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女詞人,首先提到的必然是李清照。其實和李清照差不多同時代還有一個女詞人,也是很有名氣很有才華的。但是這個女詞人一生中遭遇不幸,畢竟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會寫詩詞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這個女詞人就是朱淑真。她生在官宦之家,随後也嫁給了官宦弟子。但是不管是在娘家還是在夫家,她喜歡寫詩、寫詞的愛好都沒有得到被認可。這一點和李清照是有着鮮明的對比的。李清照前期的詩詞描寫閨閣之思,後期詩詞當中加上了家國情懷,沒有外在力量和家庭的支持,是不能為之的。
所以朱淑真在40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她留下的那些詩詞很多也被家人燒壞。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還有《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我們也能夠從中管窺朱淑真的文學追求。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她一首寫秋夜明月的古詩,很有蘇轼當年在宋詞當中所表達的“缺月挂疏桐”的味道。且看: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這首宋詩的題目是《秋夜》,表達的是抒情主人公月夜之思的情感。正如前文所說,因為熱愛詩詞,她在家庭當中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對于愛情更多的時候也是一種奢望。所以這種情感隻能借助詩詞來表達,才會有詩歌當中“夜久無眠秋氣清”的清冷描繪。
從題目當中就能看出這是一個秋天的夜晚,“夜久無眠秋氣清”,夜晚來臨的時候,抒情主人公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畢竟已經是秋天,所以也感覺到天氣逐漸變得冰涼。徹夜未眠,窗台上依然燃着燈火,“燭花頻剪”之後,馬上就是三更天了。
在這樣清冷的夜晚,抒情主人公一個人獨守空房。她渴望有人的陪伴,也渴望有人帶給她溫暖,但是很遺憾,“鋪床涼滿梧桐月”,床邊隻有窗外梧桐樹上漏過的月亮影子,而且是“涼滿”的,帶給人冰涼之感。
最後這一句是這首古詩的點睛之筆,“月在梧桐缺處明”,透過窗,透過窗外的梧桐樹,看到月亮依然那麼明亮。這句古詩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蘇轼的經典宋詞,“缺月挂疏桐”。同樣是月亮的意象,同樣是梧桐樹的印象,同樣是徹夜難眠。
蘇轼那是一個人的孤單,充滿對于未來的迷茫;朱淑真則是一個人的相思,其中包含了對于意中人的等待和焦灼不安,更有幾分說不清楚的酸楚。
其實詩歌當中所體現出的,是古代很多女子的命運。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