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詩者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儀”,定為“三百五篇”,司馬遷認為,古《詩經》應有三千餘篇,孔子對其進行了重新編訂和删改,變成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305篇。這便是孔子“删詩”之說的來源。
司馬遷
在兩漢時期,這種說法頗有影響,但到了唐代,孔穎達就已經對此提出懷疑,後世學者也大多予以否定。
懷疑司馬遷記述的真實性主要有兩點依據。
孔子
其一,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劄在魯國觀樂,樂工為之歌《詩》,其順序和今天的《詩經》基本一緻。可見當時《詩經》就已經被編纂成集,可當時孔子隻有八歲,不可能删詩。
其二,就算孔子真的曾把《詩經》删去兩千餘首,這些被删減的詩歌也不可能因為孔子把它們删掉而全部失傳,在先秦典籍中我們一定還能發現大量逸詩,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學者據此兩點認為“删詩”之說不足憑信。
詩經
但《論語·子罕》中記載,孔子确實曾經說過:“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實做過一些整理《詩經》音樂的工作,但《史記》中所記載的孔子“删詩”的說法,多半可能是謬誤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