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22:47:55

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龛,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佛教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曾給予了“三個最”的高度評價。

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的龍門石窟,盛于大唐,終于清末,曆經了10多個朝代的陸續營造。1500年後,經曆了無數風雨和戰亂的龍門石窟依然伫立在伊河兩岸,默默地注視着人間變遷。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1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

但我們都知道,沒有什麼是長生不老的,就連石質造像也難逃歲月的洗禮,無論施以怎樣的保護手段,也隻能延緩文物的受損,延續文物的生命。未來的龍門石窟将何去何從?除了保護,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給出了答案。

規模宏大 皇家範兒,造就了龍門石窟的獨一無二

衆所周知,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寶庫,是世界上現存的公元5-1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認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史家珍看來,龍門石窟規模之宏大,是她獨一無二的主要原因。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2

他介紹,龍門石窟有2345個洞窟像龛,各種造像11萬餘尊,佛塔80座以及碑刻題記2840多塊。此外,龍門石窟周圍還有10所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詠唱道:“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

“這可以稱得上是龍門文化,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史家珍說。

北魏和唐代是龍門石窟開窟造像的兩大高峰,其中北魏時期的造像占龍門窟龛造像總數的30%,唐代占60%,絕大部分為皇室貴族所建,因此龍門石窟獨一無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的“皇家範兒”。

史家珍說,在北魏時期的統治者,會将宗教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所謂“人主既佛”,所以北魏孝文帝在山西大同開鑿的雲岡石窟,就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但他遷都洛陽後開鑿的龍門石窟,卻把藝術性當成了首要目标。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3

“拓跋宏推進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他遷都洛陽,首先就要融入中原,因此削弱了人主既佛的主導思想,開始追求藝術水平。”他說,“唐帝國最強大的并不是軍事和經濟,而是文化,整個社會的文化修養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武則天為了當皇帝,把北魏對佛教的駕馭方式實行了“拿來主義”,她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态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總結,龍門石窟作為皇家工程,政治需要,有着頂級的設計、頂尖的團隊以及最适合精雕細刻的石灰質岩,這一系列因素,造就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科學保護 數字化建設,千年石窟煥發别樣新生

去年年底,龍門石窟奉先寺大型滲漏水治理和危岩體加固保護工程啟動,這是20世紀70年代奉先寺進行保護修複工程以來,時隔50年,再次進行的大型保護工程。目前,整體工作量已完成70%,預計6月完工。

史家珍認為,要想科學保護龍門石窟,一定要本着可逆性、融入性、實用性來進行。

所謂可逆性,就是要在文物保護修複的過程都要采取可逆措施,使其回到原始的狀态,不使用無法清除的材料;融入性是指修舊如舊,保護修複後的文物不破壞整體的風貌和美感;實用性就是要節省經費,減少對文物的損傷,實現良性控制。

前文提到,無論是怎樣的保護手段,都隻是延緩文物的受損,延續文物的生命,文物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因此從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史家珍認為,石窟寺考古才是龍門石窟最好的保護手段。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4

古陽洞高樹龛三維數據虛拟複位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5

古陽洞高樹龛虛拟複位3D高精度複制像

“龍門石窟有很多的寺院遺址,周圍還有大量和尚和居士的墓葬,這也是我們龍門石窟的一大特點,因此龍門石窟研究院近年來也做了很多田野考古方面的工作。”史家珍認為,在龍門石窟做田野考古是必須的。

他介紹,石窟寺考古其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汲取文物的數據信息,經過數據分析後,用數字技術還原文物本真,從而再現它最初的容顔,這是石窟寺考古的最終目的。

做好石窟寺考古的關鍵,不僅要做到跨學科跨界跨境,還要做到多部門合作、多學科參與和多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與數十所大學和科技公司緊密合作,運用高科技手段提取了文物殘存的信息,進行整理研究,從而還原本真,再現文物昔日的芳華。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6

奉先寺北壁佛像三維數據虛拟複位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7

奉先寺北壁佛像虛拟複位3D高精度複制像

“研究成果需要傳播弘揚,否則就是錦衣夜行”

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數字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利用3D打印技術複原了古陽洞的四大龛以及一些缺失的佛首,讓它們實現了身首合一,還聯合了西安交通大學造型藝術中心、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共同開展了包括《帝後禮佛圖》在内的離散文物三維數據采集和實體複原項目。

史家珍認為,文明是需要交流借鑒的,文化更需要傳播和弘揚,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去宣傳,就等于錦衣夜行。所以龍門石窟的宣傳和展示,龍門石窟研究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龍門石窟今天現狀(龍門石窟未來将走向何方)8

龍門石窟最美觀音像“複活”

“我們計劃讓專家團隊到中小學去宣傳龍門,然後邀請小朋友們來到龍門石窟參觀,讓孩子們自發地喜歡上龍門。”他說,“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一下龍門石窟,欣賞到這裡的美,一傳十十傳百,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走進千家萬戶。”

史家珍說,龍門石窟的數字化成果必須要進行轉化,要把考古成果結合曆史、文化、宗教後進行深入研究,隻有通過深入研究,才能充分發掘文物的信息和價值,才能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産進行充分的釋放。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惠民,我認為我們應該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龍門石窟燦爛輝煌的藝術魅力,從中汲取到古代最高水平的藝術素養,然後提升人們的文化修養,這才叫真正的惠民。”史家珍表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