,一個人在羽翼柔弱之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清醒地認知形式,放低姿态,養精蓄銳。
當自身的修為練到了家,能力也得以強大,資源和實力才能降臨于你,而你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成熟的人,自會願意低調謙遜待人,嚴于律己。
如此,方能彰顯一個人的真正格局。
3:忍者無敵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隐忍克制的力量,自然也明白養精蓄銳的格局。
因為隻有平庸無能之輩,才需要嘩衆取寵。
厲害的人,有格局的人,早已在背後不動聲色地打磨自己,沉得住氣,扛得住壓力,也能隐忍而活。
大道至簡,靜水流深,不自以為是,也恃才傲物,隻想要在低調與謙遜的日子裡,攻城略地。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活得清醒,也是活得通透的,甚至是高瞻遠矚,富有遠見和格局的人。
《說苑叢談》裡講道:
“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
當你經曆了一些事情之後就會明白,别人的眼光、評價和議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得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然後,又能夠做到容忍别人強加給自己的恥辱,理性地對待一切,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擁有大格局的人,終究會謀略大局,不貪一時之成敗,不逞一時之快。
人無格局則難以成就大事,事無格局則難以順利壯大。
因此,遇到難題,遭受困境,要懂得隐忍,更要做到養精蓄銳。
如此,方能顧全局而不計小利,規遠大而不圖近功,審時度勢,通觀全局,随機應變,高屋建瓴。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