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

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17 00:50:19

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對于目前的工作現狀很想改變,之前咨詢了我很多,我給了她很多意見我當初建議她多看書,長期堅持肯定能改變自己,但是今天她說看不進去,我想了一下,這是很多人的問題,所以促成了今天這篇文章,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認真看完這篇文章)1

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曆

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對于目前的工作現狀很想改變,之前咨詢了我很多,我給了她很多意見。我當初建議她多看書,長期堅持肯定能改變自己,但是今天她說看不進去,我想了一下,這是很多人的問題,所以促成了今天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很長,但是幹貨很多,都是這些年我的親身經曆及思考。希望你們能認真看完,我相信必定有所收獲。

我在30歲最大收獲是真正發現到了知識的光芒。第一次從内心深處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隻有讀書能讓我獲得真正的自由,無論精神還是财務自由。

我發現我與朋友說過讀書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能堅持讀書,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也困擾着我,雖然我也能大緻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是依然還是無法堅持的原因。我一直在思索怎麼能讓他們真正的愛讓讀書,早點得到人生的這筆财富,特别是我現在也是當爸爸的人了,我很希望我的孩子能愛上讀書,在看張輝老師的《人生護城河》一書時,給了我一些啟發。

你内心深處真的覺得讀書有用嗎?

對于不愛看書的人,真實的答案是内心深處并不覺得讀書有多大用。

是不是挺意外,你問大部分人都會說讀書有用的,但是他們内心深處其實并不覺得。如果真的覺得讀書有用,那為什麼工作後大部分人讀的書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呢?

如果内心深處認為讀書真的有用,那現在一本書這麼便宜,甚至微信讀書中很多經典書籍都是免費的,那不是應該大快朵頤嗎?

所以現實是你的内心并不覺得讀了這本書就有用,至少用處不足以驅動到你想改變目前處境的地步。

怎麼讓我們真正愛上讀書呢?我想從以下幾點解除你腦中的困惑,才大概率讓你有真正的執行動機。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讀書?

要愛上一個東西,必定要知道這個東西帶給你的意義?從内心深處了解他的重要性後才能産生強烈的動機。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認同讀書的重要性,覺得讀書很有用。但是很多人認為讀書真正有作用是在上學的時候,努力讀書,上個好大學,讀研,甚至讀博,學完之後找個好工作。工作之後的讀書其實就沒那麼重要了,之後主要的技能在工作當中學習就好了。

曾經我也認為大學其實就是一個選拔機制,選出那些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好,自律的人。大部分大學生在學校裡學的知識在工作當中其實沒什麼作用,隻是一個标簽讓你進入好的公司重新進入公司學習。與很多朋友同事交流過類似想法他們也深表認同。

所以導緻我們絕大部分人,離開學校後,從此與書本無緣。一年都看不到一本書。這其實是從内心深處還是認為讀書沒有用,讀書隻是為了考一個好分數上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而已。

這才是導緻我們大部分人不可能愛上讀書的根本原因,其實在内心深處就沒有發覺讀書的重要性。

讀書是我們普通人獲得知識的絕佳途徑。很多企業、有錢人會花大量金錢去參加專家學者講座,就是為了獲得能量密度高,提升認識的知識。而我們可以花很少的錢,甚至像微信讀書這樣免費的軟件就能得到一次各行業專家翹楚侵盡畢生之所學與你長談的機會,這還不夠誘人嗎?

說到這可能還有很多人心底不認同?我嘗試着分析一下。可能有人心裡會想:“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是讀的很多非常好的書,确實看起來刷新了認識,但是對于我好像也沒什麼改變啊,我的生活,财務狀況還是沒有什麼變化,看起來隻是觀點比别人深刻一點,多了一點朋友間的談資而已”。

發現了嗎?問題點在知識?知識是什麼?我想借用萬維鋼老師的一段話。

考試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識;茶餘飯後能高談闊論,這也不叫有知識。這些場合下,知識雖然有用,但是這些知識都不太牽扯到具體的得失,所以隻是智力遊戲。隻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緻一些不良的後果時,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于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真有知識。

