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鳳凰網風财訊fengcaixun
作者 | 周博通
11月過了不到一半時間,河南的兩家龍頭企業都因為員工的密集“離走”上了熱搜——一家是外來的“和尚”富士康,一家是本土的龍頭建業地産。
前者是蘋果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傳言全世界每生産10台iPhone,就有7台出自富士康的流水線工人之手。而鄭州富士康又相當于這條供應鍊的心髒,蘋果80%的iPhone生産位于鄭州廠區。
富士康的員工出走可以說是主動的。10月中旬開始,富士康在河南鄭州加工廠的員工因對疫情的擔憂,大量離開。
後者建業地産員工的離開則是被動的。
11月14日,“建業集團裁員7000人”的消息在網上流傳。對此,建業地産相關人士對鳳凰網風财訊的回應是,“沒有回應”。
短短四個字沒有否認這版流言的真實性。更加讓人們對這家占據河南房地産銷售10%市場的“地産一哥”生存現狀感到唏噓。
從行業屬性來看,富士康和建業地産頗為相似。如果要用一句簡短的話來描述,那麼對兩家最切合的就是“都是依賴消費者需求起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前者依賴的是手機、後者則是房子。
但他們如今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境遇:在遭遇員工出走後,漩渦中的鄭州富士康旋即啟動招工。打出的廣告上,時薪30元的價格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要知道,對于河南當地的工廠普遍17、8元的時薪來說,30元确實屬于“高薪”。
為了留住人,從10月到現在,鄭州富士康先後公布了三次“出勤激勵加碼方案”。10月19日,出勤補貼從50元一天,提高到100元一天;10月30日提高到200元一天,在最新的一次通告中,出勤補貼提高到400元一天。
河南各地的勞務中介甚至直接到了河南信陽市人社局的招工指标,小的中介要求1周招到100人,大的則是500人起。
相反,此時的建業地産需要通過降薪讓人離開。
網傳内容顯示,部分建業集團員工已接到相關通知,薪資結算及離職日期統一為2022年11月15日;所有緩發工資分兩次支付,2022年12月10日支付50%;2023年1月10日支付50%。
協商離職,原則按照法定補償,補償金支付節奏根據離職協議簽訂日期約定:2022年11月15日(含)前簽訂的,分12個月支付完畢;2022年11月15日至2022年11月20日期間簽訂的,分18個月支付完畢。
這是建業集團在年内傳出的第二次大規模裁員消息。今年2月,網上傳出“河南建業裁員61%,隻剩下400多人”的消息。彼時,建業集團否認了這條消息。
建業集團曾在去年9月發布過一份《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以下簡稱《求援信》),換來的支持是以29%股權,引入河南本地國資公司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但6.88億港元的代價實在難解燃眉之急。
同樣遭遇危機的兩家龍頭進入了完全不同的境地,如果深究,可以總結為——鄭州富士康的問題是企業着急,地方更着急;而建業地産是地方着急,但真正着急的還是企業。
富士康為什麼不急?從兩家企業的财報或許能窺見一點蛛絲馬迹。
作為一家跨國公司,今年9 月富士康營收8223.23億新台币(相當于人民币1850億元),環比增長83.18%,同比去年更是增長40.39%,創曆史新高。
拉長視角,從今年來看。前三季度,富士康總營收4.66萬億新台币(相當于人民币10480億元),同比去年增長了近14%(13.66%),又創了同期新高。
相比之下,建業地産就慘淡多了。
從銷售情況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建業地産合同銷售額為140.4億元,同比減少54.8%;合同銷售面積191.4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52.7%。即使加上尚未公布數據的第三季度,也大緻可以料定建業地産的日子好不到哪裡去。
如果按照243天計算,今年前9個月,富士康每天進賬人民币43億,整整是建業地産的56倍。
建業地産在上面提到的《求援信》中揭開自己業績斷崖式下滑的傷疤,将主要責任歸結為“受水災和疫情沖擊,建業旗下多個項目和業态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根據這份報告,河南水災,建業直接損失超過5億元,間接損失超過50億元,尤其是足球小鎮的道路和設施完全沖毀,同時,部分在建樓盤在洪水中遭受不同程度損壞,工期被拉長。
