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普遍感到焦慮。表面看,這些焦慮來自壓力,其實很多時候,來自家長的束手無策。面對棘手的問題,如果家長知道該怎麼辦,再大的困難也不會焦慮;而一旦缺乏智慧,再小的問題都會令人焦灼不安。比如對許多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家長來說,孩子可能還沉浸在剛入學的興奮之中,可父母卻開始焦慮了:孩子寫作業時家長究竟需不需要陪?孩子為什麼那麼磨蹭?孩子的缺點為什麼屢教不改?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報周末班?孩子不喜歡老師怎麼辦?如何與老師溝通?……筆者最近讀到一本書《給一年級家長的建議》,能幫助家長解決以上這些困惑。作者郭文紅是一位有着30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她寫這本書與其說是為了解答家長的困惑,不如說是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她深知,如果家長不懂教育,孩子在成長路上會吃很多苦。
坦率地說,現在談家庭教育的書的确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愛”“理解”“尊重”等老生常談的理念上。不是說這些理念不對,恰恰相反,這些理念都涉及教育的本質,但對許多家長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理念,還要有專業的指導。本書作者不是抽象地談愛與尊重,而是依據教育本身的特點與兒童心理發育和發展的規律,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給家長以具體指導。比如,犯錯的孩子總是喜歡說“不是我”,有的家長總認為這是孩子“撒謊”“不誠實”,于是更嚴厲地打罵孩子以糾正其“壞習慣”。
在本書中,郭文紅老師先從生物出發,介紹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然後講到心理學上人“逃離危險”的本能行為,進而分析孩子之所以犯錯後會感到“危險”,根源還是在于家長的教育方式。而要避免孩子犯錯後總是說“不是我”,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在此基礎上,作者給家長提出了四條建議:要有穩定的情緒,對孩子的行為予以積極的解釋,要合理引導孩子的行為,嚴格的規範要求必不可少。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但“科學”并不意味着晦澀難懂,關鍵是怎樣表達和傳播有關的科學。毫無疑問,這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指導手冊蘊含着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乃至行為科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而且文字平易、通俗易懂。
比如,有人問:“兒童為什麼會變得懶惰?”作者先簡要引用了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相關理論,然後用大白話解釋道:“‘懶惰’有可能正是兒童追求卓越的一種方式,因為懶惰的孩子不用承擔别人對自己的期望。在某種程度上,他也不一定要實現這些願望,由于沒有努力,因此我們可能認為他是一種疏忽、懶惰的态度,由此成功地将自己置于聚光燈下,引起父母、老師對其必要的關注——通過懶惰讓自己被别人關注。”作者進一步分析兒童為何變得“懶惰”。她非常簡潔地概括:“無能始于無助,無助加重無能,無能催生懶惰,懶惰掩蓋無能。”在此基礎上,再給家長提出合理而又可行的建議。理念蘊于案例,案例說明理念,既高屋建瓴,又平易近人。所以有讀者在網上評論這本書:“一翻開就讀進去了,并情不自禁一氣呵成讀完。”
每個家長都是教育者,因為所有孩子的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陪伴終身的教師。但每一位家長并不一定都是專業的教育從業者,所以提供給他們的教育科普讀物,就應該既淺顯又深刻。用特級教師吳正憲的話來說,就是“既好吃又有營養”。“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不能遵守規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可能是“孩子小,還不懂規則,因而缺乏規則意識”,那怎麼辦呢?無非就是“反複強調”“嚴格要求”“獎懲分明”“養成習慣”之類的“建議”。
郭文紅老師又是怎麼回答的呢?她引用一隻猴子用手表的故事,一隻猴子因為撿到一塊手表而威望大增當上了猴王,然後它又撿到了兩塊手表,但當它擁有了三塊手表後,卻因三塊手表各自的時間不同而不知所措,于是威望大降。郭老師由此談到“手表定律”:隻有一塊手表,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确的時間。所以,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價值觀念,否則人的行為将陷于混亂。所以,小孩子相當于森林中那隻猴子,身邊成年人的行為準則相當于孩子身邊的一塊塊手表,如果這些“手表”的時間不一緻,孩子的認知必然發生混亂。作者就是這樣在娓娓訴說中,把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講得通透清澈。
本書作者郭文紅并不是一位專門從事研究的學者或教授,而是一位始終站在小學講台上的教師,這不但讓她給家長們的一條條建議都貼近每一個孩子,具體而實在,而且讓她的表達充滿一種真誠的情感。這種“充滿”不是作者刻意為之,而是情不自禁。郭老師有愛心,有智慧,有童心。她特别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傾聽他們,進而引導他們。她教過的一屆又一屆學生,畢業時都舍不得離開她。
有一年畢業前,郭老師帶着孩子們去公園搞最後一次活動,孩子們想到要離開郭老師了,想親手給她做一份禮物。于是,他們拿出随身所帶的糖果、餅幹、巧克力等零食,在草坪上精心擺出“精忠報郭”四個大字。家長也對郭老師感激不已。一個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終于順利地小學畢業後,父母寫來6000多字的長信感謝郭老師:“一個好老師就像指南針,在沙漠裡給你指引方向,讓你找到希望,找到光明,找到自信。”
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郭老師不是“客觀”“冷靜”地講教育,而是飽含深情地談孩子。所以,這本書一出版便受到家長的追捧,也得到許多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撰文說:“這本書針對小學生常見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幫助父母了解素養時代應該做好哪些入學準備,研究了優秀孩子的家庭教育秘訣,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有着30年教齡的郭老師,把自己豐富的經驗與父母分享,幫助他們和孩子一起順利度過一年級這一重要的人生開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