請注意,這不是在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在說,隻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它才是你的知識。不然很多非常有用的知識對于别人可能很有用,但是對于你确無用。

發現了問題點後就知道怎麼辦了?要讀那些能解決你當下問題和困惑的書來讀,從書中你能找到解決方案,行之有效,形成正向反饋,你才會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這就是在艾德勒和範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說的主題閱讀,就是帶着目地去閱讀。很有趣吧,如何閱讀這本身就是很多人的困惑,也有這一本解決這個困惑的書。所以去尋找你生活中的困惑去吧,特别是問我想要改變現狀的朋友,你已經帶着困惑了,找工作跳槽難就去看職業規劃類的書,工作不知道與人相處,看看《人性的弱點》這本書,說話膽怯不利索,看看演講類的書,想改變财務狀況,看看投資類的書。人生困惑多的很,而你所遇到的困惑基本上都有人已經遇到過了并且寫成了書,巨人的肩膀都給你了,你都不願意站上去?

讀書乏味看不進

假如你是帶着困惑去讀一本書的,我相信你應該不會覺得乏味。

但是也有情況很難讀下去的,分析有幾個原因,一是你選擇的這本書可能在這個領域裡太深了,很多理解不了;二是剛開始你在這個領域裡的基本概念框架沒有建立,讀起來困難費解。

有專家做過研究,一本書最容易讓人讀懂的是其中隻有15%的新知識。這樣你吸收學習這本書的效率是最高的。

解決辦法一是先找一本經典入門的書看,然後再由淺入深。以我學習投資來舉例,我記得我剛看投資書的時候,第一本看的是價值投資鼻祖格雷厄姆的經典之作《證券分析》。我記得是在一個端午節假期硬着頭皮看完的,之前也陸陸續續看過然後又看不下去。最後看完其實沒有什麼想法,因為書中太多專業概念,又是美國市場的股票案例,很多期權、優先股等也沒接觸過,之後看的《聰明的投資者》也是一樣。

最終讓我真正的入投資之門,開始大量讀投資書之旅的是博多舍費爾的《财務自由之路》和但斌的《時間的玫瑰》。後續又看了楊天南的《一個投資家的20年》、邱國鹭的《投資中最簡的事》,之後再把巴菲特等國外價值投值的好書都讀了一遍。《财務自由之路》是入門淺顯易懂的,國内這些價值投資的書理念基本都是巴菲特思想的總結與實踐,但是很符合我的語言環竟,案例也是國内的,所以比較通俗易懂,通過這些建立的自己的知識框架,再去讀巴菲特的經典就好理解了。

書中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困難

這有兩個部分,一個是一直堅持讀書下去很困難,還有一個是按書中的方法實行起來困難,堅持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不要覺得好不好意思,大部分人就是這樣,人的本性就是懶的。包括我也一樣。怎麼辦呢?看書啊!我上面不是說過了嗎?有困惑就在書中找答案!你是不是覺得想罵人,明明我都讀不下書了,你又說讀不下書要我讀書找答案!,我想着也有點好笑。但别急,你看完估計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看過周嶺老師的《認識覺醒》對我影響很大,讓我堅持了閱讀、寫作、運動的習慣,還不那麼痛苦。周嶺老師說,你要設定一個目标習慣足夠低,低到你輕松就可以達到,這樣你就能很好堅持了。這刷新了我認識。而這又是他從《微習慣》一書中學到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所以我說有困惑找書看沒錯吧,大牛也是這樣做的。

我們之前總是給自己定了一個短期目标太高,導緻每次達到很痛苦,因為一次沒法堅持後面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

比如我們之前運動可能給自己定的是每天跑3公裡,堅持一次還好,如果感覺完成吃力比較痛苦,可能因為一次下雨後沒去就放棄了。

依據書裡的方法,我給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每天晚上洗澡前做一組俯卧撐,或者深蹲,沒有個數限制,做到精疲力竭為止,然後洗澡。因為我比較瘦要做力量增重訓練,我發現這樣我每天運動隻要一兩分鐘就完成了,夠簡單吧,但是第二天明顯能感覺到肌肉的酸痛感,我想這就是刺激肌肉有反應效果吧。重要的是我很容易就完成了,總比什麼都不做好,沒有心理負擔。