如果說水災影響是暫時的,疫情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在2021年9月舉行的溝通會上,時任建業地産執行董事、總裁的王俊透露,疫情出現後,鄭州部分區域,商丘、三門峽等市叫停了施工和售樓處運營,即便是沒有叫停,銷售也大打折扣。
同樣身處河南,同樣的水情和疫情并未對富士康産生太大影響。而同期的建業地産則從3.85元一路下跌至0.38元,跌幅近10倍,甚至遠超國内地産同行。
資本市場對富士康的信心一方面建立在其基于蘋果手機的全球銷售基數,另一方面,富士康的全球工廠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即便有一兩個工廠因故關閉,其他的也能硬生生頂上。
換句話說,蘋果公司的全球化給作為其代工廠的富士康也貼上了“跨國”企業的标簽,成為其在這兩年依然保持業績增長的關鍵,也成為其抵禦地域風險的護城河。
反觀建業地産,不僅與“全球化“搭不上邊,甚至沒有真正走出過河南。
自1992年創立建業地産以來,胡葆森和建業地産秉承着“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理想“固守河南”。胡葆森曾在2015年一次公開活動中稱,建業的藍海就是河南這一億人口,“河南那麼多縣市、鄉鎮,你做到死也做不完。”
2017年,建業地産在河南的市場占有率為4.3%,這在地域屬性極強、山頭派别林立的房地産行業已經相當不容易。但胡葆森一鼓作氣,集團向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的滲透使得這項數據在2018年提升至9%。
2020年年中,建業地産在河南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曆史頂峰12%,但到了年底,這個比例下滑到10.8%。
盡管這時建業地産在河南省内市場占有率仍排第一,但緊随其後的碧桂園、恒大,以及本土房企的康橋、正商,與建業的差距在逐漸縮小。
同樣是2020年,建業地産合約銷售額增速放緩、首次出現增收不增利。笃定要在河南幹一輩子的胡葆森,直到這時才不得已向外找新的市場。
憑借着30年的深耕,胡葆森在河南積攢起來雄厚的人脈、資本、口碑,但在這次水情疊加疫情中,與晚來20年的“小字輩”富士康一對比就相形見绌。
富士康每年給鄭州帶來的稅收、就業固然是其中一方面,另一面,全部身家押在河南的建業确實也耗不起了。
其實早在2018年,建業地産就制定走出河南戰略,但是腳步走得委實戰戰兢兢。次年,董事長胡葆森提出以鄭州為原點,以300公裡為半徑,以輕資産模式向外拓展。
1年後,300公裡被擴展至500公裡,這時這個圈才好不容易碰觸到鄭州以外的第二座省會城市——西安,通過全資子公司建業住宅集團收購西安地産商榮華集團過半股權,正式進駐西安。
直到2021年,建業的全國化依然步履維艱。截至去年年底,建業土地儲備建築面積5345萬平方米,河南省内就占到了98.95%。
食材九成以上都是面粉,想炒出一盤西紅柿雞蛋,委實是難為建業了。
2021年6月,在河南建業打造的招牌項目“隻有河南·戲劇幻城”開幕式上,導演王潮歌講了個故事,說有一天,胡葆森給她打電話,要花很多錢幹一件大事,問王潮歌來嗎?王潮歌說:“我比你還憨,我來,走到一半我說你稍等,我再帶1000多個藝術家來,和你一起在麥地打滾。”
王潮歌說,胡葆森是全河南最憨的人,因為沒有人會花60多億元用四年時間在麥地裡建一座城。
然而就是這麼個胡葆森最“拿得出手”的城,在今年5月換了東家。
作為戲劇幻城的操盤方,5月16日,河南建業實景演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發生了股權變更,由河南建業住宅建設有限公司獨資,變更為河南省老家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國資)為大股東。
有人說,胡葆森這一代人有情懷,但多數比較執着,王石禁止萬科多元化,胡葆森固守河南,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迹。
這種情懷和建業地産都已經固化為胡葆森一生的印記,但建業這家公司,或許隻是即将離開的7000人生命中的一個片段,你無法說服所有人去共情,更無法讓他們為了胡葆森的情懷買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