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崇尚飲茶,茶與佛教的關系源遠流長。傳統的佛制規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食葷。僧侶午後不吃食物,但可以飲茶。清心淡雅的茶,是僧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支支香燭點點燃淨,一杯杯清茶細細品嘗。在僧人長時間坐禅時,飲茶不時可以提神醒腦、驅除疲乏困倦,有助于僧人的修持。很多寺廟建在雲霧缭繞、澗水潺潺的高山,那裡是最适合茶葉生長的地方。像佛教聖地九華山、峨眉山。古有“無僧不愛茶,有寺必有茶”的說法。僧侶們或攀山越嶺自己采摘野茶,或在寺廟淨地自己種植茶葉,修理茶園。在種茶、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達到親近自然、佛在心中、無欲無望、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先苦而後甘,味道在于自我品嘗,而難以明示。再加上品茶者的意念,一口一酌,細細品味,似乎就很容易進入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一縷幽香,幾分恬淡,葉子在水中慢慢舒展開了身軀,清亮的茶水仿佛洗去了世人的塵俗。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由禅僧首先提出的中國“茶道”二字,把平常飲茶之事、飲茶技藝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佛教的禅學包括“戒、定、慧”。其中是以“禅定”作為基本的修行方法。“禅”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但要“定、慧”必須坐禅。坐禅又要不食不眠。佛教曆來提倡禁欲、禁酒、戒葷吃素,要人們忍受苦難以修來世。并且僧侶坐禅要做到“枷跌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又“過午不食”。而茶汁性淡,醒腦提神,既符合佛教戒酒禁欲,忍受苦難的教義,同時又利于佛教修煉“禅定”。即适應僧徒坐禅時消除疲勞、放松精神、阻止瞌睡,從而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
佛教除飲食與飲茶有關,還有許多東西與茶有聯系。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規定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為中國僧人僧裝的主色調,可見禅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禅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禅的意境即是靜慮、修心,以求大徹大悟。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淨的禅悟過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禅一味”,盡在不言中。
茶文化與禅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禅僧撫養、禅寺成長之茶聖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農禅并重為佛教優良傳統。禅僧務農,大都植樹造林,種地栽茶。制茶飲茶,相沿成習。許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禅茶、鐵觀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種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創造。茶飲、茶藝、茶禅,由寺廟禅僧雅趣流入民間,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不可少七件事之一。
茶已完全融入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中。一盞清茗,悠然自得。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情,以茶饋禮,民情風俗,均與茶不可分離。各種酒席宴請場面上,也常常以茶代酒。飲茶,不僅僅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更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文化提升。 “禅茶一味”将禅意融入生活,順應自然,樂得自在。學佛、參禅、品茶,心靈靜靜的得到安甯和淨化。
擇一處清幽,斟一盞芳茗,細看那一撮茶葉在滾燙的熱水中曆練、翻滾,漸漸舒展,最後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沖泡之後,逐漸回複到茶葉平實本色。一啜一飲,甘露潤心,喝茶品茶,參禅敬佛,是一種多麼悠閑惬意、令人向往的生活啊!(作者:孫志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