寫作也是一樣,之前總想看完一本書寫一篇系統的讀書筆記,之前看文章說要做思維導圖,各種讀書筆記模版,但是發現太難了很難堅持下來。根據書中說的方法,隻要每天寫一段你有感觸的話,甚至一句話就行,沒有心理負擔,我發現這樣很容易堅持下來,有感而發自己吸收知識反而更深刻。

讀書也是一樣,不用給自己設定一個星期看一本書,甚至有些一天看一本書的,根據自己能堅持的最小量,比如一天看5頁,就幾分鐘,這樣應該堅持了吧,保證每天5頁的情況下,想看多一點就多一點,不想看就5頁。看完寫一句話感觸,甚至是一個詞,這樣你堅持下去大概率會形成閱讀的習慣慢慢給自己加量的。

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開篇周嶺老師就從腦科學分析了人的大腦是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的,本能腦和情緒腦都大約3.6億和2億年前進化而來的,而理智腦隻是約250萬年前進化來的。理智腦就是我們做出計劃,思考的部分,但是它對于本能腦和情緒腦還隻是個嬰兒,所以用蠻力與之對抗是很難戰勝的。而我們本能腦和情緒腦又是避難趨易,急于求成的。所以我們要利用這點設定容易的達到的目标,讓本能腦和情緒腦容易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而不是與其對抗。

知行合一

很多人聽說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隻知不行,是為不知,所以行是關鍵。沒有行動,才會有人說,讀過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現在社會網絡上充斥着各種反雞湯言論。其實很多道理是很有用的,隻是有人踐行了,他成功了,奉為圭臬。而大部分人隻知不行,就成為了雞湯。

而行的方式我前面已經告訴你了,隻要慢慢一點點的積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尋找長遠目标

長遠目标一定要夠高

甚至你覺得難以達到。也許你會覺得有些矛盾,你前面不是說要建立目标一定要低嗎?要讓自己很容易就完成的嗎?怎麼現在又說目标一定要高。其實這不矛盾,這是長遠的目标,那是短期的目标。我們長遠的目标一定要高,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再用這些小目标一步步到達我們的大的目标,長遠目标一定是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目前問題的。

比如我設定的目标就是投資 寫作,實現我的财務和精神的自由。現在看起來很難實現,我本金很少,家裡兩娃,父母又是農村的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妻子也就在家上着四千多工資的班。寫作更是剛開始的,在初中高中最怕的就是寫作文,我記得為湊夠那800字,牛頓煮手表,愛迪生發明電燈泡失敗了1600次例子都被我用爛了。用當今網絡用語的話就是牛頓和愛迪生的棺材闆都快按不住了,求你換個人行不!反正當時是沒什麼寫了就扯到專注和堅持,然後就強行套這兩個例子寫上去完事。

聽起來我的長遠目标是不是很離譜,但是我相信我能實現。我隻需按計劃分解為一個個小目标去完成堅持就行。再不濟就像之前我和大學同學電話裡說的,即使沒實現,但我收獲了什麼呢?比如我要40歲賺到500萬,但是我最終隻賺到400萬。比如寫作我40歲可能隻有10個粉絲,但又有什麼關系呢?我隻要知道我這樣做了我有信心可以實現,即使沒有實現,當時的我肯定也比現在不努力要好很多,與自己比就行。

你不一定非得長成玫瑰,你樂意的話,做茉莉,做雛菊,做無名小花,做千千萬萬。

怎麼确定自己的長遠目标?

