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 《論語》學而篇第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第一篇學而時習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學而篇第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對于食物不需要過度奢華的,不需要吃的太飽?不需要吃過多,住的地方不需要太過于安逸,不去追求過多享受,這幾句話告訴我一種态度,君子志于學的一種态度,為什麼君子會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志向,而這個志向就是學習,當我們一心投入在學習的狀态當中。是忽略了我們的吃,我們的住。廢寝忘食的一種狀态。
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第一句是形容顔回好學的态度。一擔厮,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贊美顔回的話語,顔回一心至于學就是這樣的态度,一碗飯,一瓢水。居住的是陋巷,别人覺得生活好像很堪憂。不太富足的樣子,可是顔回卻不改其樂,依然是樂在其中的,這是古人至于學的态度。
還有一句話是孔夫子形容自己的。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也。粗茶淡飯,飲水,曲肱而枕之,就是我們在住的時候彎曲手臂枕在頭下就可以睡眠了,這個時候樂在其中也。這都是形容古之聖賢樂而忘憂,廢寝忘食的學習狀态。我們再來延伸到了我們現在如果我們一心是至于學的。我們一心是至于修行的。就會忘記很多東西。到了廢寝忘食的狀态。不再計較自己吃什麼。不再計較自己穿什麼。不再計較自己的得失。不再在和人争論是非。不再和他人争長短高下對錯。因為我們的滿心都是至于學,我們的滿心都是至于向道的。我們就會沉浸在自己學習的狀态之中。就會樂在其中。而忘記了其他事情。
古人之聖賢學問都是讓我們向内在修養自己的德行,所以我們去縱觀中華上下5000年。隻要是至于學的人在我們世俗之人看來生活多數都過得貧瘠。沒有那麼多的物欲享受,甚至一無所有,可是這些人卻在傳播道法。傳播聖賢的文化。通過自己内在的修養和德行,自然可以獲取外在的财物。外在的名利,外在的功德。古之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可是并不需要向外追逐,而是自己一心志于學,一心向道,自然而然就吸引到自己身邊。可是吸引到自己身邊之時自己也并沒有在意,能素其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很坦然地過着自己當下的生活,所以這一句重點在于至于學的态度。
我們每天還有那麼多的是非計較。還有那麼多的享樂,這個時候我們要停下來思考。是因為至于學的态度還不夠,至于道德的信心還不堅定,所以每天就會被過多的欲望和事情牽絆着,今天我吃的不舒服。我穿的不夠漂亮。今天誰說一句話讓我不高興了,今天我又開始懶惰了。今天我沒有努力的去學習。今天我沒有去精進,都是因為我們至于學的态度還不夠,當我們一心至于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廢寝忘食。可以忘記一切的是非對錯自在樂在學習之中。
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們要想體會這種内在的喜悅。不光要學還要習。還要不停的在生命當中去求證,去證悟。去體察萬物的發展規律。這個時候我們才能樂在其中。首先講的是至于學的态度。
接下來告訴我們: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講敏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快速的,敏捷,第二個意思周密的,詳細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我們不光内在要有志于學的态度。還要有身體力行敏捷的快速的周密的去做事情。叫敏于事而慎于言。我們講話的時候謹慎嚴謹。少說多做,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很多人是不是都是說的多而做的少?了很多話,可是自己的行為并沒有跟上,承諾了很多工作,可是工作并沒有做好,答應了身邊很多人事情,可是并沒有身體力行的去做到。這個時候得到的結果就是不被人信任的,你看很多人學習和修行也是一樣的,我今天發現自己錯了一定要改,明天我又說發現了依然要改,可是呢,隻是說并沒有去做。因為不夠迅速也不夠周密,這句話要告訴我們身體力行的重要性!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一定是快速而周密的,講話是要嚴謹而細緻的。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道就是方法,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而正焉是修正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來看:内在要有志于學的态度。外在要有身體力行的速度和周密,學到的方法和道是用來正己的,我們再來延伸,這個道有很多。比如說學習聖賢文化書籍。這個是道,我們學習身邊有智慧的人,這是一種道,學習身邊賢德之人身上的品質,這也是一種道,觀察身邊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是一種道,我們體悟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道,我們看到他人身上優秀的品質。他人身上的技能。這是一種道。我們隻要是學習來的正确的方法,無論是從人事物。所總結和體悟來的規律都可以稱為道,而這些到道是我們學來修正自己的。所以說,可謂好學也已。
我們再來從這句話總結要點,第一個要點至于學的态度。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忽略一切外在的享受。而追求内在的學問和道德修養。
第二個重點:身體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你學來的知識。内在修養的道德。要快速詳細的身體力行的去做到。
第三個重點:就有道而正焉。萬事萬物。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萬事萬物都可以從中總結規律和方法。如此三點都具備才能稱為好學也已。儒家文化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身上都有他自己的優點,都有他自己的特性。我們都可以從中觀察而學習。用來修正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身上的優點我們可以拿來學習,用來修正自己,反之也是一樣的。我們看到他人身上的缺點,看到他人身上的不足。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自己不要去犯這樣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就有道而正焉。
道家講觀察萬事萬物的規律。觀察自然環境,觀察春夏秋冬。觀察水,觀察光,觀察塵埃,都是可以讓我們從中悟道。用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摸索出來天地日月運行之規律,這也是一種就有道而正焉。
所以說第三個重點萬事萬物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都可以指明給我們方向,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好學也已。絕對不隻是從書本上所得來的知識才是有道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發生的規律,而我們在生活當中要養成體悟和觀察的智慧。這個智慧從哪裡來呢?從學和習上來,至于學我們說這是學,身體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習!學和習相結合。我們體悟出來的,我們把它稱為智慧,這個時候自己智慧,再用來修正自己,我們才能被稱為一個完整的好學之人!
比如說從書上學到了一段話,這隻是知識,接下來我們用在了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時候就是在習,舉個例子,從書上學了一句論語,近者悅,遠者來這是知識在我們的腦海裡,要去在生活當中要身體力行,要去學習的,例如:我是做生意的,我用用這句話,每個接觸我的人都是喜悅的。他都得到了我的幫助,這個時候他介紹了其他的顧客來到我這裡消費,也成為我的顧客,這個時候我就開始喜悅了!原來近者悅遠者來是這個樣子的,接下來開始就有道而正焉,我時時刻刻來正己,我時時刻刻都在要求自己有沒有做到近者悅遠者來,如此我們學習的才完整,這一句話才會改變我們的行為,否則我們就隻是學了一個知識,
再舉例:禮之用和為貴這六個字:這個叫知識記在了我們的腦海裡,這個時候我們要習,說我今天在工作當中出去旅行就想到這句話,我怎樣才能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态,我跟同事溝通後就在想如何讓對方舒服,我們的交流,共事使大家都和諧的狀态,我得講理,我和他微笑,輕輕給他了一杯水,他很高興,又回饋給我一個善意的眼神,這個我體會到了,原來禮之用和為貴如此的好用,我隻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我隻倒了一杯水,可是大家都很舒服的狀。他心裡很高興,我這一天也是非常的開心。
我今天出門旅行,對每個人都很客氣對每個人都很柔順,即使他說的話我不愛聽,我也時時謹記來體驗用來求證這句話,我依然是心平氣和的态度,這個時候别人同樣也給了我善意的回饋,我又體悟到了,這句話原來如此的美妙,這就是有學又有習,接下來就有道而正焉,因為自己證實了這個方法實用。這就是得道,接下來我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禮之用和為貴這六個字來修正己身,如此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習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