一是找自己的興趣點和自己的擅長點。選兩個方向,然後最好這兩者還有互補優勢。如果實在沒有,還是選自己的擅長點,這點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這個世界優勢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裡也有提到。

比如我覺得我的擅長點是比較理性、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較強、心态好、不太容易受其它人的情緒幹擾,這剛好就是價值投資的優勢。說到這現在股市正好處在熊市,市值回撤很大,但是我心裡波瀾不驚,充滿希望。這更堅定了我對自己的分析。

寫作我雖然上學時很怕,但是工作後我發現特别崇拜那些作家,非常欣賞那些文筆好的人,想成為那樣的人,然後寫下來發現,寫作是發洩釋放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寫完一篇文章心裡有種滿足感,還記得我上面一直說的嗎?有困惑就看書!所以我又看了一些寫作類的書,發現不要想文筆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就行,發現寫作也并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腦子裡的思想。而投資需要記錄複盤,這很重要,這兩者又相互促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搭配。

二是找是自己極度渴望的東西

我為什麼給自己設定财務自由 寫作的目标呢?因為之前工作加班很多,我很想逃離地産這個行業,工作上升空間也有限,中年危機來了。所以我極度渴望自由,要逃離這種處境。

這其實是最強大的東西,是我們完成蛻變的方式。我其實就是因為這點正真開始反思改變,尋找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說來也巧,我就是剛好不快不慢,正好30歲以來進入到焦慮的狀态,多次進入中度郁悶。特别是前兩年,内心倍受煎熬。多次想到過放棄生命,然後又因為孩子父母,想着這樣就放棄了他們怎麼辦,最終還好沒有發生。我當初甚至經常想,我哪天要是得了絕症就好了,這樣我就沒有選擇了,這樣我走了,世人也不會說我這麼懦弱了,現在聽起來是不是很可笑,但是抑郁症來的是時候人的腦子是真的是難以用常人思維想像的,就是悲觀到極點。

經過2年的極度焦慮,我開始反思我的人生,通過這些年的掙紮,我發現了我可以有豐富人生的希望,我有自由的希望,而這是我極度我渴望的,這給了我無限的動力。

劉慈欣在其科幻小說《三體》中,三體人通過質子鎖住了地球的對撞機,限制住地球的科技發展。而抑郁症就像是我腦中的那個質子,我擺脫它也是通過看書,我看的那些心理學書幫我自己剖析出了内心真正的恐懼點,找到了解決的方式。這又是一個讀書解決困惑的案例,有時候讀書還能救命。

有沒有平和的方式來完成這種思想的蛻變?我覺得很難,因為人固有的劣根性,給點糖就會覺得生活很甜蜜,缺少足夠的動力去面對人生是殘酷的這一本質。雖然很多時候覺得有點不對,但是轉念一想,感覺日子還湊合。結果渾渾噩噩過了很多年,等醒悟時已經不再年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到30歲中年危機才開始覺醒,甚至要像我一樣,在工作、生活同時遇到不順時才能激發自己。

孟子說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建立正向反饋機制

建立正向反饋機制很重要,這就像你的内心一直有一個自己在不停的鼓勵你一樣。比如我寫作有粉絲增長,經常有人咨詢我問題,我都很樂于回答,這讓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有價值,感覺很開心。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作并分享的原因,這是建立正向反饋機制很好的方式。

投資也是一樣,當你通過閱讀豐富了你的認知,而投資是認知變現一個很好的地方,在股市中你賺到了錢會更加激勵你去閱讀,提升自己的認知。

我相信你建立起你的正向反饋機制後,自然會激發你的求知欲,愛上享受閱讀!

最後我想說我們人生要避開的三個陷阱

1.永遠不要依賴碎片化的知識

現在自媒體崛起,抖音、頭條、公衆号、哔哩哔哩各種平台都有很多知識大V,包括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也是一樣。

當你沒有建立一個領域的知識框架的時候,你通過碎片化的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

經典書籍是經過時間檢驗,都是行業領域的翹楚,苦口婆心搭建出最合适的提綱,方便你理解,然後還要不斷地精簡,知識密度極高。寫書的人更多是為了留名,所以會毫無保留。

如果在這個領域沒有建立起知識框架,讀一遍這個領域的經典書籍是最好的方式。

其次,在你沒有建立這個領域的知識框架的時候,你去看自媒體碎片化的知識,你都沒有判别好壞的能力。這是很恐怖的,方向錯了,停止就是進步。

這在投資領域裡很明顯,那些短線自媒體粉絲很多,教他們所謂的技術分析,這就是在賭博,甚至連賭博都不如。

最難分辨的是有些人說一些觀點,在正确的經典理論裡夾着錯誤的觀點,你更加分不清對錯。我印象很深的是某位知名經濟學家馬*遠評巴菲特财報的視頻,套着價值投資的一點理論,然後說巴菲特二季度虧損3000億各種分析,這一看就不是價值投資者,短暫的關注這個浮虧,沒有任何意義,其實他也不做股市投資,但是很多人喜歡看,吸引粉絲流量。你想學投資,别人其實對于觀點正确與否沒太在意,他隻是要流量而已,對于沒有知識體系的人根本無從分辨。

​2.謹慎播撒你精力的種子

​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為了學而學,現在很多知識付費課程,人們普遍焦慮,但是有很多人是為了學而學,報了一堆課程,胡亂看了一堆書,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導緻精疲力竭,但也沒學到什麼東西,學得很淺顯。

一萬小時定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就是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一萬小時你就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這句話其實并不準确,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有詳細說明方法怎麼成為專家,也許不要一萬小時,也許一萬小時根本沒用。

但有一點毫無疑問,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即使用對了方法也一定是要付出大量時間的。

現在抖音自媒體興起,很多人沉溺其中,你的精力播撒在哪裡必然會再哪裡開花,不是說不能娛樂,我也經常會刷頭條,但如果你每天下班就是刷抖音、刷劇,然後抱怨自己的困境這是毫無意義的。要改變自己就要把精力的種子灑向那裡才有可能在那開花結果。

​3.改變我們人生的不隻有道理,還有方法。

韓寒導演了一部電影裡《後會無期》,我很喜歡主題曲《平凡之路》,當時這首主題曲很火。

其電影中有一句台詞也很火,叫 “ 我聽了那麼多的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

那時候很流行說這句話,導緻網絡上興起很多喪文化。

我不喜歡這句話,它帶偏了很多人,這句話本身的邏輯是錯的。

人在年少的時候,總會以為道理是改變自己人生的法門,但其實道理這個東西,更多的作用,是用來塑造價值觀的,它隻能給你大的方向,如果想要實實在在的把路走通,你需要的不單單是道理,還要靠可以落地實踐的方法。

比如你想賺錢,想要财務自由。

有這樣一個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你賺的每一塊錢都是你認知的變現,當你的認知跟不上你的财富時,這個社會有一百種方法收割你的财富,直到和你的認知匹配為止。

這句話有用嗎?其實是有用的。

但是你如果隻是知道這個道理,你确實很難改變什麼?因為它并沒有講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該學習什麼,怎麼做?

我們看的書學習的知識很多是這類的,這種知識隻是負責塑造你的價值觀,給你指引正确的方向,能給出正确的方向作用已經非常大了。這類知識我稱之為道。

除了道,還有方法,我稱之為術。

比如想投資,除了看投資類的書,還要學分析公司,學習财報知識。

想做好電商賺錢,學習店鋪引流,軟文寫作,上架,貨源,美工 等等知識。

工作中專業類的書也很多,談判技巧,溝通能力,演講,寫作等等,這都是術的部分。

方法是可以落地,是你學了馬上就可以實踐的,這是真正能夠讓你是實打實産生價值的東西。

人最大的運氣,是某天你遇到一個人,他打破了你原來的思維,提高了你的認知,進而提升你的境界,帶你走上更高的平台,這就是你人生的貴人。

我們常将其稱之為運氣。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好運氣,能遇到貴人。

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永遠不要想着聽力别人一席話就能馬上改變自己。

正如我之前在QQ說說裡寫的一句話一樣。

親愛的,外面沒有别人,隻有你自己。

知識,是山野濃霧的路燈

是孤舟黑夜的燈塔

是我們漫漫人生中的那一抹星光

當你看着這個世界滿眼迷茫的時候,它總會指引你未來的方向

看到這裡說明這篇文章給了你一些感觸,這七千多字都是我用手機一下午到現在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現在手都有點抽筋了,希望你點個贊,分享給更多迷茫中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